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在全球范围内,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不断上升。增加病例临床有很多争议。通过涉及发病率上升原因相关性文献综述性整合,探讨导致发病率上升因素,包括环境、患者临床医生影响。认为环境、医疗社会压力复杂相互作用导致人们甲状腺疾病关注度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筛查增加,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增加。其大部分增加与低危病变早期诊断有关,这导致了明显过度诊断现象。更好地了解这些因素,将使专科医生能够更好制定诊疗策略。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过度诊断 筛查 发病率
  • 简介:1.个人作者署名:在论文首页下方进行脚注。"作者单位:"后面列出邮政编码、城市作者单位(具体到科室)。个人作者超过一位时,可请作者自行指定一位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亦即对选题、科研设计起主要作用者,参与论文撰写并能解答编辑部、读者疑问,论文负全部责任者;在按原格式列出各位作者单位后,另起一行在"通讯作者:"字样后列出通讯作者姓名、邮政编码、单位名称、Email地址。

  • 标签: 作者姓名 论文撰写 脚注 作者单位 EMAIL 作者署名
  • 简介:静脉血栓栓塞(venousthromboembolism,VTE)是腹部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在腹部盆腔恶性肿瘤手术后发生率较高。如何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理念指导下减少腹部肿瘤手术后VET并发症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现就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与同行分享ERAS应用时有效减少VET发生经验及进展。

  • 标签: 腹部肿瘤 静脉血栓栓塞 深静脉血栓栓塞 肺栓塞 加速康复外科
  • 简介:胃癌是我国主要癌肿之一,发病率死亡率均位居全部癌症第二位。受制于研究模型缺乏,胃癌发生机制、胃癌治疗药物开发等研究进展缓慢。类器官(Organoid)是干细胞在体外三维环境中培养所形成细胞结构;通过体外模拟细胞在体内生存环境,类器官技术能够高效培养原代细胞,包括正常细胞、肿瘤细胞。来自肿瘤类器官被称为“瘤器官”(Tumoroid);瘤器官具有很高“保真性”,能够保持原肿瘤组织细胞形态、基因组学特征药敏特征等。由于瘤器官重要性.全球各种瘤器官生物样本库纷纷被建立起来。在胃癌方面,德国日本近期分别建立大样本胃癌瘤器官生物样本库,对于研究胃癌发生、胃癌个体化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针对类器官在胃癌研究中应用前沿研究进行总结,向大家介绍该领域内最新进展。

  • 标签: 胃癌 类器官 3D培养
  • 简介:食管癌是常见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临床治疗策略是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由于该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较晚期诊断5年生存率降低。因此,加强食管癌致癌作用阐述,发现及鉴定新肿瘤标志物治疗靶点,对于优化目前用于治疗该疾病方法非常有益。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食管癌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及临床验证结果,重点阐述了血液循环肿瘤标志物、呼吸和气味肿瘤标志物、唾液肿瘤标志物及尿液肿瘤标志物潜在应用价值。

  • 标签: 食管癌 肿瘤标志物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挽救性放疗在局部晚期胃癌中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6月到2016年6月在舞阳县人民医院诊治局部晚期胃癌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XELOX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挽救性放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789%,高于对照组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05%)与对照组(184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挽救性放疗可能是局部晚期胃癌有效治疗手段,且不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积极治疗可使一部分患者获益。

  • 标签: 局部晚期胃癌 挽救性放疗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癌切除术围手术期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高州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50例肝癌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25例作为对照组给予传统围手术期处理,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25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肝功能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00%,对照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两组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能促进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肝肿瘤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围手术期 并发症
  • 简介:Tribbles同源蛋白3(TRB3)是一种细胞转录调控因子,可以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在机体葡萄糖代谢、脂质代谢、炎性反应、氧化应激肿瘤代谢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生物学作用。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内质网应激在代谢疾病与肿瘤发生时常被激活。TRB3在UPR或内质网应激中具有关键作用。更重要是,在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肿瘤模型中均发现TRB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本文分析TRB3与代谢障碍、肿瘤之间密切联系。TRB3可能是由代谢障碍向肿瘤转化关键因子,可能成为新肿瘤标志物以及肿瘤治疗新靶点。

