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脉CT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7年4月~2018年8月期间选取7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患者分别接受64层螺旋CT检查与冠脉造影检查,比较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的冠脉CT成像都非常满意,能够清晰显示出在主要的冠脉分支。两种诊断方法显示的冠脉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冠脉CT成像检出的钙化斑块明显多于冠脉造影(P<0.05);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的检出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冠脉CT成像的应用价值要高于冠脉造影,具有突出的微创优势,而且操作方便、安全,检查费用低,可作为首选诊断方式予以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冠脉CT成像 冠脉造影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双源CT肺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放射科收治的85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影像学资料,以CT肺动脉成像(CTPA)图像为金标准。结果CT联合肺灌注成像诊断诊断准确79例(92.94%),敏感性93.0%、特异性71.0%、阳性预测值72.0%、阴性预测值92.0%;依据手术病理为标准,CT联合肺灌注成像对肺叶肺栓塞诊断准确率73.0%,肺段肺栓塞72.0%,亚段肺栓塞82.0%,当该部位出现完全阻塞情况时,CT联合灌注成像表现该肺段灌注缺损样,在未完全阻塞时表现栓塞肺段灌注减低。结论双源CT联合肺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肺栓塞中确有较好效果,通过发现肺栓塞引起的肺血流灌注异常,明确栓塞部位、栓塞程度,特别在亚段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准确率较高。

  • 标签: CT 肺灌注成像 肺栓塞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3D双回波稳态(3D-DESS)序列与常规T1WI、T2WI、FS-PDWI序列相比对膝关节软骨的显示情况,以明确3D-DESS在膝关节软骨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对43例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MRI检查,通过比较常规序列T1WI、T2WI、FS-PDWI及3D-DESS的关节软骨信噪比(SNR)及关节液的对比噪声比(CNR),来明确3D-DESS对膝关节软骨的显示价值。结果43例中,3D-DESS序列对软骨的显示情况相较于T1WI、T2WI及FS-PDWI明显较好。3D-DESS序列SNR最高,与传统T1WI、T2WI序列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FS-PDWI序列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D-DESS序列CNR与其他三组序列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D-DESS序列相较于传统序列SNR及CNR均可达到最大,对膝关节软骨成像,检出关节软骨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膝关节软骨 3D双回波稳态序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变中的检查意义。方法100例后循环缺血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病变76例(76%);其中病变在前循环共12例(12%)、病变在后循环共29例(29%)、病变在前循环和后循环共35例(3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病变79例(79%);其中病变在前循环共10例(10%)、病变在后循环共30例(30%)、病变在前循环和后循环的共39例(39%)。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前循环病变、后循环病变及前后循环病变所占比例分别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无创检查方便等优点,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变做出诊断,值得借鉴。

  • 标签: 后循环 缺血性脑血管病 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2例需要进行头部血管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减影CTA检查和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双源CT以及减影图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分支,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动脉狭窄均能良好显示,达到诊断标准。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颈内动脉1-2、5段,大脑前动脉1-5段,大脑中动脉1-4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3-4段,大脑中动脉5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双源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TA技术,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双源CT血管减影成像 颅脑血管检查 结果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对螺旋CT三维成像在肘关节创伤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可疑性骨折、脱位肘关节创伤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用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确诊患者的骨折情况,并对扫描图像进行MPR、VR和SSD观察。结果30例患者经手术及CT随访检查,确诊27例患者有骨折,共36处骨折,其中肱骨下端骨折16处,尺骨近端骨折11处,桡骨近端骨折9处;27例骨折患者中,MPR、VR、SSD图像能立体和直观地显示骨折线与骨折块,以及发现在受累的关节腔内游离的小骨碎片。MPR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19例患者伴有肘关节囊积液、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肿胀等病症。而3例未骨折的患者,MPR图像也显示出现肘关节囊积液和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肿胀的患者各1例。结论螺旋CT检查能更清楚地显示肘关节骨折的情况,避免或者减少肘关节骨折中的误诊及漏诊,提高肘关节骨折的诊断正确率,并对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螺旋CT三维成像 肘关节 创伤 价值
  • 简介:摘要在时代的发展当中,国内的医疗体系开始朝着精细化的方向持续优化,不仅采用了相当多的专业医疗设备,还根据不同的病症研发出了相应的疾病诊断方式,磁共振属于较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应用到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当中,并发挥良好的功效。本文主要对磁共振尿路成像在泌尿外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思路。

