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和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该区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相对于其他环境和水文要素而言,大尺度长序列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不足。本文基于AMSR-E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首先采用引入Qp模型的双通道反演算法校正AMSR-E土壤水分数据,获得的土壤水分产品(SMD)精度高于官方提供的土壤水分产品(SMO),但其波动范围与实测数据有差异。之后采用逐月回归分析法对SMD进行二次校正,其土壤水分产品(SML)具有更高的精度且变化趋势与实测数据一致。基于SML土壤水分产品,对黄河源区及其5个自然分区表层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黄河源区年平均表层土壤水分为0.140-0.380cm3/cm3,在2003—2010年间呈下降趋势,在东南部土壤水分较高的若尔盖丘状高原区、黄南山地区和果洛玉树高原宽谷区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其中若尔盖丘状高原区的下降速率最快,而在西北部土壤水分较低的黄河源宽谷湖盆区和柴达木东缘山区呈增加趋势;春季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夏季呈增加趋势,秋季的波动较大,冬季的变化的不大,其中9月土壤水分增加率和5月减少率最大。土壤水分受降水和植被指数的影响最大,气温表现为在年高温月份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在年低温月份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AMSR-E土壤水分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深化对区域尺度土壤水分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对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意义。

  • 标签: AMSR-E 表层土壤水分 黄河源区
  • 简介: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分析1961-201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并用偏微分方法定量分析各气候因子变化对潜在蒸散的影响。结果显示:1)近50年来黄河中上游地区气温显著升高(α〈0.01),风速和日照时间显著减少(α〈0.01)。半干旱区面积不断扩大,气候总体呈暖干变化趋势。2)潜在蒸散对实际水汽压变化最敏感,其次为最高气温、风速和日照时间,对最低气温变化最不敏感。夏季潜在蒸散对日最高气温最敏感,其他季节对实际水汽压最敏感。3)风速对年潜在蒸散变化贡献最大,其次为气温和日照时间,实际水汽压贡献最小。春夏秋冬对潜在蒸散变化贡献最大的气候因子依次为风速、日照时间、气温。温度升高、湿度减少埘潜在蒸散的正影响已被风速、辐射下降的负影响所抵消。综合考虑各气候因子对潜在蒸散的作用有助于加深对气候变化影响机制的认识,并为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潜在蒸散 气候变化 敏感性 贡献率 黄河中上游地区
  • 简介:本文结合生产试验过程,对黄河鲤仔稚鱼生长过程中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描述,研究了仔稚鱼的生长以及全长、体长、体重的相互关系.从初孵仔鱼发育至稚鱼约需12天左右,全长达到13.4~21.7mm.仔鱼期体长的增长大于体重的增长;而进入稚鱼期后,体重的增长明显加快.

  • 标签: 黄河鲤 仔稚鱼 形态特征 生长 池塘养殖
  • 简介:黄河中游河龙区间为研究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背景,采用非参数统计法,基于区内38个水文站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水文数据,分析流域年径流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响应的时空变异特征,估算影响因素贡献率。结果表明:其中29条流域年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变率为0.17~2.61mm/a;28条流域年径流量具有显著跃变时间,无定河流域各水文站跃变时间多在1970—1973年间,其余则多为1978—1985年,最晚为1994年;在5%、50%和95%的发生频率上,跃变前后时段年径流量减少幅度以30%~60%普遍,最大分别为73.2%、63.5%和69.7%;河龙区间整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变率为0.79mm/a,跃变时间发生在1979年,3个频率上的减少幅度分别为46.5%、42.4%和24.1%。估算的11条流域中有9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减少影响程度超过50%。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增加,尤其淤地坝等水利水保工程措施的持续修建,对区域地表径流变化具有明显影响。

  • 标签: 年径流 时空响应 水土保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黄河中游地区
  • 简介:湿地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森林、海洋)之一,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 标签: 黄河湿地 生物资源保护 三门峡市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 环境功能
  • 简介: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关系黄河治理战略全局,对其进行回顾和展望,可为目前开展的黄河综合规划修编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1960-1984年,平均每年拦蓄泥沙约5亿t,其中干流水库1.0亿t(19.6%)、支流水库1.2亿t(23.5%)、灌溉引沙0.6亿t(11.8%)、淤地坝拦沙2.0亿t(39.16%)、梯田拦沙0.3亿t(5.9%);到20世纪80和90年代,这种减沙构成略有变化,总体来看,水利措施减沙比例变化不大,而水土保持措施拦沙比例有所减小;70-90年代,黄河中游年均减沙3亿t左右,目前,水利水土保持措施现状减沙约3.5亿~4.5亿t。展望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后认为: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暴雨强度较小,实测来沙量资料不能作为黄河综合规划修编中水土保持现状减沙效果计算的主要依据;由于未来黄河中游来沙量变化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组合,因此,对未来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应持慎重和偏于安全的态度,并作为今后长期认真研究的问题。

