学科分类
/ 20
394 个结果
  • 简介:以中国夏季气温为预测对象,选取东亚地区冬季50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地表温度场和850hPa温度场为预测因子,采用1951~2009年去趋势处理后资料,通过变形典型相关分析(Barnett-PreisendorferCanonicalCorrelationAnalysis,BP-CCA)方法分别建立单因子预测模型,再利用集合典型相关分析(EnsembleCanonicalCorrelation,ECC)方法建立集合预测模型,对中国夏季气温进行基于交叉检验方法预测试验,然后利用2010~2014年资料对中国夏季气温进行独立样本检验。通过分析BP-CCA模态可知,一对BP-CCA模态空间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预报因子场和对象场遥相关特征。通过基于交叉检验方法预测试验表明环流场和热力场均能为气温提供预测信息。ECC预测模型综合了各个预报因子在不同地区预报技巧,比单因子BP-CCA预测模型有更高、更稳定预报技巧。独立样本检验表明ECC模型与单因子BP-CCA预测模型相比,对中国夏季气温有更高、更稳定实际预测能力,对气温季节预测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夏季气温 季节预测 集合典型相关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
  • 简介:利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8个气象台站1960~2013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逐日CI干旱指数,按照干旱过程方法统计年、季干旱天数及强度指数,运用趋势分析、M-K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统计分析湘西自治州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地理位置及地形差异,湘西自治州年干旱强度、干旱天数、出现频率因季节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夏秋季干旱对年干旱影响最大;干旱存在多个显著活动周期,但不同季节也有所差异;年干旱变化有加强趋势,而春、夏季干旱也表现出加强趋势,仅冬季干旱略有减弱。M-K突变检验显示,年干旱有加强趋势,但未出现显著突变;春、夏季干旱变化不存在突变;秋季,干旱强度经历了由明显偏弱到波动较大再转为偏强突变过程,突变年份为1989年,而干旱天数经历了偏少到偏多突变过程,突变年份为1970年;冬季干旱强度存在明显减弱突变现象,突变年份为1989年。

  • 标签: 湘西自治州 CI指数 趋势分析 小波分析 M-K检验
  • 简介:川渝地区探井普遍较深,完井测试时常使用带有APR工具井下管柱进行酸化—测试联作工艺,联作中酸化阶段往往是在测试工具下深较深、酸量较大工况下进行。常温酸液通过井下管串长时间、大排量注入到地层过程中,给管柱产生温降效应明显。生产实践表明,管柱温降可以使管柱收缩产生应力,尤其对封隔器等关键工具不利,对整个管柱井下安全、完井测试施工质量产生不利影响。通过计算分析,在管柱中适当位置加入圆心轴伸缩器,可以有效补偿温降引起管柱伸缩,消除应力,保护管柱,确保施工作业顺利进行。

  • 标签: 酸化—测试联作 圆心轴伸缩器 井下管串 完井测试 川渝地区
  • 简介:分析了内陆河流域点云数据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级网格模型河流边缘提取算法。首先将目标区域按网格窗口大小进行逐级分层,并建立层级继承关系;然后计算网格平均高程、平均反射强度、点云密度等参数,利用8邻域判决算法、面积阈值算法和河流连通性原则确定水体网格;最后对河流边缘网格水体点数据进行提取,确定河流边缘。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对河流进行提取。

  • 标签: 机载激光雷达 点云数据 河流边缘提取 多级网格模型
  • 简介:无人机具有机动灵活、反应迅速、成本低等特点,且能在高危地带作业,已经成为测绘应急保障重要手段。以樟木口岸应急为例,介绍了无人机系统组成以及影像获取和处理作业流程,并利用PixelGrid软件对该方法进行了论证,证明其具有一定可行

  • 标签: 无人机 影像处理 应急
  • 简介:针对城市大尺度不透水面提取需求,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对光谱和纹理特征进行重要分析,选出最优参数,实现高精度城市不透水面提取。选取武汉市作为实验区,以资源3号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不透水面提取总体精度为0.97,所提取高精度不透水面可为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有效专题数据。