  • 标签: TRB3 代谢障碍 肿瘤 未折叠蛋白反应
  • 简介:microRNA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小RNA,通过与靶mRNA序列互补配对方式调节靶mRNA翻译。microRNA多导致靶mRNA翻译受抑,甚至导致靶mRNA降解而失去功能,从而使相应基因表达受影响。miR-409-3p在胃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并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成负相关。本篇综述重点阐述其在胃癌增殖、侵袭、转移过程中出现变化相应发挥作用,以期胃癌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miR-409-3p 胃癌 肿瘤抑制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Ⅲ型胶原比例高低与其临床预后之间关系。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共收治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41例,其中男39例,女2例,年龄20~55岁,平均36.2岁;左侧23例,右侧18例。损伤部位:距离跟骨结节4.5~6.0cm。采用自行研制微创跟腱缝合技术器材进行手术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1~6天,平均2.2天,术中取断端局部横断面病理标本(距断裂位置〈0.3cm)做天狼猩红染色,计算每个患者跟腱胶原中Ⅲ型胶原比例,并按照其比例高低分为四组:A组0%~25%,B组26%~50%,C组51%~75%,D组76%~100%)。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6.8个月,根据Arner-Lindholm评定法进行预后评分。结果四组终末随访预后评定均达到优良水平,但术后6个月却有明显差异,A组共10例,优5例,良2例,差3例,总体优良率70%;B组共14例,优11例,良3例,总体优良率100%;C组共12例,优10例,良2例,总体优良率100%;D组共5例,优1例,良2例,差2例,总体优良率60%;术后6个月随访功能评定,A组与D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B组与C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由同一组医师进行相同手术及术后康复指导,四组患者自身跟腱Ⅲ型胶原比例不同,可能会导致功能恢复速度程度有明显差异,Ⅲ型胶原比例过高或者过低患者恢复较慢。

  • 标签: 跟腱 急性病 腱损伤 胶原Ⅲ型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结肠癌细胞株HCT116皮下种植瘤组织细胞再行尾静脉注射成瘤可行性。方法将30只裸鼠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0只。A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B组尾静脉注射HCT116细胞悬液0.1ml,C组尾静脉注射HCT116皮下种植瘤组织悬液0.1ml。将HCT116细胞皮下种植瘤组织悬液离心分为细胞与组织悬液。另取20只裸鼠随机分为细胞组悬液组(n=10),尾静脉注射细胞或悬液。观察各组裸鼠成瘤及转移情况。结果A组无肿瘤形成。B组裸鼠尾静脉注射HCT116细胞成功9只,8只形成肺部转移瘤,其中2只同时形成肝部转移瘤。C组裸鼠尾静脉注射HCT116皮下种植瘤组织悬液成功9只,初期有4只尾根部出现肿块,30天后5只裸鼠骶部、颈部出现肿瘤(严重者有1只同时胸窝皮下也形成肿瘤),50天后形成肺部转移瘤,死亡;未形成皮下种植瘤4只裸鼠中有3只形成肺部转移瘤后死亡。细胞组裸鼠注射离心后细胞成功8只,仅1只形成肺部转移瘤。悬液组裸鼠注射离心后组织悬液无肿瘤形成。结论HCT116皮下种植瘤组织悬液尾静脉注射后,能定向地从血管迁移至裸鼠皮下组织成瘤。

  • 标签: 结肠癌 HCT116细胞 皮下种植瘤 尾静脉注射
  • 简介:精准医学是将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考虑,制订个性化疾病预防治疗策略,其基础核心技术是基因检测。精准医学在疾病预防、疾病筛查、早期诊断临床治疗方面已有广泛应用。随着技术发展,精准医学面临着基因检测技术升级、基因组数据分析、基因信息如何与社会环境因素结合以及医学伦理等方面的挑战。

  • 标签: 精准医学 基因检测 基因组学 功能精准肿瘤学
  • 简介:成人脊柱侧凸是指骨骼发育成熟患者伴有Cobb’s角〉10°脊柱畸形。成人脊柱侧凸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所有原因引起脊柱畸形,根据Aebi分型,可在病因学角度将成人脊柱侧凸分为4型(表1)。