  • 标签: 水利工程 水土保持 减沙作用 回顾 黄河中游
  • 简介:为明确造林对盐碱地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采用室内测试与离心机法,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后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物理性质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造林改善了土壤结构,降低了盐分含量,不同造林地土壤密度、非毛管孔隙度、凋萎含水量、含盐量均低于对照荒地,而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均高于荒地,造林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除受土壤质地、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影响外,还受到土壤含盐量的影响;2)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吸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经验方程θ=AS-B对该地区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良好的模拟性,参数A随着造林地的不同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土壤持水力表现为杨树林>白蜡林>冬枣林>荒地,且各地块不同层次间随土层深度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3)土壤密度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毛管孔隙度与凋萎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30与300kPa水吸力下的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均与凋萎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滨海盐碱地造林和林地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盐碱地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物理性质 黄河三角洲
  • 简介:渔用消毒净化机是我院专利产品,它产生的活性氧能有效杀灭水体中的细菌和弧菌,安装了该机的池塘可不施或少施消毒类药物,至少降低生产成本约150元/亩,是无公害黄河鲤养殖防治病害、改良水质的首选。

  • 标签: 无公害 集约化养殖 消毒 黄河鲤 池塘 弧菌
  • 简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26年生刺槐+臭椿混交林(RA)、刺槐+白榆混交林(RU)和刺槐+白蜡混交林(RF)为研究对象,以刺槐纯林(RP)和无林地(CK)为对照,研究刺槐混交林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一林分中,土壤脲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2)不同林分之间表现为刺槐混交林〉刺槐纯林〉无林地,RP、RU、RF、RA的脲酶活性分别是CK的4.02、4.74、5.08和5.01倍;3)在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的土壤因子方面,刺槐混交林较其纯林表现为降低了土壤密度、pH值和含盐量,增大了总孔隙度,增强了蓄水性能,增加了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增加了细菌和固氮菌的数量;4)总孔隙度、细菌、固氮菌、全N和有机质等土壤因子对刺槐混交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较大,建议用这些土壤因子作为评价刺槐混交林土壤脲酶活性的主要指标。

  • 标签: 刺槐混交林 脲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
  • 简介:2008年8月1日,由水利部黄委会水保局主持,在郑州召开了《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保持植被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会议成立了由黄委会总工办、水保局、财务局、上中游管理局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验收组,验收组组长由黄委会副总工吴宾格教高担任。验收组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一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关于规划编制工作情况、主要编制成果和经费使用情况等方面的汇报,查阅了相关资料,开展了认真讨论。

  • 标签: 规划编制工作 水土保持植物 植被建设 黄河中游 水利部 粗泥沙
  • 简介:针对无棣县造林主要在滨海盐化潮土、滨海潮盐土区域,立地条件较为恶劣,造林难度大,加之淡水资源匮乏,淋盐过程缓慢,阻碍生态造林战略脚步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了台田造林绿化模式,依据水盐运动规律,开排挖沟,调控水盐,抬高地面,降低地下水位淋洗盐分,降低土壤含盐量,见效快,效果好,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造林绿化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 标签: 盐碱地 黄河三角洲 营造林 技术革新
  • 简介:<正>一、认真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重点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大决策的意义国务院第46次总理办公会议后,国家林业局及时召开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重点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省级规划方案编制工作会议。这个会议是经国务院批准、在与国家计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协商召开的。实施天保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在指导思想、工作思路、方针政策和建设内容等方面都作了完善和调整。主要有四点:

  • 标签: 天然林保护工程 黄河上中游 实施天保工程 规划编制 重点地区 张敬增
  • 简介:这次会议是由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水利部于4月7日至9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共同召开的。是广泛动员各族青少年进一步投身绿化祖国伟大事业,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为绿化国土、美化家园而不懈奋斗的一次重要会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给大会发了贺信,对全国青少年在绿化祖国活动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全国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深

  • 标签: 防护林 二期工程建设 黄河 祖国 洛阳市 先进个人
  • 简介:<正>一、提高认识.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上来保护天然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非常重视。今年6月28日,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禁伐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朱镕基总理在几年前就提出要请

  • 标签: 天然林保护工程 改善生态环境 黄河上中游地区 规划编制 保护天然林 重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