  • 标签: 不透水面 随机森林 高分辨率遥感 海绵城市
  • 简介:元素化学特征变化已在油气盆地井间地层对比中得到运用。但很少有公开发表文献明确地将化学地层与物理对比(physicalcorrelations)联系起来,更没有人在河流沉积体系研究中将这二者相联系。本文将化学地层学方法用到南非卡鲁盆地(KarooBasin)二叠系博福特群(Beaufort)河流相沉积地层研究中,对三个测量剖面进行了地层对比。利用基于直升机载激光雷达(Heli-LIDAR)数据开展年代地层对比结果,对化学地层对比结果进行了验证,以便对相距7公里两个剖面进行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此外还参照基于GoogleEarth绘制地层图进行了验证,以便对相距25.5公里两个剖面进行对比。利用细粒岩研究成果开展了化学地层学表征,在厚度约为900米地层段内划分出了8个化学地层组合,厚度在50米和250米之间。在该地层段内观察到较粗粒岩(河道沉积带)地球化学组分出现过两次明显变化。在相距7公里两个剖面上开展了更高分辨率化学地层组合细分,划分出了4个相关地球化学单元(厚30~60米),用于高分辨率地层对比。间距为7公里和25.5公里两对剖面的化学地层对比和年代地层对比结果都高度一致。所研究地层段厚度和剖面间距与公开发表地下层序化学地层学研究成果相似;因此地下河流沉积体系化学地层对比地面验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本文博福特群沉积地层相似。

  • 标签: 河流沉积体系 地层对比 化学特征 地面验证 化学地层学 机载激光雷达
  • 简介:利用1981—2010年安徽省61个站逐日风速资料,结合卫星遥感台站分类方法,统计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年、季节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小风日数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30年安徽省年、季节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呈显著减少趋势,小风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城市站变化速率明显大于乡村站,郊区站基本介于二者之间。(2)2000年开始安徽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站与乡村站平均风速及小风日数距平差异有明显增大趋势。(3)城市站与乡村站年平均风速趋势系数之差为-0.10(m/s)/10a,城市化对年平均风速减弱贡献率为40.0%,春季更明显;城市站与乡村站年小风日数趋势系数之差为15.58d/10a,城市化对年小风日数增多贡献率为46.9%,秋、冬季更明显;城市化对年最大风速影响不明显。

  • 标签: 城市化效应 风速 贡献率 安徽省
  • 简介:利用2001—2011年常州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和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对常州地区霾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州地区年霾日数呈波动变化特征。常州地区11月至翌年1月霾出现较多,夏季霾出现最少;11时霾出现频次最多,14时次之,05时霾出现频次最少。霾发生时高空主要存在两种天气形势,地面存在3种天气形势。有降水出现时,如降水明显,不易出现霾;如降水较弱,可能出现霾,但出现几率较小。大气垂直方向逆温对霾出现有重要作用。常州地区霾出现时以2级以下偏东风为主,相对湿度多为41.0%—70.0%。大部分雾日(除雨雾外)基本上均出现霾,有雾霾转换现象发生。2001—2011年常州地区污染物中CO、PM_(10)浓度与霾关系较密切(2012年常州环境监测中心开始PM_(2.5)监测)。个例分析表明,秸秆焚烧在有利风向下将污染物输送至下游地区,加上气团下沉运动使污染物聚集是霾出现主要原因。

  • 标签: 天气形势 逆温 污染物
  • 简介:针对现阶段无参考型算法主观一致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兴趣区域无参考型影像质量评价算法(NROI),在德克萨斯大学Live影像库中与经典算法:峰值信噪比(PSNR)、结构相似度(SSIM)、自然场景统计模型(NIQE)法,进行大量实验对比。结果表明,NROI表现优于NIQE,PSNR与SSIM相当,适用于数字影像质量评价。

  • 标签: NROI 兴趣区域 完全无参考 自然场景统计 改正系数 影像质量评价
  • 简介:通过比较现代数字化测量理论与传统测量技术,阐述一些先进测绘技术应用和发展。结合矿山环境治理中勘查设计、施工、竣工等测量工程实例,论述了全站仪联合GPS-RTK在工程测量中应用优越和可持续

  • 标签: 数字化测图 GPS-RTK 超站仪 联合 精度
  • 简介:目前井下无线地面直读技术传输距离不能满足现有深井、超深井应用。从井下无线中继传输基本原理入手,开展中继传输技术研究,设计了井下无线中继器功能和传输协议,研制了井下无线中继器功能样机。井下试验表明,研制无线中继器功能样机实现了中继传输功能,设计井下无线中继器传输协议满足要求,采用该技术将井下无线信号强度提高了3倍。此研究为中继传输技术在井下无线地面直读中应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无线直读 中继传输 通讯协议 试油测试 无线中继器
  • 简介:从《福建省情地图集》更新设计入手,探讨区域综合地图集更新总体思路、内容体系、表示方法与工艺流程,可为区域综合地图集更新提供参考.

