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0 个结果
  • 简介:冉正万发表于《芳草》杂志2008年第6期的长篇小说《洗骨记》,是新世纪乡土叙事的又一个写作实绩。他这部小说,并没有将传统的乡土小说模式奉为圭臬,而是通过对自我和生存、成长、痛苦、毁灭和重生这样的母题的重新书写,使新世纪以来的乡土叙述不单单局限在城乡冲突的背景下,而巧妙地将乡村和都市的不同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展现出一幅独特的黔地生存图景,丰富了乡土小说的写作视野。

  • 标签: 乡土叙事 叙述 经验 视域 长篇小说 《芳草》
  • 简介:由《广西文学》组织的全国省级文学期刊生存与发展研讨会于1996年11月25日在广西崇左县召开。参加研讨会的有:《山东文学》、《长江文艺》、《中篇小说选刊》、《山花》、《作品》、《四川文学》、《北京文学》、《莽原》、《边疆文学》、《小说选刊》、《鸭绿江》、《当代人》、《东海》、《钟山》、《雨花》、《星火》、《大家》、《天津文学》、《文学自由谈》、《小说家》、《小说月报》、《海燕》、《福建文学》、《时代文

  • 标签: 生存与发展 文学期刊 研讨会 广西文学 边疆文学 山东文学
  • 简介:主题:刘上洋散文集《高路入云端》研讨会举办单位: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7月10日,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在北京举办刘上洋散文集《高路入云端》研讨会。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高洪波,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胡平、王必胜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研讨。与会领导和专家对刘上洋的散文创作给予了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他们

  • 标签:
  • 简介:黄碧云在《烈女图》中用白描与散点透视的手法勾勒出了香港近百年来的发展历史,作者摒弃了建构传统“历史-地域”史小说的宏大叙事手法,转而专注描写香港底层女性的生存环境,揭开宏大历史背后被隐藏的暗角。本文从历史书写这一角度入手,考察近百年来三代香港女性的生存境遇,重点对焦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以此窥探作者书写策略背后所隐藏的国族政治观。

  • 标签: 黄碧云 《烈女图》 历史 女性 香港
  • 简介:197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莉丝·莱辛在其短篇小说中创造了一个与她的长篇小说同样广博的世界。本文通过对其三部短篇小说的分析,从主角设计的独特性、女性人物的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等三个方面来透视莱辛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 标签: 多莉丝·菜辛 短篇小说 创作特色 当代女性 生存悲剧
  • 简介:摘要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一书中斯科特以东南亚农民政治生活和反叛为研究的基础,对缅甸的沙耶起义和越南的义一静苏维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强调了农民生存的规则和道义。指出了农民进行反叛不仅仅是食物和收入的问题,而是剥削违背了农民的社会公正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和互惠观念问题。不成文的道德规则是影响着农民生活的主要规则,它的存在保证约束着农民的日常行为,维护着其生存法则避免他们的生活陷入危机。在本文中,笔者主要论述农民的生存法则在其日常生活当中所起的作用与法则失灵的情况之下,农民依赖何种力量生存

  • 标签: 斯科特 农民的生存危机 安全法则 互惠法则
  • 简介: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余华是少数既受到一般读者、又得到评论界一致称赞的作家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他的创作成果颇丰,但他的创作却在高峰期戛然而止,十年之后才有这部长篇巨制《兄弟》,有趣的是,它遭遇到了大众读者的狂热追捧和专业评论家的严厉批评之间的巨大反差。《兄弟》自然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但我觉得,与余华以往的全部小说一样,“生存之艰难”仍然是其最为核心的主题。不过在表现这一核心主题的方式上,与以往又有了不同,这一次,他开始从欲望的角度切入。下面我们就进入小说的文本,从其人物的“离合”“悲欢”,看看欲望究竟是如何左右人们的命运的;而从欲望的角度来关切人生的艰难,对余华个人的创作生命而言,究竟又意味着什么。

  • 标签: 余华小说 《兄弟》 欲望 生存困境 离合 当代作家
  • 简介:<正>相对而言,钟晓阳早期作品更多地体现出少女的敏感直觉和浪漫情怀,而她的近作小说集《燃烧之后》则有深度地切入都市社会的人文景观,敏锐感性地探讨了都市女性的情感状况和生存处境,同时揭示了香港这座都市存在着

  • 标签: 都市女性 生存境遇 爱情悲剧 女性体验 小说 作品
  • 简介:铁凝创作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小说“三垛”(《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被人称之为是女性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品,也是铁凝在创作与风格转型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在“三垛”中,可以感觉到铁凝对叙事形式的探索与新的追求。

  • 标签: 女性生存 铁凝 作品 残缺性 际遇 文本
  • 简介:杨刚(1905—1957)这位女性,生前曾被饰以多种头衔,在建国前是《大公报·文艺》主编,《大公报》驻美特派员,建国后为周恩来总理的主任秘书、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处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另外,她还是早期的中共党员、左翼作家、诗

  • 标签: 杨刚 左联 萧乾 文集 新文学史 人的生存
  • 简介:台湾女作家赵淑敏的小说集,从女性生存这一角度,表现了变动之中的台湾社会与文化,以及台湾女性生存的种种面目.一方面,60、7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与现代社会法则的建立,使女性具有了社会角色与地位,同时,传统宗法制的种种惯性,又造成广泛的男权色彩与新女性的绝境.籍此,赵淑敏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台湾女性的生存发展轨迹,成为新文学表现女性生存这一主题在台湾的承继者.

