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人权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权利,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区分相应,马克思将权利分为人权和公民权。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丧失实现权利的经济社会基础,资产阶级主张的自由、平等等权利对无产阶级而言只是徒有其表,人权其实只是资产阶级的特权。马克思主张,自由、平等诸权利应当从政治领域扩张到社会经济领域,从而使人权从形式权利变成实质权利,其实质权利思想促成了人权的积极权利转向。马克思将人权视为一系列权利的组合,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需求的不同,人们赋予不同权利组合以不同的权重,这种人权思想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后果主义的人权观,使人权真正成为处于弱者地位的被统治者的防御之盾。

  • 标签: 马克思 人权 消极权利 积极权利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 简介:最近《外交家》杂志登载的梁同纳的《南海防务联合采购》,指出了有待推敲的几个要点。首先,面对中国强化南海主权请求采取的更为进取的行动,菲律宾与越南需要保证在上述地区的有效存在,谋求“法理主张转变为实际行动”。从国际法角度看,对争议地区的有效管辖优于历史请求权。国际法庭曾以此作为2008年5月判决白礁(PedraBranca)属于新加坡而非马来西亚的依据。

  • 标签: 联合采购 防务 成员国 比表面 东盟 南海主权
  • 简介:新中国成立伊始,在诸如征粮和土地改革等工作中出现了基层执行不力问题。党基于纠错的惯性思维,制定了重点整顿基层组织的1950年整风决策。由于执政特别是新区治理经验的匮乏和整风部署中的相关步骤设计,促使运动中党的纠错注意力上扬,实际上将各级领导机关作为重点整顿对象。这表明依托惯性思维而形成的政治性经验决策存在基于制定与实施和纠错力的双重悖论,但创新性思维要素又必然依托(抑制)惯性思维而产生。

  • 标签: 基层组织 领导机关 惯性思维 经验决策
  • 简介:从韦伯构建社会理论的内在逻辑"规则-权力-行动"的分析框架上来看,其所设计的以高效率运行为目标的经典科层制模型蕴含着三大基本假设:即完全理性假设、一元制权力支配假设和中立人行动假设。无论从科层制模型的内在逻辑上来分析,还是从哥伦比亚学派和法国组织社会学学派翔实的实证研究上来探讨,科层制理论所蕴含的基本假设内含着三大张力:(1)理性规则的刚性与行动的自主性之间的张力;(2)正式权力的僵化性与行动的策略性之间的张力;(3)单一行动与多元行动之间的张力。这三大张力在现实的科层组织运行中形成了三大"削平机制",实现了科层组织的动态平衡与持续发展,从而一方面祛除了科层制"理性神话"之魅,一方面破灭了极端批判者"科层制消亡论"的谶言。中国作为"官僚制的故乡",西方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我们认识、理解并发展"中国式科层制模式"提供了基础与参照。

  • 标签: 科层制 规则 权力 行动
  • 简介:军旅作家周涛以诗歌和散文而闻名于世。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阐释了周涛散文的代表作《巩乃斯的马》的艺术特质,以期“借一斑以窥全豹”,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周涛散文高亢昂扬、激越豪放的艺术风格。

  • 标签: 周涛散文 巩乃斯的马 豪放 对比 象征
  • 简介:现象学的精神与方法并未因胡塞尔的逝去而消逝,一个多世纪的现象学运动展开了现象学的实践精神和应用效度,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对于语言和存在关联的洞察中,解释学的思想和现象学的方法相遇,语言突破了原有的边界,成为了存在的居所和能够被理解的存在,他们对于语言本质的分析与澄职其实蕴涵着现象学精神另一种形式的维模。

  • 标签: 现象学 解释学 语言 理解 存在
  • 简介:目的比较电化学腐蚀法和“502”胶熏显法显现发射过弹壳表面的手印效果,研究电化学腐蚀显现手印的过程对枪弹痕迹检验的影响。方法选取同一批次生产,未经发射的64式7.62毫米手枪弹40枚,在其表面捺印油汗混合手印,于手印捺印1天、10天、30天后进行发射,收集发射后的弹壳,对弹壳进行电解显现潜手印的处理,再次对其表面的同一枪弹痕迹进行拍照。将显现前后的枪弹痕迹进行对比,观察电化学腐蚀法显现潜手印时对传统检验弹壳表面的枪弹痕迹的影响。结果“502”胶熏显法显现发射过弹壳表面的潜手印时无任何效果;电化学腐蚀法可以显现出发射过弹壳表面的手印,纹线较为清晰连贯,手印遗留时间距发射时间较长(8~15天)的手印,发射后潜手印的显现率较高;射击过程中形成的枪弹痕迹,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是会破坏火药烟晕痕迹。结论电化学腐蚀法能够用于显现发射过弹壳表面的潜手印,显出效果较好,手印遗留时间距发射时间较长(8~15天)的手印,发射后潜手印的显现率较高;电化学腐蚀法应放在枪弹痕迹检验之后进行。

