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历时5年,经历了极其艰难历程。看似回到了原点,但仍不失为东北亚地区有关国家对于建设地区安全机制一次有益探索。当前,由于有关国家对安全威胁性质特征在认识上差异以及各国政策目标的不一致,在建设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上认识差距依然很大.但六方会谈基本形式发展思路仍为各国有识之士所认同。

  • 标签: 朝核问题 六方会谈 地区安全机制
  • 简介: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宣布独立。独立后,印尼面临着巩固政治独立,改造殖民地经济结构,发展民族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等任务。经过印尼人民十年努力奋斗,遭受战争巨大破坏印尼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自1956年起,印尼开始实施'五年建设计划'(1956年至1960年)'八年全面建设计划'(1961年至1968年)。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颠覆破坏,印尼政局长期动荡不定,加上

  • 标签: 经济发展水平 印尼政府 政治独立 民族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部门
  • 简介:拉美妇女地位与面临问题闫玉贞近十几年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妇女地位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各国妇女对政治社会参与越来越多,对地区民主化进程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歧视妇女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拉美妇女其他发展中国家妇女一样,仍面临着各种...

  • 标签: 美妇 妇女劳动 生育率 玻利维亚 拉美国家 权利平等
  • 简介:俄罗斯国家治理可以按照领导人执政时期分为全能治理时期、调整治理时期、激进治理时期自主治理时期。列宁、斯大林全能治理时期打造了一个战胜纳粹、可以与美国分庭抗礼超级大国,而其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调整与阵痛中轰然倒塌,成为一个"失败国家"。普京梅德韦杰夫又通过政治上强化权威、经济上公私兼顾、社会上培育社团、意识上整合思想现代国家治理方式找到了俄罗斯国家自主治理路径。

  • 标签: 国家治理 俄罗斯 全能治理 自主治理
  • 简介:马来西咂是世界上重要橡胶生产国与出口国。二战后,马来西亚橡胶种植业及相关工业较为成功地由典型殖民地经济模式转变为较为先进现代经济模式。在这成功转型中,马来西亚政府橡胶政策发挥了关键作用,其经验与教训值得中国这个世界第四大橡胶生产国与最大橡胶消费国关注。

  • 标签: 马来西亚 橡胶政策 经济转型
  • 简介:2010年年底以来发生在西亚北非“阿拉伯之春”以及以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代表系列“占领”运动,国内外学术界视为构成新一轮全球抗议周期组成部分。作者社会运动理论有关主框架抗议周期之间关系出发,考察了“阿拉伯之春”系列“占领”运动之间联系与异同。“阿拉伯之春”中一个具有创新性“变革”主框架出现,构成此轮抗议周期兴起并具备强大动员能力重要原因;而当系列“占领”运动在借鉴“阿拉伯之春”的话语象征体系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占领”主框架时,抗议周期在主框架上经历了“变革”到“占领”转型过程。然而,与“变革”主框架相比,“占领”主框架在经验可信度、经历可测量度观念重要性上存在明显不足,这是系列“占领”运动动员能力无法与“阿拉伯之春”相比重要原因。鉴于“阿拉伯之春”到系列“占领”运动之间意义象征体系转型并不成功,大致可以预料,除非新社会运动对话语体系进行创造性改造,否则,这一波全球抗议周期将趋于式微。

  • 标签: “阿拉伯之春” 占领华尔街运动 主框架 框架转型 抗议周期
  • 简介: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际体系结构单位施动者之间是相互构成关系,进而进一步影响施动者对外行为。由于冷战后体系结构变化俄罗斯国内政治变化,在这两个因素影响下,俄罗斯对东南亚地区外交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冷战后俄罗斯对东南亚地区外交分为两个层次:双边层次俄罗斯与东盟多边层次。