  • 标签: 台湾文学 赵淑敏 女性 生存 男权
  • 简介:当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理念,成为我们国家与社会更加文明、更加进步的标志。话剧作为表演艺术的脊梁,"大众话剧"与"艺术话剧"成为话剧发展的两条轨迹。"

  • 标签: 戏剧艺术 话剧艺术 表演艺术 新时期
  • 简介:一、对时代基本状况中人的处境的理解(或严肃写作的现时代主题)1.无所不在的面具(属于人的非人话题)在我栖身的环境里——或者说大地的每一具体地点,无论我站着,坐着,还是没有目的地在那些重复的街景中行走着,我总会感到自己梦游一样被不自觉地缠绕向各种事物所组成的流动之中,有时,视觉捕捉到陌生的一个又一个别人,有时是自己,更多时候几乎什么也看不见,在日常生活的光线里,只会两眼圆睁地注视着外部寂静般的黑暗,仿佛掠肩而过的不过是每一分秒都在被忽略的肉体呼吸。而在这呼吸与呼吸之间,人的生命是否因为气体的输入和排出就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 标签: 写作者 面具 外部世界 语言获得 现时代 日常生活
  • 简介:婴宁跟《聊斋志异》中的其他女孤不同,她来到人间不是为了成就某个男性,而是为了自我完成:由异类幻化成人形进入人间后,如何被世俗社会接纳,把自己改造成“人”。她的方式与途径是通过婚姻的洗礼,把“孤性”改造成“人性”,由天真浪漫的少女成功转型变为温良贤惠的少妇。婴宁的人生经历是封建社会男权中心意识形态下普通女性命运的一个缩影,清晰地折射出女性从少女转变为女人的复杂而痛苦的心路历程。

  • 标签: 聊斋志异 婴宁 女狐 女性命运 女性生存
  • 简介:摘要本论文基于若尔盖草原的生态环境变迁与当地藏族牧民生产生活现状之田野考察,以社会结构变迁为视角,从部落制的游牧时代开始梳理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生态间的互动关系,由此逐渐过渡到国家和市场主导下的游牧生产,通过对比分析民主改革前后若尔盖游牧生活机制的变迁,基于此地本身自然环境中所蕴含的脆弱性,在结合近年来各种生态问题的突发丛生,从而展开对当代青藏高原东缘安多牧区的游牧生态机制的脆弱性诱发因素和弹韧性营造过程的考察。

  • 标签: 游牧 若尔盖 部落 社会结构
  • 简介:【解说词】二十八年前,一篇名为《历史的终结》的文章在西方世界引起广泛关注。文章中,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写道:自由民主制已经成为"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历史将终结在这里。似乎在印证这个论断,20世纪末,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发生剧变。人们的目光投向中国。这个走了一条与西方政治制度不同道路的国家,会是下一个被终结者吗?

  • 标签: 人民民主 西方政治制度 东欧社会主义 政治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领导
  • 简介:传统散文所呈现出的拘泥和局限,已无法承载当下时代芜杂而充满变数的特质。在多元化和信息化充斥人类生活的今天,许多自觉且警醒的散文作家开始有意识地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程式和题材选择,在文体创新的同时,加入大量其他领域的信息,试图通过诸信息的交叉、对比、运用和实践,扭转和挽救散文的被同化、被践踏,且日趋式微的现状。新世纪以来,新散文、原生态散文、非虚构散文、在场散文等理论的提出和践行,

  • 标签: 生存体验 散文写作 生命本质 散文作家 虫洞 文化散文
  • 简介:作为“写知识分子的作家”,和之前创作的《曾在天涯》《沧浪之水》《因为女人》等长篇小说一样,《活着之上》也集中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所处时代境遇的生存和精神状态,体现了人类生存的纠结和内心挣扎,但和《沧浪之水》等贯穿的相对单一的价值观念相比,《活着之上》写得更加拉锯、纠结和挣扎,

  • 标签: 精神状态 人物形象 活着 《沧浪之水》 阎真 摩擦
  • 简介:本文以张爱玲和苏青两位沦陷区代表作家为个案,通过文本及史实分析,着力探讨她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非常时期刻意采取人生与文学上的"平常"姿态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评价这种取向,从而就沦陷区"中间作家"的评价问题提出讨论.

  • 标签: 非常时期 张爱玲 苏青 取向 文学观 生存观
  • 简介:读罢张虎生中篇小说《临时动物》(载《飞天》1998.10),当时的感觉就像文中的"我"一样,在面对王木来记录自己以前吃喝嫖赌的丑行时突然之间明白所有这一切都是姚威的阴谋,"心情像被灌了一堆大粪"。"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市甲骨文研究所工作,"随着商业活动的频繁和超级市场的兴起,甲骨文研究一天天接近衰竭"。"我"终于被迫宣布下岗。正当"我"在家进退尴尬之时,意外地受到中学时代的同学姚威的邀请,为其做秘书工作。"我"因曾与姚有隙而心存芥蒂,但最终为其做事。姚的一次次关怀令"我"感激涕零。"我"开始自责进而发展到对其崇拜起来。正当我春风得意而把姚威看作自己的上帝的时候,姚公开了他的全部秘密:原来一切都是圈套,一切都是阴谋,姚威不过是在报复我。结尾是,"我用前腿抱起那台已多次成为某种象征的29时大彩电,向姚威的后腿砸去,也很凶狠"。小说就艺术表现层面而言,并无新颖独到之处,叙事完全采用传统模式,以第一人称"我"为视角纵贯全篇,语言操作上甚至表现出明显的不成熟。但是文中

  • 标签: 知识分子阶层 甲骨文 生存状态 动物 商业活动 独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