  • 标签: 磁共振尿路成像 泌尿外科疾病 诊断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评价跟腱外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跟腱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展开CT扫描,然后展开MRI检查,并将两组检查的结果与手术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MRI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不完全性跟腱撕裂诊断正确率为93.3%,完全性跟腱撕裂诊断正确率为100.0%,跟腱内局限撕裂诊断正确率为84.6%;CT检查中,患者诊断正确率则分别为83.3%、58.8%与61.5%,两组数据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跟腱外伤患者,通过应用MRI对其进行检查,可准确评估跟腱损伤的位置、程度以及性质等,诊断准确率高,可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跟腱外伤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MRI) 应用评价
  •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医学影像学诊断的重要仪器,主要用于腹部、软组织、四肢关节、脊柱、头颅的检查,也常用于全身大血管、面颈部、直肠癌的术前分期、盆腔以及乳腺的检查中。核磁共振系统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其一为软件系统,其二为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主要有操作系统(当前常用的为WindowsXP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模块(含有仪器控制、成像系统与数据采集等)、故障检查与维修系统。硬件设备则包括数据处理系统、恒场磁体、射频场线圈、梯度场线圈、计算机与图像重建系统等。为了充分发挥MRI的工作性能,降低使用成本,对其进行及时的故障排查与维修就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仪(MRI) 故障分析 维护保养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heliealCT,MSCT)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在胃癌术前分期过程中的应用和比较进行探究。方法选取30例已经通过胃组织活检确诊为胃癌的患者,对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和多层螺旋CT检查,并与术后的的病理科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磁共振成像和多层螺旋CT对胃癌N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3.2%与78.9%。两者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层螺旋CT对胃癌N分期诊断的准确率与淋巴结转移敏感度均高于磁共振成像,在胃癌M分期的讨论中,磁共振成像和多层螺旋CT的准确度相平齐。磁共振成像和多层螺旋CT在胃癌TNM的分期中的诊断准确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和多层螺旋CT两种方法在胃癌的检测和诊断方面都较重要,并且无法被替代,同时两种方法均有各自相应的局限性。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 胃癌术前分期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生物制品监管的发生、发展与演变。

  • 标签:
  • 简介:摘要大数据科技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发展。目前在生物领域,大数据已经成为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大数据,目前较缺乏的是对庞大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生物信息学中有许多工具及方法可以很好的分析生物大数据,其中聚类是现如今深入挖掘生物大数据的一种非常好的分析方法,目前生物大数据想要快速的发展需实现全球的开发与共享,这样利于资源的整合及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生物大数据的可视化的分析及聚类方法的应用情况等,最后介绍了生物大数据的开放与共享的现状。期待生物大数据可以得到更好的挖掘和分析,以更好的促进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 标签: 生物大数据 生物信息学 可视化 聚类分析 开放与共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选取2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采用二交叉法单剂量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试验制剂及参比制剂各20mg,采用LC-MS/MS串联质谱法对所有患者血浆中的依那普利、依那普利拉的浓度进行测定,计算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24例健康受试者分别口服20mg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受试制剂、参比制剂后,以依那普利计算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0.86±39.59)%,以依那普利拉计算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3.0±31.1)%;马来酸依那普利、依那普利拉的tmax经非参数秩检验结果显示均无明显差异(P>0.05);马来酸依那普利、依那普利拉的ρmax和AUC0-8h经对数转换、方差分析,两者在α=0.05时均无明显差异,单双侧t检验显示两者均生物等效。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片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在健康人体内均具有生物学等效性。

  • 标签: 马来酸依那普利片 生物利用度 生物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螺旋 CT成像技术在胃癌 CT分期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 2015年 12月至 2017年 6月在我院确诊为胃癌的 1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飞利浦 Brilliance64排螺旋 CT对 13例患者均行 SCT平扫 +增强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CT分期一期患者共有 3例,二期患者共 4例,三期患者 4例,四期患者 2例。结论:螺旋 CT成像技术能够较好的对胃癌进行分期,术前评估的准确率较高,在临床胃癌分期中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 标签: 胃癌 螺旋 CT成像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及分析核磁共振(MRI)检查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间入住我院的57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显示能力。结果对57例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其中46例成像显示为内膜片,11例是通过真、假腔内流血的信号产生不一致而作出的诊断;39例患者成像显示近端破口,其中有Ⅰ型患者9例,Ⅱ型患者12例,Ⅲ型患者18例。对于主动脉夹层的分型中Ⅰ型以及Ⅱ型患者共有33例,Ⅲ型患者24例。结论核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影像学检查,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检查准确率高,能准确显示夹层隔膜,分辨真腔假腔。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利的帮助。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核磁共振 成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人群与30例肝外胆管癌患者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进一步探索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在30例肝外胆管癌患者中,肝外胆管癌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1.26±0.011)mm2/1000a;而正常人群组的ADC值为(1.50±0.019)mm2/1000a,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之间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能够清晰地判断患者的肿瘤细胞及组织特征,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对肝外胆管癌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因此,其在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 扩散加权成像 肝外胆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与关节镜诊断的效果差异性。方法择本科2016年8月到2017年6月间疑似前交叉韧带损伤70例患者实施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成像与关节镜检查,分析总结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结果差异性。结果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完全断裂、部分断裂、胫骨端撕脱、前交叉韧带正常检测结果较关节镜无明显差异(P>0.05)。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敏感性为96.8%(61/63),特异性为85.7%(6/7),准确性为95.7%(67/70)。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效果显著,与关节镜效果相似。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损伤 磁共振成像 关节镜 诊断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