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其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6月于我科就诊的100例TIA患者,对照组选择在我院同期进行健康查体的100例。结果100例TIA患者中有67例为脑动脉狭窄,5条闭塞,其中1例TICA闭塞,4例MCA闭塞。39例高危组血管狭窄中10例单支血管狭窄,29例多支血管狭窄;28例低危组血管狭窄中11例多支血管狭窄,17例单支血管狭窄。100例对照组中有15例为脑血管狭窄者。脑血管狭窄与性别(P=0238)、年龄(P=0979)无关。与低危险组相比,高危险组更容易导致出现多支血管病变(P=0000、OR=10)。结论TIA患者很容易出现脑动脉狭窄,还会对多条血管进行累及。为了减少TIA的发生,减轻脑动脉狭窄发展,可以同步干预导致脑血管狭窄的多种因素,以便使得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进一步降低。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经颅多普勒 脑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回顾性调查加用步长脑心通对老年人群冠心病及脑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及康复疗效观察。方法:选择90例80岁以上已确认急性非ST段上抬心肌梗死及急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冠心病占32例,脑梗死占58例(其中有24例冠心病合并脑梗死)。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60例初发患者从住院当天至1周开始加服脑心通1.6g,每日3次,连续服用24个月。另30例为再发病(在出院后1~12个月内不同程度再发脑梗死和或心肌梗死)后均在常规治疗下给予加服脑心通。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有心电图、血脂、肝肾功能、血糖、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头颅CT、运动耐量检查(症状改善)检查及对比;再发病率、再住院率、严重致残率、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学对照。结果:坚持早期加服脑心通组心脑血管病的血脂达标水平、运动耐量、症状改善、预后及康复明显优于未加用组。并且也明显优于晚用(再发病后加服)脑心通组;再发病率、再住院率、死亡率明显低于晚用组。结论:及早加服脑心通可使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病急性期恢复加快,预后更好,能加快康复,且再发病率、再住院率、死亡率更低。

  • 标签: 心肌梗死 脑梗死 脑心通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其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采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的90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结果90例患者全部成功植入支架,1例患者因出现双下肢动脉栓塞最终病故。余随访12个月后,无移植物移位、内漏、瘤体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临床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采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良好,并且对患者创伤小,手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DeBakeyⅢ型 主动脉夹层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
  • 简介:目的探素分析不同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97例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设置146例非中枢神经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均采用常规核磁共振T2进行临床扫描检查.观察分析患者的脑微出血情况患病率.分析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出血患者的脑微出血患病率为84.0%,脑梗死为46.0%.TIA为25.0%,对照组为13.7%.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血管的危险因素为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病,脑出血.脑蛋白病.高胆固醇。结论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较高.其危险因素为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病,脑出血.脑蛋白病.高胆固醇,保护因素为低密度蛋白,临床治疗时需要引起重视。

  • 标签: 脑血管病 脑微出血 患病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这种方式能够对慢性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治疗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8年 12月份到 2019年 12月份在医院进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 100例,这 100例患者分为两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的患者为对照组,使用优质护理方式进行干预的患者为观察组。在使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护理后,相关医护人员会对两组患者护理的整体情况、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关医护人员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优质护理方式进行干预的患者,其心脑血管并发症触发的概率要比使用普通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护理的患者小得多,护理质量也要比使用普通方式进行护理的患者好一些。结论:对于患有慢性尿毒症并且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而言,使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方法,要比使用普通护理干预的方法能取到的治疗效果更好。

  • 标签: 护理干预 慢性尿毒症 血液透析 心脑血管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明确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脑梗死)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148例患者病例资料,将原始数据量化处理后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总结冠心病和脑梗死相关证素异同。结果脑梗死和冠心病在病位证素心、肝、肺,病性证素气滞、血瘀、阳虚在脑梗死和冠心病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患者证素心、肺、气滞、瘀血、阳虚出现频率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而脑梗死患者证素肝出现频率高于冠心病患者(P〈0.05)。冠心病不同于脑梗死的证素为胸膈;脑梗死不同于冠心病的证素为经络、风证。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与脑血管病中医证素存在异同点,分析掌握其证候规律,对异病同治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脑梗死 证候要素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择2021年9月-202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编号的奇偶数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运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I、RI较低,且PS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PSV升高,而RI和PI均下降,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后,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SjvO2升高,且CaO2和O2ER均下降,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1、6个月的NIHS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内带膜支架置入治疗Ⅲ型主动脉夹层围期的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股动脉置入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的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严密观察、积极配合手术。结果15例病人全部治愈出院,随访20个月,无1例出现并发症,达到预期目的。结论合理的围期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和治疗效果的关键,健康教育是保证该治疗长期疗效的有力保障。

  • 标签: 腔内带膜支架 脉搏 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针对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针灸推拿配合补阳还五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3月-2021年2月,该阶段内我院从接诊的患者中筛选出52例脑血管并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和联合组(补阳还五汤+针灸推拿),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后比较临床治疗有效率,联合组为96.15%,对照组为76.92%,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治疗后,两组评分显著提高,但联合组提升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针灸推拿 补阳还五汤 脑血管病 痉挛性瘫痪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心脑血管病的整体风险评估结果与实施社区防治康复一体化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收治的80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80例中青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整体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观察组老年患者实施社区防治康复一体化综合管理,观察并比较管理前后患者的心脑血管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态度行为水平等方面。结果:观察组整体风险评估中,年龄≥45岁、高血压及血糖升高3项风险因素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实施管理后,观察组患者指数、态度及行为水平评价及风险因素异常检出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高危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肥胖、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过量饮酒、钠盐负荷高,钙摄人不足、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高血压及糖耐量异常,经实施社区防治康复一体化综合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对心脑血管病的相关知识掌握率,具有减少心脑血管病风险因素异常等重要作用。

  • 标签: 老年 心脑血管病 整体风险评估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