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日语自称词的多样化及其使用的复杂化在全世界的语言中也属罕见的,仅是明治时代的自称词就多达50余种。但对其研究却只限于该时代的某一作品,或是某个特定的自称词。与其它时代自称词的体系研究相比,明治时代则显得非常滞后。因此,本文着重从使用阶层与自称词的关系出发,论述了明治时代男性自称词的使用概观。同时从阶层的变化,学校教育的普及以及国定教科书的使用等方面,阐释了明治时代男性自称词变迁的原因。

  • 标签: 明治时代 自称词 使用阶层 变迁
  • 简介:摘要在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作者塑造了多个女性形象,如黛西·布坎南、乔丹·贝克尔和梅特尔等。但是,文中的男性角色对女性带有不同程度的偏见。主人公盖茨比虽然是实现美国梦的代言人,但他只是把黛西物化成自己实现理想的标志,最终也没能赢得爱情;庸俗粗鲁的汤姆只是把对女性的占有看成是财富的炫耀和社会地位的标志;小说的叙述者尼克把女性叙述成拜金、虚荣、做作、矫情的形象,没有同理心和同情心。虽然文中的男性角色对女性的态度和看法不一,但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自己对女性的偏见。

  • 标签: 偏见 女性形象 男权社会
  • 简介: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主流社会及媒体出现了意在表现美国男子英雄形象,重构男性霸权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质疑。本文以德里罗的小说《坠落的人》为例,探索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在小说中的解构。

  • 标签: 9·11事件 民族创伤 男性霸权 解构
  • 简介:属下的“发声”问题是后殖民领域颇具争议的问题。在《磨亮的锄头》中,男性属下建构自身主体身份的过程,是在“白色神话”驱使下,对殖民主义压迫机制的复制,因而延续了殖民权力的不平等关系。小说中克里奥尔白人男性属下贝尔菲尔斯、威尔伯福斯,黑人男性属下萨根特的身份建构策略,实际上是父权意识、殖民地精英意识与帝国主义意识的共谋,加速了属下的“消声”。

  • 标签: 《磨亮的锄头》 男性属下 “白色神话” 身份建构
  • 简介:摘要本文从审美视角出发,结合简·奥斯汀自身的创作理念和相关思考,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两位位男性角色的择偶观念。审美中道德性的前置也对分析文本两对青年人的恋爱关系提供利器,对这一经典文本提出新的阅读视角和文本解读。

  • 标签: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审美
  • 简介:日本作家田山花袋在小说《棉被》中试验性地尝试了一种介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的文体,并以此展示了对女弟子怀有欲望却又苦苦压抑的男性心理。《棉被》发表14年后,中国作家郁达夫出版小说集《沉沦》,收录于其中的同名小说《沉沦》以类似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性苦闷。本文试对两个文本的叙事方法和叙事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明确两部小说所开创的新的叙事模式,进而重新确认它们在两国小说史上的历史地位。

  • 标签: 叙事 人称 欲望
  • 简介: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大乘佛教的经典中女性驳倒男性类故事,探讨了大乘佛教的成因与此类故事的关联,以解明此类故事是否隐含有歧视女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此类故事在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接受及其特点。

  • 标签: 大乘佛教 女性驳倒男性 竹取物语 源氏物语 紫式部日记
  • 简介:在其"9·11小说定义之作"《坠落的人》中,美国文坛名宿德里罗将"9·11"恐怖袭击阐释为对男主人公男性气概的阉割,并推而广之认为是对整个美利坚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阉割去势。本文认为,通过表征男主人公所受创伤,小说有效地回应了恐怖主义给美国男性身份认同与男子气概建构带来的危机。以德里罗为代表的美国作家颠覆男性气概神话的书写作为一种文学范式,为"9·11"叙事提供了新的维度,使得危机时期的美国文学界免于简单英雄叙事的泛滥。

  • 标签: “9·11事件” 男性气概 反叙事 《坠落的人》
  • 简介:亚裔美国文学的性别大战导致亚裔男性总是难逃阉割或暴力的刻板印象,然而美国当红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对亚裔男性气质的书写是别具一格的。一方面拉希莉通过塑造技术知识型男性气质彰显了亚裔男性的经济权力,使其从边缘走向中心;另一方面她刻画了亚裔男性极具人格魅力的双性同体男性气质,消除了两性之间严格的性别等级。拉希莉凭借真实立体的人性书写打破了亚裔美国男性的刻板印象,超越了亚裔美国文学性别之战,体现了对男性卓越的人文情怀和对性别发展趋势的期许。

  • 标签: 裘帕·拉希莉 性别之战 技术知识型男性气质 双性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