  • 标签: 脊柱侧凸 分型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与开放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良性甲状腺肿瘤安全性及效果。方法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国内期刊发表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与开放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良性甲状腺肿瘤方面的文章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篇文献,累计腔镜组702例,开放组854例。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MD=4.48,95%CI:3.00~5.97,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MD=-22.70,95%CI:-23.40~-22.01,P<0.05),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开放组(MD=-2.38,95%CI:-2.49~-2.28,P<0.05),术后引流量少于开放组(MD=-5.32,95%CI:-6.01~-4.63,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开放组(OR=0.31,95%CI:0.21~0.48,P<0.05),住院费用多于开放组(MD=1497.65,95%CI:1403.86~1591.44,P<0.05)。结论经胸乳入路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且美容效果好,是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理想入路选择。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META分析 腔镜 胸乳入路
  • 简介:随着导航技术微创技术进步,脊柱微创手术得到了持续发展。传统术中影像系统(如C型臂透视系统)目前在脊柱手术中应用广泛,而更为先进影像系统如三维X线透视、锥体束CT、术中CT/MRI等,则被研究证实具有更为安全准确内植物置入水平,同时还可以显著减少医护人员放射线暴露剂量。

  • 标签: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综述
  • 简介: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间叶源性肿瘤,既往认为其放疗不敏感,故放疗在GIST中应用极少。目前有研究表明,GIST并非普遍抗拒放疗,且3级及以上放疗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给予适当剂量照射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症状,提高局部控制率。作为目前晚期GIST非手术治疗首选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ERK信号传导通路RAD51蛋白过度表达,减弱DNA损伤修复,从而增加放射敏感性。放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综合应用可能增加临床获益。本文就目前放疗在GIST中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放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小细胞癌是一种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恶性肿瘤,常见于肺,原发于子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CNEC)罕见。SCNEC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远处转移,临床治疗困难,预后较差。由于SCNEC发病率低,前瞻性研究少。作者在复习文献基础上,围绕SCNEC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与预后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子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临床特点 病理学特点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倒刺线对儿童四肢骨折皮内缝合速度瘢痕影响是否优于传统可吸收线。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选取我院小儿骨科收治四肢骨折患者128例,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36例,女92例;年龄4~12岁,平均(7.3±2.1)岁;缝合部位:上臂35例,前臂29例,大腿24例,小腿40例;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16~30,平均22.1±4.3。所有患者按住院号奇偶分为倒刺线组传统可吸收线组,其中倒刺线组58例,采用4-0双向倒刺线(强生STRATAFIX)进行皮内缝合;传统可吸收线组70例,采用4-0可吸收线(强生ETHICON)进行皮内缝合。术后3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评价量表(vancouverscarscale,VSS)进行瘢痕评价。记录切口缝合速度(切口长度/缝合时间)与温哥华瘢痕评分。结果倒刺线组切口缝合速度缝合时间分别为(9.37±1.22)cm(5.06±0.93)min;传统可吸收线组分别为(9.58±1.40)cm(10.77±2.72)min,倒刺线组均优于传统可吸收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倒刺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77.65%,可吸收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6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倒刺线缝合高效、张力分布均匀、组织刺激小、瘢痕轻微,在小儿骨科四肢骨折皮内缝合中,缝合效率瘢痕控制优于传统可吸收线。

  • 标签: 儿童 骨折 伤口缝合技术 瘢痕
  • 简介:随着社会明显老年化,膝关节骨关节炎及膝关节创伤性疾病越来越多,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及膝关节因创伤引起继发性骨关节炎临床有效手术方法。选择适合患者假体类型,关系到手术成功与否。此外,临床上,还要考虑膝关节基本病变、畸形类型与膝部肌肉、韧带、软组织质量以及患者经济承受能力。这些因素使得临床医生选择变得愈加困难。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关节 适应证
  • 简介:目的通过患者在经椎间孔内镜术后不同时期回归社会生活随访分析,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时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68例于我院接受经椎间孔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其中男42例,女27例,年龄28~53岁,平均38岁。其中7例(10.3%)4周内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A组;31例(45.6%)在4~8周内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B组;30例(44.1%)在术后8周后恢复日常工作及生活,C组。随访三组术前、术后1.5个月、3个月、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评分,利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前VAS评分5.78±0.14,术前ODI评分0.70±0.01,术后6个月VAS评分1.53±0.14,术后6个月ODI评分0.13±0.0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VAS评分A组2.43±0.53,B组1.42±0.85,C组1.20±0.89,A组与B、C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ODI、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实施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手术患者,4周后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及工作更有利于术后恢复,并维持更好生活质量及就医感受。

  • 标签: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椎间盘移位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