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及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P1rC)密度影响,探讨AngⅡ在肾小管损伤中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A组给予AngⅡ(400ng·k^-1·min^-1)持续输注28d;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3mg·kg^-1·d^-1);C组为对照组,由生理盐水代替AngⅡ。每周末测量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定量,于第28天处死动物。心脏采血后,测血肌酐(SCr),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留取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CD31和HIF-1α分布及表达。结果A组血压和尿蛋白较C组高(P〈0.01),B组血压和尿蛋白较A组低(P〈0.05)。各组C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1、C密度较C组低(P〈0.05),B组较A组高(PG0.05)。A组HIF-1α表达较C组高(P〈0.05),B组较A组低(P〈0.01)。结论缺氧可能是AngⅡ引起肾小管损伤机制之一。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Ⅱ 低氧诱导因子1Α 毛细血管
  • 简介:作为细胞代谢抑制剂霉酚酸酯(MMF)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近年来,它选择性抑制T和B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倍受关注[1].但有关MMF阿霉素肾病(AIN)大鼠干预作用报道较少.我们在AIN模型基础上,观察MMFAIN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为霉酚酸酯用于临床肾小球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细胞代谢抑制剂 阿霉素 大鼠 进行性肾组织损伤 肾保护 霉酚酸酯
  • 简介:目的观察功能锻炼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逼尿肌收缩能力恢复影响.方法将42例前列腺增生合并有逼尿肌收缩能力减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术后给予规律功能锻炼,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于9个月后复查尿流动力学、IPSS评分.结果实验组逼尿肌等容收缩压、排尿期逼尿肌收缩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律功能锻炼电切术后弛缓膀胱逼尿肌收缩能力恢复有较好促进作用.

  • 标签: 肌收缩 膀胱逼尿肌 对照组 术后功能 功能锻炼 前列腺汽化电切术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膀胱镜(multi-slicespiralCTvirtualcystoscopy,MSCTVC)膀胱癌术前诊断及临床分期价值。方法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胱癌患者,术前分别行MSCT双期增强扫描,同时结合仿真内镜图像进行分析及普通纤维膀胱镜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膀胱癌检出率,分析MSCTVC膀胱癌术前分期准确性。结果22例患者共发现病灶25个,MSCT及MSCTVC总体检出率为100%(25/25),高于膀胱镜检查(92%,23/25)。单纯双期增强MSCT分期:T113例、T2a5例、T2b5例、T31例、T41例;结合仿真膀胱镜成像后分期:T113例、T2a4例、T2b5例、T32例、T41例;术后病理分期:pTl13例、pT2a5例、pT2b4例、pT32例、pT41例。MSCT多期增强扫描膀胱癌术前分期总体准确率为72%(18/25),结合仿真膀胱镜成像膀胱癌分期总体准确率为88%(22/25)。与术后病理分期相比,MSCTVC膀胱癌术前分期一致性(k=0.818)高于MSCT扫描术前分期一致性(k=0.574)。尤其当肿瘤浸润膀胱壁外结构时(≥T3期)时,MSCTVC术前分期准确率为100%,与术后病理分期完全一致(k=1)。结论MSCTVC是一种安全、无创、有效检查方法,在膀胱癌术前诊断及临床分期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膀胱肿瘤 多层螺旋CT 仿真内镜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永久性深静脉置管与动静脉内瘘患者在营养状态、透析效果及并发症差异。方法: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其中永久性深静脉置管21例,动静脉内瘘患者43例营养、透析效果指标,以及近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永久性深静脉置管患者与动静脉内瘘患者相比,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钾(K+),钠(Na+),氯(Cl-),钙(Ca2+),磷(P3+),铁(Fe3+),透前透后BUN、Cr及UA,心胸比大小,KT/V,URR及PCR值无明显差异。永久性深静脉置管患者血流不畅发生率高于动静脉内瘘患者(7.74%vs0.64%,P〈0.001),永久性深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于动静脉内瘘患者(1.43%vs0.17%,P〈0.001),永久性深静脉置管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与动静脉内瘘患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内瘘难以建立血液透析患者尤其是心功能差和/或血管条件差患者,永久性静脉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血管通路方式。

