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粉防己碱(Tet)对白念珠菌(Candidaalbicans)生物膜及芽管形成影响。方法采用XTT还原比色法观察Tet对C.albicans成膜影响;将0.01、0.1、1μmol/LTet分别与C.albicans悬液共同孵育,显微镜下计数芽管形成率。分别设阳性对照组(两性霉素B与白念珠菌悬液共孵育)和阴性对照组(白念珠菌悬液中不加Tet),试验重复5次。结果Tet各剂量组对C.albicans生物膜及芽管形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其作用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其中1μmol/LTet对C.albicans生物膜及芽管形成抑制率最高,C.albicans生物膜及芽管形成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1μmol/LTet组生物膜及芽管形成率低于0.01及0.1μmol/L组(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t对体外C.albicans生物膜及芽管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

  • 标签: 粉防己碱 白念珠菌 芽管 生物膜
  • 简介:Ca2+是非生物胁迫信号转导途径中重要信号分子,植物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CBL,calcineurinB-likeproteins)是一类重要钙信号受体蛋白,主要通过与其他蛋白特异结合传递信号,使植物形成对非生物胁迫响应。本实验室已经获得大豆GmCBL1基因,功能鉴定显示GmCBL1增强了转基因拟南芥对非生物胁迫耐性。为了进一步研究GmCBL1作用机理,本研究构建诱饵载体pGBKT7::GmCBL1,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大豆GmCBL1互作蛋白。通过对筛选获得106个蛋白基因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并根据其可能生理功能对这些候选蛋白归类,整理得到4类蛋白:能量代谢相关蛋白、修饰蛋白、防御蛋白、钙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筛选得到候选蛋白功能预测初步表明,大豆GmCBL1参与多条信号途径,为进一步研究探索大豆CBL介导抗逆信号转导途径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大豆 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 GmCBL1 酵母双杂交 互作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烟曲霉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reductase,TR)对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aspergillosis,IA)免疫保护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免疫组和对照组,免疫组小鼠用重组TR免疫2次。感染烟曲霉前用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对全部小鼠进行免疫抑制处理,通过气道穿刺法向气管内注入烟曲霉孢子悬液,建立IA疾病模型。观察两组小鼠存活率、局部器官真菌载量、肺组织病理变化、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计数,评估TR蛋白免疫保护作用。结果存活率:免疫组小鼠7d存活率为64.7%,对照组为0。肺组织匀浆烟曲霉CFU中位数:存活小鼠为0,死亡小鼠为44(P25,P75为21,70)(P〈0.01)。组织病理学检观察:死亡小鼠肺肿胀出血、肺泡间隔增宽、大量炎症细胞聚集、组织灶状坏死,并有大量烟曲霉菌丝存在,而存活小鼠肺组织损伤程度轻,且组织间无菌丝。肺泡灌洗液涂片染色细胞计数显示:存活小鼠单个核细胞约占84.2%,中性粒细胞仅占15.8%;死亡小鼠单个核细胞占33.6%,中性粒细胞约占66.4%。结论烟曲霉重组蛋白TR能诱导小鼠产生抵抗IA免疫保护力,是一个有潜力保护性抗原。

  • 标签: 烟曲霉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免疫保护作用
  • 简介:青海高原地区作物种质资源是指青海境内以及周边生态类似地区内分布资源。根据近10多年来该地区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研究工作基础,分析了本地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认为本地区资源保护及利用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果,有了较好基础工作积累,研究团队和力量得以加强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意识不断得以强化,但资源保护和利用与现今飞速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突破性种质创新和利用要求仍然相去甚远,特别表现在对库存资源精准评价和鉴定方面,难以为育种工作提供有效服务与支持。借助于国家种质复份库平台优势和现代生物学技术手段,发挥高原特异资源优势,引进和借助外来优异资源进行种质创制、及对具有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种质资源研究,以期为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应作为今后本地资源研究方向。

  • 标签: 青海高原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现状与对策
  • 简介:目的评价氟曲马唑对足癣分离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并与联苯苄唑相比。方法采用CLSI推荐M-38A2(皮肤癣菌)和M27-A3(酵母菌)微量液基稀释法对病原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氟曲马唑对红色毛癣菌最小抑菌浓度(MIC)范围为0.031~2μg/mL,MIC50为0.5μg/mL,MIC90为1μg/mL,GM值为0.637μg/mL;联苯苄唑分别为0.031~16μg/mL,0.25μg/mL,2μg/mL,0.634μg/mL;两药对红色毛癣菌MICG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氟曲马唑对趾(指)间毛癣菌MIC范围为0.031~1μg/mL,MIC50为0.031μg/mL,MIC90为0.5μg/mL,GM值为0.17μg/mL;联苯苄唑分别为0.125~16μg/mL,1μg/mL,2μg/mL,1.886μg/mL;两药对趾(指)间毛癣菌MICGM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尽管酵母菌菌株数偏少,但研究结果显示两药对念珠菌属和毛孢子菌属MICGM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31)。结论氟曲马唑对红色毛癣菌抗菌活性与联苯苄唑相似,但对趾(指)间毛癣菌、念珠菌属和毛孢子菌属抗菌活性明显优于联苯苄唑。

