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06
  • 简介:揭示文学文本的价值、意义和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伊格尔对于审美意识形态和文学生产理论的深入研究、对,即关于文学生产本身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

  • 标签: 伊格尔顿审美 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生产
  • 简介:触觉器官是我们最大的感觉器官,但人类对触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医学、生物学、哲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层面,在文学研究领域鲜有专门系统的研究。加令的《触觉现代主义》可谓这方面富有创新价值的成果。在这部专著中,加令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触觉,特别是人手与阶级、地位、大众消费、心理欲望、性别关系、自我认知、认知能力拓展、人际交流、时间与空间定位等的关系,探讨了文学中的触觉与视觉、嗅觉、味觉、听觉之间的美学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察了现代主义文学触觉转向背后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动因。同时,她还探讨了人手与身体分离后的种种可怕后果。

  • 标签: 加令顿 《触觉现代主义》 触觉 社会地位 记忆 自我
  • 简介:  澳大利亚土著作家多丽丝·皮金出生于西澳大利亚的巴尔弗道斯牧场.还在幼年时期,多丽丝·皮金和妈妈莫莉·凯利及襁褓中的妹妹就被当局强行从家乡迁往穆尔河土著人定居点接受家仆训练.多丽丝的母亲莫莉想要返回家乡巴尔弗道斯牧场,但她的要求遭到当局的拒绝.于是母亲莫莉只能在1941年1月1日把大女儿多丽丝留在了穆尔河居留地,带着十八个月的小女儿安纳贝尔逃跑.……

  • 标签: 作品回家 回家路 多丽丝·皮金顿作品
  • 简介: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是一部被忽略和误读的小说.本文研究小说的叙事话语及其对人物行为、心理的影响,探讨了直接话语、间接话语、自由间接话语在小说里出现的情况.通过解释这些话语与言语行为的关系,论文提出,读者读到的这些语言学意思上的话语实际上也是权力话语,反映了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强烈的欲望的冲突.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独特的语言特征使它超越了现实主义小说比较直接的再现形式,具备罗曼司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特点;简单地为小说贴上"现实主义"的标签是颇不足取的.

  • 标签: 语言 言语行为 欲望 权力话语 现实主义
  • 简介:一直以来女权主义对父权制社会的批判都停留在针对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上,这一点的确毋庸置疑。但是伊迪斯·华的小说《豪门春秋》显示:尽管男性被赋予了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但在限制女性角色的同时,男性其实也限制了自己的角色。为了维护社会所期待的“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男性和女性们不得不牺牲他们的个体气质,这让他们无法尽情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感,同时也阻碍他们的自我发展。对《豪门春秋》的分析揭示:男性也和女性一样受制于父权制度,父权社会不仅是女性也是男性的牢笼。

  • 标签: 伊迪斯·华顿 《豪门春秋》父权制 女权主义 牢笼
  • 简介:生态女性主义是法国女学者奥波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女性主义理论与生态运动结合的产物。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男性压迫女性与人类统治自然之间的双重对位与多元联系,都源于压迫性的父权制。在父权制社会,自然和女性都是被压迫的对象,所以,生态危机和性别压迫可看作是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 标签: 女性主义视角 生态女性主义 《他们眼望上苍》 赫斯顿 20世纪70年代 父权制社会
  • 简介:蒂姆·伯是好莱坞著名的"鬼才电影大师",他的电影以塑造各种鬼神莫测的人物而闻名。在塑造这些角色的时候,伯凭借天马行空的视觉设计理念和童话般浪漫梦幻的想象力征服了全世界影迷的心。对伯的电影人物研究,应该从揭开其电影人物的面具入手。出人意料又精心设计的人物是伯电影世界的最绚烂迷人的风景。

  • 标签: 蒂姆·伯顿 人物塑造 哥特 视觉设计 动画
  • 简介:要将历年来各种版本的《理发师陶德》故事看完应该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这个有点像《基督山伯爵》与"开膛手杰克"嫁接而成的复仇型变态杀人狂故事,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830年代,当时以惊悚故事形式在民间流传,而陶德这一人物到了1850年代就已经为人熟知。

  • 标签: 音乐剧 理发师 电影 故事 维特 版本
  • 简介: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的鬼故事,介绍华创作鬼故事的独特理论,以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华鬼故事的深层意义:借超自然的力量表达"不能言说话语"以及探讨无法出现在其他文学形式中的性主题.