  • 标签: 区域综合地图集 更新 设计 编制
  • 简介:利用测震数采器对昌平台CZB钻孔倾斜仪开展了100次/秒高频采集实验,记录到了可靠观测资料,其中蕴含地震信息也更加丰富。同时利用十三陵台测震资料与昌平台钻孔倾斜高频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仪器都记录到了地震波响应,但由于频响特性差异,钻孔倾斜仪记录地震波所对应P波震相较弱;通过频谱分析估计钻孔倾斜仪频响偏低频,其频率上限大致在0.1Hz以内;对于一个近地震事件,钻孔倾斜仪响应表现出与测震仪完全不一样形态,其低频响应明显优于高频响应;对于远震,随着震中距增加,两者响应特性逐渐趋于一致。

  • 标签: 钻孔倾斜仪 测震仪 高频观测 频响性能 地震波
  • 简介:按照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项目业务流程和管理要求,基于.NET、OC4J开源框架,结合OmdeSpatial、0racleMapViewer等技术,米用B/S和C/S相结合方式初步构架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数据子系统业务运行平台(简称为“子系统”),包括数据管理、数据监控、数据服务等软件.详细分析了子系统业务需求,对软件功能模块、技术流程进行了详细设计,实现了数据自动汇集与人库管理、系统自主监控和动态信息服务,提高了数据管理工作效率和规范程度,为各类用户提供数据、成果、信息共享服务.

  • 标签: 陆态网络 数据管理 系统监控 共享服务 功能设计
  • 简介:利用2007年1月—2010年12月CloudSat-CALIPSO卫星资料,对中国东部及其周边海域(20°—35°N,103°—137°E)夏季(7—8月)深对流云云水路径、云水含量、粒子有效半径以及粒子数浓度等微物理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上述微物理变量概率密度分布以及垂直变化。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深对流云液态水路径可以达到1000g/m^2,海上液态水路径逐渐减小到600g/m^2左右,在海洋上深对流云冰水路径约为1600g/m^2,而在中国东部冰水路径大约为1200g/m^2;夏季深对流云液态水含量在47—104mg/cm^3范围内分布概率最大,分布高度在5km左右达到极大值,冰水含量分布概率单调递减,在7—11km高度值大于200mg/cm^3;液态水粒子有效半径在8—13μm分布概率最大,其有效半径随着高度增大而逐渐增大,冰粒子有效半径在108μm处分布概率达到最大,最大值出现在5.8km高度处且值为108μm;液态水粒子数浓度在55—65个/cm^3范围内分布概率最大,数浓度极大值出现高度最大值为4.6km,冰粒子数浓度小于297个/L,在5km高度以上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到12.3km高度处达到最大。

  • 标签: 深对流云 CLOUDSAT 云水含量 粒子有效半径 粒子数浓度 垂直变化
  • 简介:利用GAP信息交换、自动快速推送、记忆用户定位信息、微网页融入微信服务等技术研究开发了基于“互联网+”“漳州气象”微信,该微信在网络安全基础上能够针对不同用户自动快速推送相应预警信息。

  • 标签: 互联网+气象 用户定位 自动推送
  • 简介:基于高速高精度轨道平台,采用成熟非卫星定位测量手段作为其真值,提出了一种检测高精度、高动态GNSS定位测量结果技术方法.重点研究了高速轨道平台基准建立,坐标基准、时间基准统一等问题.通过对GNSS数据进行分析,采用两种不同解算软件对定位结果进行验证,为高精度、高动态GNSS设备使用提供了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多路径效应与速度变化相关不强,周跳、信噪比受加速度影响较大,与速度大小相关较小.

  • 标签: GNSS高动态测量 精度检测 轨道车 轨道 数据质量
  • 简介:加快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既是标准化体制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科技快速发展需求,也是我国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一项重要举措.以测绘地理信息团体标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经济发达国家地理信息团体标准发展和管理模式,探讨了培育和发展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团体标准对策与建议,为团体标准相关研究和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 标签: 标准 团体标准 国家标准 地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