  • 标签: 氟曲马唑 联苯苄唑 皮肤癣菌 酵母菌 体外抗菌活性
  • 简介:以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193A和恢复系1193R2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并运用BSA法构建了可育和不育基因池。利用1521对SSR引物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有36对引物在亲本和基因池间都表现多态性,用F2单株验证表明有11对引物与恢复基因连锁,离恢复基因较近2个标记CB10316和BnGMS171分布在恢复基因Rf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3.9cM和5.7cM,可作为恢复系标记辅助育种候选标记。

  • 标签: 油菜 雄性不育系1193A 恢复基因 SSR标记
  • 简介:目的探讨Hog-MAPK信号通路在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机制中作用。方法通过Real-TimePCR、Westernblot等方法比较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与耐药株Hog-MAPK信号通路相关HOG1等基因mRNA表达,以及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差异,并应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白念珠菌HOG1基因缺陷株及其原始亲代菌株/标准株对氟康唑MIC值差异。结果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与耐药株之间Hog-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性,敏感株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低于耐药株,HOG1基因缺陷株对氟康唑更为敏感。结论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性可能与Hog-MAPK信号通路中部分基因和蛋白表达有关,这些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可能使耐药性发生改变。

  • 标签: 白念珠菌 Hog-MAPK信号通路 耐药性
  • 简介:以生产上应用耐湿性存在差异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对照,采用盆栽模拟湿害胁迫方法,对15份源自甘蓝型油菜与蔊菜属间杂交获得遗传稳定创新种质进行苗期耐湿性鉴定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湿害抑制根系生长,导致植株变矮,叶片发黄,生物量降低,湿害对根系影响最为严重,其次是植株总生物量积累和地上部分生长。(2)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将全展叶数、绿叶率、苗高、根长、地上部分鲜重、根鲜重、植株总鲜重、地上部分干重、根干重和植株总干重等10个性状指标值转化成单一综合评价值(D值),客观、科学、准确地对参试18份材料进行了综合评价,为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湿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参考。(3)15份创新种质除绿叶率外9个测定指标的耐湿性系数均高于对照品种,耐湿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5份创新种质D值均高于渝黄2号,13份创新种质D值高于综合抗耐性俱佳中油821,3份创新种质D值高于高耐湿品种中双9号,聚类得到高耐湿类群7份材料中创新种质占6份(85.71%)。可见,创新种质耐湿性平均要优于对照品种,说明通过远缘杂交获得创新种质对甘蓝型油菜耐湿性有了较为明显改良和提高。

  • 标签: 甘蓝型油菜 蔊菜 属间杂种后代 耐湿性 综合评价
  • 简介:目的通过体外研究热灭活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T.asahii)孢子对健康人外周血单核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表型和功能影响,探讨DCs在T.asahii感染中可能发挥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培养正常人外周血DCs,与不同浓度热灭活T.asahii孢子进行孵育,DCs与T.asahii浓度比分别为1∶1、1∶5和1∶10,RPMI-1640及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组分别作为空白对照及阳性对照,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DCs形态变化;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实验组DCs对T.asahii吞噬情况并计算吞噬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s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情况。结果诱导孵育过程中DCs形态发生明显改变;24h时实验组部分DCs内可观察到不止一个被吞噬T.asahii孢子,吞噬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Cs形态发生明显改变,且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8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升高水平低于LPS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外周血DCs吞噬热灭活T.asahii孢子后,形态发生改变,表面分子表达水平升高,DCs进一步成熟。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树突状细胞 表面分子
  • 简介:萼片是番茄花和果实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果实商品性。本试验以40份不同类型番茄为材料,对萼片发育过程、形态描述指标及形态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萼片属于宿萼,其形态随着花和果实发育而变化,表现为闭合、微开、展开、收合、微开、变形到定形,定形萼片呈现包被、基平、上翘、直立和上卷5种状态;对定形萼片7个形态性状观测表明,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萼片卷曲度(84.43%)、萼片面积(45.54%)、上翘度(40.93%)、形状系数(36.05%)、萼片长(35.02%)、萼片厚(29.46%)和萼片宽(24.61%)。相关性分析表明,萼片长、萼片宽、萼片厚和萼片面积四者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萼片形状系数(萼片长/萼片宽)与萼片长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萼片宽无显著相关关系;萼片卷曲度和上翘度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5个性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由萼片长、萼片宽、萼片厚和萼片面积代表大小性状(PC1),由形状系数代表形状性状(PC2),以及由卷曲度和上翘度代表形态性状(PC3)3个主成分对萼片形态变异累计贡献率达87.50%;用形态性状指标对定形5种类型萼片形态进行了描述。