  • 标签: 永久性深静脉置管 动静脉内瘘 透析效果 营养状态 并发症
  • 简介:慢性肾衰竭(CRF)为各种肾脏疾病持续发展共同转归,处于慢性肾衰竭代偿期到氮质血症期病人治疗,主要是以延缓肾衰竭进展,减慢病人进入终末肾衰竭速度为目的.此时患者体内血管活性物质代谢紊乱以及由此引发血流动力学异常,是促使其病情慢性渐进性发展重要环节之一.内皮素(ET)是目前已知体内最强缩血管物质[1],在CRF中起着重要病理生理作用.在临床中我们发现黄芪注射液在降低血ET水平,延缓肾功能进展方面有一定作用.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病人 肾功能 黄芪注射液 延缓 体内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膀胱癌细胞体内增殖影响以及相关机制。方法将膀胱癌T24细胞注射到20只裸鼠皮下,建立裸鼠膀胱癌动物模型。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TanⅡA组(n=10),分别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和TanⅡA(15mg/kg,1次/3d),并且开始定期测量瘤体大小(1次/3d),连续6次,绘制肿瘤增殖曲线。末次给药24h后,处死小鼠,RTPCR检测两组裸鼠肿瘤组织中AuroraA、HIF-1α和Bcl-2mRNA表达水平。结果相比对照组,TanⅡA能够明显抑制T24细胞在裸鼠皮下增殖,呈时间依赖性,并且可以显著降低TanⅡA组肿瘤组织中AuroraA(P<0.0001)、HIF-1α(P=0.0047)和Bcl-2(P=0.0005)mRNA表达水平。结论TanⅡA可能通过降低AuroraA、HIF-1α和Bcl-2表达水平,抑制膀胱癌增殖,发挥抗膀胱癌作用。

  • 标签: 丹参酮ⅡA 膀胱癌 增殖 低氧诱导 细胞周期
  • 简介: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PNS)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殖以及细胞周期影响。方法:用不含或含有高、中、低浓度PNSRPMI-1640细胞培养液刺激体外培养正常大鼠MC。于实验终点,运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以及PNS细胞毒性作用;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结果:PNS能够显著抑制血清诱导大鼠MC增殖;通过减少MC进入S+G2/M期,从而抑制MC有丝分裂;且在本实验浓度内(100-400μg/ml)不具有明显诱导凋亡作用和细胞毒性。结论:PNS能通过抑制MC有丝分裂而抑制其活化、增殖,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得应用价值。

  • 标签: 三七总皂苷 肾小球系膜细胞 增殖 细胞周期
  • 简介:目的观察小干扰RNA(siRNA)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基因表达人肾癌细胞系786-O迁移、侵袭能力影响。方法人肾癌细胞系786-O扩大培养后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trl组)、阴性对照组(NC组)和siHMGA2组。NC组、siHMGA2组分别转染阴性对照siRNA和HMGA2siRNA,Ctrl组常规培养。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转染后HMGA2mRNA和蛋白表达;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钙粘蛋白E和波形蛋白表达;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siHMGA2组HMGA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Ctrl组和NC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HMGA2组钙粘蛋白E表达水平较Ctrl组、NC组明显升高,波形蛋白表达水平较后两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HMGA2组细胞迁移能力较Ctrl组显著降低,siHMGA2组细胞侵袭能力较Ctrl组及NC组显著降低。结论抑制HMGA2表达可抑制肾癌细胞系786-O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EMT实现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A2 肾癌 迁移 侵袭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益肾生血饮治疗肾性贫血患者红细胞系及铁代谢影响。方法:69例肾性贫血患者给予益肾生血饮治疗连续8周,同时补充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取血测sTfR血清浓度,并行骨髓穿刺进行骨髓显微图像分析和铁染色、部分骨髓标本行电镜观察;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2周分别取血测RBC、Hb、HCT、Ret%和SI、SF水平;观察治疗前后骨髓形态学变化,并骨髓增生情况、sTfR、E%、各类幼红细胞比率、G/E、外铁、铁粒幼细胞百分数等进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1)患者在治疗后2周Ret%、RBC、Hb、HCT等开始上升,8周时比用药前有显著增高(P〈0.01),总有效率89.85%。(2)治疗前骨髓显微图像4例(8%)示骨髓增生减低,可见棘细胞和环状红细胞,电镜下可见中幼红细胞核周间隙增宽,晚幼红细胞胞膜厚薄不均匀;治疗后骨髓红系增生较治疗前明显活跃,各类幼红细胞比率及E%均显著升高(P〈0.01),其中以晚幼红增生最为明显。(3)治疗后sTfR显著升高,而其他铁指标均明显降低。结论:(1)慢性肾脏疾病3~5期患者给予益肾生血饮治疗可有效地刺激骨髓红系增生,该中药合剂可以用于临床治疗肾性贫血。(2)用益肾生血饮治疗后红细胞形态有明显改善。(3)sTfR作为一种新铁参数,它不仅准确地反映机体铁贮存状况,而且也反映机体骨髓红细胞增殖活性。