  • 标签: 手印 发射过弹壳 电化学腐蚀 “502”胶熏显
  • 简介:《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填补了中国个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立法空白。但它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没有明确具有规范个人信息采集功能的信息采集必要性原则之准确内涵,且又提出了"网络实名制"这种新的个人信息采集规则。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必要性原则的具体内涵,以此进一步分析了"网络实名制"规则与该法律原则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张力,认为实名制规则必须通过未来的细化完善才能与该立法的基本原则相协调。

  • 标签: 个人信息保护 必要原则 实名制 隐私
  • 简介:目的筛选用于显现胶带粘面上手印的二硫化钼微粒悬浮液最佳配制方案.方法通过考察不同表面活性剂对二硫化钼微粒表面的修饰性差异,挑选出最佳表面活性剂,再考察二硫化钼粉末的粒度对于悬浮液显现效果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微粒大小,对各类胶带粘面上的汗潜手印进行显现并对结果加以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对二硫化钼微粒表面修饰效果最好,配制出的悬浮液分散均匀,易于喷显,显现出的手印纹线清晰、流畅;粒度为4.5μm的二硫化钼微粒配制出的悬浮液吸附性最优,适用于各种胶带粘面.结论该配方显现效果较好、操作方便,适合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手印显现 二硫化钼悬浮液 表面修饰 表面活性剂 胶带粘面 潜指纹
  • 简介:社会发展要求将公平与效率纳入到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框架之内,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应对发展成本界定的困难、制度变迁的渐进性、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把握困难、科技发展的有限性等难题,从而构成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必然张力和必要的动态平衡。恰当的张力维系和必要的动态平衡应该是理解中国社会发展公平与效率关系定位历史变迁的合理维度。

  • 标签: 公平 效率 科学发展观 张力
  • 简介:刚柔相济的张力──三明市各级妇女组织发动妇女参与禁赌和帮教工作纪实宋扬三明作为文明城市,社会安定,治安状况良好。这是三明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抓紧抓好的结果。同时也是与各级妇女组织发动妇女群众参与禁赌和做好帮教...

  • 标签: 妇女组织 妇女参与 三明市 精神文明建设 禁赌 张力
  • 简介:红色生态是我国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植根在党的体制内、流在党的血脉里的基因,红色生态在不同时期彰显着它的时代张力,并引导党和国家取得革命的胜利,收获发展的果实.作为一种信仰和传承,今天我们在践行“两学一做”的过程中重新梳理学习红色精神,就是要用红色生态激励党员干部树立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要通过思想引领和行为评价,将其作为重塑党员干部人生观、事业观和政绩观的方向标,最终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 标签: 红色生态 两学一做 时代张力
  • 简介:李醒民同志在《答周德海先生》的“作者答辨“中①,仍坚持他在《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一文中的基本观点,认为“敢于正视矛盾的两极,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恰恰是爱因斯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大特征,也是他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取得

  • 标签: 李醒民 科学理论研究 感觉经验 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性原理
  • 简介:受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双重影响,“90后”大学生政治意识既表现出积极、理性、独立,又反映出怀疑、困惑、矛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关注焦点,科学分析政治意识上存在的主要困惑,并基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消解提出具体的解决路径,从而引导“90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和科学的价值观念。

  • 标签: 政治意识 “90后”大学生 现代性
  • 简介:叶文玲长期致力于"无尽人生爱与美"的书写,构筑了一个内容丰实、充满现代性审美张力的文本世界。文章在对其中的审美价值和文体机理进行解读的基础上,透视作家在应对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创作姿态和精神境遇,并以此文化个案,探讨20世纪40年代出生作家的群体性文化心理人格特征、精神样态、代际制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机制。

  • 标签: 叶文玲 20世纪40年代出生作家 文化透视
  • 简介:从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出发,可以构建出一套"转型法理学"的理论路径。不同于主流的规范法理学路径。转型法理学是一种以"有效治理"为中心、以二元合法性间的张力为主轴、以组织化调控与科层制治理间的矛盾关系为具体分析对象、以"政党国家"主导下的"综合治理观"为指引的分析框架。转型法理学在秉持转型政治时问观的前提下,预设了一种"国家中心主义"立场,提倡"治理的经济学"原则和"转型权利论"视角,主张在法理学研究中找回国家。转型法理学并不试图取代规范法理学,而是坚持在批判、反思后者的基础上实现二者间的有机结合与有效互补。

  • 标签: 转型法理学 政党国家 二元合法性 有效治理
  • 简介:法律的事实有效性和规范有效性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一书的理论核心,哈氏在该书中的深层用意是通过具有交往理性的人们在“理想情境”的立法程序下立法,使两者之间的张力得到消解。文章从法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认为两者之间的张力是不可消解的,这是由法律语言的情境性和模糊性特征、成文法立法的局限性、代议制立法的缺陷以及法律的规范有效性评价标准多元且这些标准本身无法证成等原因决定的。

  • 标签: 事实有效性 规范有效性 张力 不可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