  • 标签: 建构主义 俄罗斯 东南亚 外交
  • 简介:冷战开始后,美国对印度尼西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拉拢”到“隐蔽行动”并适度“容忍”,再到试图“迎合”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浪潮,以期利用民族主义来防范共产主义。但是,随着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高涨,苏加诺采取激进路线,使得印度尼西亚与美国之间矛盾不断地增多。美国也逐渐改变原有的政策,采取“遏制”政策。最终在“九三零事件”中,长期受到美国秘密支持印度尼西亚军方迫使苏加诺下台。至此,美国防止印度尼西亚倒向共产主义阵营目标基本实现。在影响美国印度尼西亚政策变化主要因素中,美国对其自身战略利益认知是其中最为重要因素,成为美国政策变化主导因素。

  • 标签: 冷战 美国对印尼政策 苏加诺 民族主义 战略利益的认知
  • 简介:中美海权竞争激化是东亚权力转移突出表现,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为牵引,南海争端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重要问题,并成为中美在西太平洋主要竞争领域之一。美国在外交布局、军事力量运用、法理战略谋划等层面多管其下。从一般意义上“选边站”转向赤裸裸“拉偏架”;幕后“操手”转向前台“老大”;间接干预转向针锋相对直接介入。但是由于美国需要关注全球利益、防务预算紧缺、东亚各国对其联盟战略存在犹豫、地理上远离南海及对华战略两面性等原因,美国南海政策受到制约。当然这些制约因素也出现弱化征兆。未来。中美在东亚海域将可能实现长期竞争性共存。当前中国海上力量发展已经成为美国战略家关注焦点。作为典型海洋霸权,美国对中国“走向深蓝”趋势尤为敏感.这种战略猜疑有可能对未来中美关系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 标签: 美国 海权南海政策 中美关系 亚太再平衡
  • 简介:1240—1480年间,罗斯处于蒙古统治之下。起初,蒙古实行残暴八思哈制度。14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八思哈制度废止。但蒙古并未放松对罗斯行政管理,而是采用了遥控达鲁其制度,定期萨莱派遣使节(包索力),指导管理贡赋征缴、征募军队等事务。同时,在人口统计基础上,蒙古人将罗斯划分为若干财政区、行政区或军事区,称其为"提马"或"提迈"。达鲁其制度一直持续到罗斯获得独立。

  • 标签: 蒙古 八思哈 达鲁其 罗斯
  • 简介:占婆,系公元十七世纪末以前,位于中南半岛东岸(现越南中部及南部部分地区)一个古国。它有长达一千五百年之久历史。我国史籍,公元八世纪以前称为“林邑”;八世纪后改称“环王”;九世纪初至1693年它全部为越南所吞并则称“占城”。据《水经注》所载,占婆“东滨沧海,西际徐狼,南接扶南,北连九德。”是处于当时东西方海上交通要道上。因此,占婆不但海上贸易很活跃,而且也是中国与阿

  • 标签: 占婆 《水经注》 林邑 象林 《后汉书》 越南中部
  • 简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发展阶段与问题(一)发展阶段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石油工业特点是自给自足,计划单一,政策简单,石油效率低,技术落后,环保意识薄弱。改革开放以来,石油工业开始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 标签: 改革开放前 石油工业 自给自足 技术落后 环保意识 市场经济
  • 简介:“9·11事件”以来,“东突”势力中极端恐怖组织日趋边缘化并出现分化。其中一部分组织“圣战化”倾向日益突出,其威胁仍在上升;另一些组织则与相对较为温和“东突”分裂组织合流,加快整合进程;与此同时,“东突”势力主流实行策略调整,试图扭转劣势。由于与极端恐怖势力藕断丝连以及内部权力斗争,“东突”这一轮“转轨”努力成效有限。本文剖析了这些新动向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东突”分裂势力发展趋势,认为“东突”组织中“东伊运”等恐怖组织出现边缘化、“圣战化”趋势,而“世维会”影响则呈不断扩大之势,有可能确立其在境外“东突”分裂势力中主导地位

  • 标签: “9·11事件” “东突” “世维会” 恐怖组织 分裂组织
  • 简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文化时代,各种文化之间需要进一步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共容共进.所有文化最高境界在本质上是相通.每一种文化都不是绝对好或绝对坏,也不是一成不变,需要随时代发展斟酌进退.长远观点看,文化特殊性终究要融入到文化普遍性与世界性之中.东西方文化在经过数百年冲突与融合之后,最终会聚集到世界大文化屋顶下,把文化共性、全球性贡献给全人类,贡献给未来.