  • 标签: 肾性贫血 中医药疗法 红细胞系 铁代谢
  • 简介: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主要原因。近年来一些研究证实,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及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因素,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增加,可作为血管病变标志。本文观察前列地尔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vWF和ET-1影响,了解其糖尿病肾病治疗作用。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前列地尔 血小板功能 治疗作用 血浆内皮素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肾疏宁防治系膜基质硬化细胞分子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进行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采取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肾疏宁药物血清,并分为低、中、高三个剂量梯度,利用血管紧张素Ⅱ为刺激因子,在4h、8h、16h、32h四个时间段观察肾疏宁药物血清对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系膜细胞增殖和分泌系膜基质ColⅣ及FN影响.应用MTT测定系膜细胞增殖,细胞ELISA测定ColⅣ及FN含量,RT-PCR检测ColⅣ及FNmRNA水平.结果:血管紧张素Ⅱ能明显促进MC增殖和系膜基质中ColⅣ及FN分泌,16h达到高峰,32h时呈下降趋势,肾疏宁血清中、高剂量组ColⅣ及FN分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RT-PCR结果也说明肾疏宁血清对正常和血管紧张素Ⅱ刺激下MC分泌ColⅣ及FNmRNA表达有下调作用.结论:肾疏宁能明显抑制肾小球系膜基质中ColⅣ及FN合成与分泌,并在基因水平上其有影响作用.这可能也是肾疏宁临床治疗MsPGN疗效较佳并且防治肾小球硬化作用机理之一.

  • 标签: 肾疏宁 纤维连接蛋白 Ⅳ型胶原
  • 简介:草鱼胆中毒在我国较多见,特别是在南方地区.草鱼胆中毒以肾损害最重,引起肾衰竭致死者占鱼胆中毒死因91.7%[1],但目前无有效药物治疗.本文观察了参麦注射液实验性草鱼胆中毒肾损害肾脏病理变化影响.

  • 标签: 参麦注射液 实验 草鱼胆中毒 肾损害 肾保护 大白鼠
  • 简介:目的:观察单味中药金钱草、石韦、车前子肾结石预防作用。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采用1.25%乙二醇和1%氯化铵制备大鼠肾结石模型,用上述3种单味中药免煎剂型分别给各实验组大鼠肾结石模型灌胃,对照组用枸橼酸钾,4周后观察尿和肾组织中草酸钙结晶形成情况。结果:单味中药金钱草组、石韦组、车前子组大鼠肾内草酸钙结晶明显少于模型组,而与西药枸橼酸钾组相当。金钱草组、石韦组、车前子组大鼠尿中草酸钙结晶排泄均明显多于模型组。结论:单味中药金钱草、石韦、车前子预防大鼠肾结石形成有确切效果,并与西药枸橼酸钾相当,其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增加尿中草酸钙结晶排泄而达到

  • 标签: 金钱草 石韦 车前子 枸橼酸钾 肾结石 大鼠肾结石模型
  • 简介:该研究旨在探讨博莱霉素联合依托泊苷和顺铂新辅助化疗方案(BEP方案)晚期广泛期卵黄囊瘤(YSTs)治疗作用。1982年7月至2015年12月,共有58例YST患者接受了初步治疗,其中有18例因不能满足手术治疗条件而先行接受了BEP方案新辅助化疗。18例中部分患者是因疾病导致身体虚弱(ECOG评分≥2)而不能承受手术,另部分患者是因病变广泛而失去最佳手术切除机会,本研究这部分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 标签: 辅助化疗方案 BEP方案 治疗作用 卵黄囊瘤 广泛期 晚期
  • 简介:目的:考察游离脂肪酸(FFA)诱导足细胞凋亡作用,以及中药组分丹酚酸与黄芪多糖防治FFA诱导足细胞凋亡效果。方法:采用永生化小鼠足细胞株,通过温度选择培养方法诱导足细胞分化,分为空白组、FFA组(FFA30μmol/L)、FFA+丹酚酸组(10mg/L)、FFA+黄芪多糖组(0.2g/L),干预24h后收集细胞,以AnnexinV-FITC和PI双染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足细胞凋亡率。结果:加FFA组足细胞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组,加入丹酚酸与黄芪多糖后能够减少细胞凋亡百分比,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丹酚酸与黄芪多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FA有促进足细胞凋亡作用,而丹酚酸与黄芪多糖足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

  • 标签: 游离脂肪酸 足细胞 丹酚酸 黄芪多糖
  • 简介: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白介素-24(IL-24)基因转移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生抑制作用。方法构建携带IL-24基因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IL-24)和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对照载体(Ad.GFP),在293细胞中扩增,5%FCS/DMEM中分组培养GMC,转染Ad.IL-24或Ad.GFP,加或不加LPS(10mg/L),分别用RT-PCR和ELISA检测IL-24mRNA和蛋白表达;MTT(四甲基偶氮唑蓝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系膜细胞增生活性。结果培养GMC及LPS激活GMC均未见IL-24表达。AdIL-24感染GMC后4~48hIL-24mRNA有稳定表达,培养上清IL-24含量在24和48h分别为(79.00±3.61)μg/L和(98.00±2.00)μg/L。感染AdIL-24系膜细胞增生无影响,但可显著抑制LPS诱导GMC增生。结论外源性IL-24基因转移可有效抑制LPS诱导系膜细胞增生,Ad.IL-24有可能成为一种针对GMC增生基因治疗方法。

  • 标签: 腺病毒 白介素-24 脂多糖 系膜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