  • 标签: 伊迪丝·华顿 美国 女性主义 创作理论 性主题 超自然力量
  • 简介:安妮·塞克斯虽然被划分在“自白派”诗人之列,但她的诗却富蕴强烈的反权威、反中心的解构思想,她试图以独有的视角来观察和再现一个“非中心化”人类社会中的包容性和不确定性,以巨大的勇气把矛头直指人类社会思想结构中两个既有的权力中心——父权和神权,用尖锐的诗性语言不断冲击现有僵化结构的中心地带,意在将其逐一消解。她的作品在去中心化的同时,带着后现代人文信仰,试图重构一个独立、平等、平面化的人类社会景观。

  • 标签: 塞克斯顿 后现代 去中心化 重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07
  • 简介:伊迪丝·华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最后的“文学贵族”。她的小说多侧重于描写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纽约社会顶层的一个特殊人群——老纽约。华的早期小说《欢乐之家》讲述了该背景下主人公莉莉·巴特被上流社会抛弃和牺牲,最后孤独死去的故事。本文从古老的道德命题入手,重新从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华对当时社会道德危机的应对,分析了华对理想社会的知识和情感关注。

  • 标签: 伦理 习俗 社会达尔文主义 理想国
  • 简介:按着美国学者杰姆逊的说法,“到了今天,踏人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由多方力量所构成的放任的领域。在这里,只有多元的风格,多元的叙述,却不见常规和典范,更容纳不了以常规典范为中心骨干的单元体系”。打破单一僵化的理论思维、倡导多元论的理论观念曾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特征。

  • 标签: 文化解析 伊格尔顿 西方后现代主义 批判 旅途 批评
  • 简介:伊迪丝·华(EdithWharton,1862-1937)被誉为"世纪之交的风俗小说家",因其作品对美国纽约上层阶级腐朽和丑陋本质的揭露而著称于世.这位出身纽约豪门的女作家深谙其中的规则和"社会符号".这个小团体在华的笔下被冠名为"老纽约"社会.在对"老纽约"旧传统由全盘批判到既反抗又肯定的过程中,华完成了自己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变迁.

  • 标签: 中的女性 之中继承 人物分析
  • 简介:G·K·切斯特(1874—1936)是英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博学大师。在神学、传记、小说、诗歌、评论等众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至今最为世界读者难忘且不朽的还是1911—1933年间发表的名叫《布朗神父探案》的系列推理小说。文中塑造了一个矮胖、办案时习惯随身携带一把旧雨伞的罗马天主教徒——布朗神父的侦探形象,更开创了与福尔摩斯系列"物证搜集派"并驾齐驱的"心证分析派"。故事中天才奇谲的构思为后世推理创立了一座内容丰富、取之不尽的"不可能犯罪"模式金字塔。

  • 标签: 以此作 作切斯特顿 先生诞辰
  • 简介:北美早期华裔作家水仙花的文化意识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从早期的英国妇女“埃迪斯·伊”到后来的中国女人“水仙花”,再到最后的“没有国籍”的“欧亚人”。水仙花的社会文化思想日趋成熟。她成功地走出了东西方文化身份归属的危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豪情誓作东西方世界间的“纽带”,倡导建立一个没有种族差别的“一家人”的理想社会。

  • 标签: 埃迪斯·伊顿 水仙花 欧亚人 文化意识 “一家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