  • 标签: 番茄 花萼 发育 形态 多样性
  • 简介:大白菜突变体获得是种质创新有效途径,也是开展功能基因组研究材料基础。本研究选取自交亲和、易进行小孢子培养大白菜自交系‘A03’作为构建突变体库野生型材料。分析EMS种子处理对M1、m^2种子和幼苗活力及生理特性影响,确定适宜诱变方案并构建突变体库,并针对突变体库m^2群体结球期、收获期和生殖生长阶段表型性状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浓度0.4%EMS浸泡种子16h,以及连续对两代种子进行诱变处理,均可以构建大白菜突变体库。突变体库m^2群体植株在结球期、收获期和生殖生长阶段表型变异丰富,变异频率分别为21.65%、22.40%和25.65%。

  • 标签: 大白菜 EMS 突变体库 诱变育种
  • 简介:十字花科植物抽薹开花是植株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关键时期,其相关性状涉及作物繁殖和产品器官形成,它们大都是由多基因控制数量性状,并受到环境信号和内源因素多路径调控。本文从十字花科蔬菜作物抽薹开花性状分子标记和分子调控机理两方面进行综述,并就研究中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全面阐明十字花科蔬菜抽薹开花机制提供综合信息和新线索,为蔬菜作物抽薹开花遗传改良和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十字花科 抽薹 开花 分子标记 调控机制
  • 简介:为研究雄性不育相关基因TA1和TA2在BNS和YS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732A花粉发育时期表达特点,探讨这2个育性相关基因与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转换联系,本研究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在BNS和YS型不育系732A花药发育四分体期、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定量检测基因TA1和TA2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在732A和BNS花粉发育四分体时期至二核期,基因TA1相对表达量上调,在三核期相对表达量下降;(2)基因TA2相对表达量在BNS花粉发育四分体时期至二核期逐渐下降,三核期上升;在732A花粉发育4个时期中相对表达量变化刚好相反;(3)在BNS和732A花粉发育二核期,基因TA1和TA2均表现极值,推测二核期可能为BNS和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花粉发育最敏感时期;(4)在不育系BNS和732A花粉发育过程中,基因TA1相对表达量变化幅度比TA2高。推测TA1对不育系BNS和732A花粉败育影响程度强于TA2;(5)基因TA1和TA2相对表达量在BNS花粉发育时期表达趋势相反,推测其对BNS花粉败育影响表现为拮抗作用,且2个基因不连锁;在732A花粉发育时期表达趋势相同,推测其对不育系732A花粉败育影响表现为协同作用。

  • 标签: 小麦 TA1 TA2 BNS 732A 荧光实时定量PCR
  • 简介:目的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nucleicacidsequence-basedamplification,NASBA)、Real-timePCR及GM试验在侵袭性曲霉菌感染中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4年6月临床上曲霉菌感染高危病患血液标本80例,并根据EORTC/MSG诊断标准分为确诊组8例,拟诊组26例,非感染组46例,分别利用NASBA、real-timePCR及GM试验进行检测,计算3种方法诊断指标并分析评价。结果NASBA、real-timePCR及GM试验3种方法灵敏度分别为76.47%、67.65%、52.94%,特异度分别为80.43%、89.13%、80.43%。联合诊断结果显示,NASBA与real-timePCR串联方案有最好特异度(100%)及阳性预测值(100%);NASBA与real-timePCR并联方案则最为灵敏(94.12%)。结论NASBA用于诊断IA最为敏感,而real-timePCR则最为特异,GM试验表现差于前两者。联合应用诊断策略,在特定情况下提高临床早期诊断IA准确性。

  • 标签: 侵袭性曲霉菌感染 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 实时PCR GM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utylalcoholextractofBaiTouWengdecoction,BAEB)对分离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以下简称VVC临床株)生物膜形成影响。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BAEB对白念珠菌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甲基四氮盐(XTT)还原法测定BAEB对白念珠菌生物膜代谢活性影响,Time-kill法检测BAEB对白念珠菌活菌数影响;结晶紫染色法测定BAEB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生物量(Biomass)影响;扫描电镜(SEM)观察BAEB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结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检测BAEB对白念珠菌生物膜荧光信号强度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生物膜相关基因UME6、PES1和HSP90转录水平变化。结果BAEB对12株白念珠菌MIC在64~256μg/mL之间,对白念珠菌生物膜SMIC80(抑制80%生物膜形成最低药物浓度)为1024μg/mL或以上;Time-Kill曲线显示在12h之后,512、1024μg/mL浓度BAEB对白念珠菌均具良好杀伤作用;结晶紫染色法表明512、1024μg/mLBAEB能够减少其生物膜生物量;SEM观察到1024μg/mLBAEB能够有效抑制白念珠菌在不同黏附介质上生物膜完整度;CLSM显示512、1024μg/mLBAEB可以明显降低生物膜荧光信号强度;qRT-PCR检测显示在256、512、1024μg/mLBAEB作用下,UME6转录水平分别下调了72%、71%、77%,在512、1024μg/mLBAEB下HSP90转录水平上调了2.23和3.31倍,而PES1未有明显变化。结论BAEB可以抑制白念珠菌VVC临床株体外生物膜形成。

  • 标签: 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 白念珠菌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生物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