  • 标签: 东西方文化 个性 共性 全球性
  • 简介:一个民族谚语,以它浓郁生活气息、生动活泼方式、寓意无穷内涵,世代流传。它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反映了一个民族历史传统、宗教思想生活方式,体现出民族文化独特性。俄语汉语中都有大量谚语。

  • 标签: 文化 语言学 谚语 文化独特性
  • 简介:自1979年底苏联出兵入侵阿富汗以来,已历时七年。最初,苏联依仗其超级大国实力军事上绝对优势,妄图一举占领阿富汗,完成其南下战略一个重要步骤。然而,出乎苏联当局意料是,阿富汗人民和爱国抵抗力量敢于拿起武器开展抗苏游击战,迫使苏联转入旷日持久消耗战。

  • 标签: 阿富汗问题 苏联人 卡尔迈勒 纳吉布拉 侵阿苏军 阿富汗战争
  • 简介:每年,印度尼西亚国营石油公司及其外国承包商都花费了超过25亿美元在印度尼西亚群岛油田进行勘探开采。一半以上资金是用来支付给石油服务分包商,他们提供了一系列服务——包括勘探、开采、贮藏转运等设施建筑,以及提供技术、设备、材料、熟练劳动力油轮租赁——这些都是石油公司所不能或不愿意自己提供。在70年代初以前,在印度尼西亚开办所有石油服务公司都是外国拥有管理。在70年代中后期,印尼政府有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印尼国营石油公司 外国石油公司 石油服务公司 原住民 公司集团
  • 简介:国家内部武装冲突占据了当今世界武装冲突大半,冲突后如何对这些国家进行安全治理,不仅关系到冲突国本身安全,也关系到地区乃至全球安全。联合国维和行动作为全球安全治理一项重要活动,在冲突后国家进行着维护和平与建设和平任务。维和行动最早管理国家间冲突,到管理国家内部冲突安全,直到今天发展成为管理冲突后国家全面建设与和平。然而理论上发展在战略实施层面出现断层,维和人员承担了越来越多建设和平任务,效果却不佳。联合国在非洲(尤其是在南苏丹)维和行动可以看出,在维护和平方面的成就远远大于建设和平方面的成就。维和行动中存在着三个深刻悖论(维和行动局限、联合国性质与其能力局限以及其他行为体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关系),影响着维和行动有效实施。要想更有效地参与冲突后国家安全治理,联合国应成为和平进程帮助者而不是干预者,注重东道国主导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包括国家安全与人安全、维持和平与建设和平、联合国与其他行为体关系等。

  • 标签: 安全治理 冲突后国家 联合国维和行动
  • 简介:英国于1713年7月13日与西班牙签订《英西和约》,迫使对方将直布罗陀割让给自己,进而得以在直布罗陀设立军事基地,并沿用至今。和约对直布罗陀割让期限、直布罗陀与西班牙其他领土关系、当地居民权利、条约生效、纠纷解决等诸事宜作出了明确约定。通过对《英西和约》这一典型案例梳理、分析,有助于较好了解和约中有关英国驻直布罗陀军事基地设立背景、驻军法律地位、基地功能发挥、双方权利与义务、当地居民权利、对其他国家约束、条约有效期、基地转让、纠纷解决等方面情况,由此可对国际条约在海外军事基地部署上相关约定进行管窥。而研究了解国际上这些通行做法,对我稳妥、顺利地进行海外军事基地部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英西和约 国际条约 海外军事基地主要约定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