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举贤”是孔子人才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举贤”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不是周礼中原有的,而是奴隶制走向崩溃以后产生的新事物。齐桓公实行“三选法”可以看作是“举贤”制度的开端。孔子站在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立场,接受了“举贤”的思想,因此主张“学而优则仕”,以“学而优”作为从政的条件,是对贵族世袭的挑战,尽管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他并没有根本否定世袭制。“举贤”的实质是要求从平民特别是士阶层中选拔人才,所以孔子极力主张把教育对象向平民推广,提倡“有教无类”。王官六艺之学与平民结合,发展而为诸子百家。战国人才辈出,与“有教无类”是分不开的。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能独立思考的人才品质。他提出了十二字的人才教育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仁且智”是高标准。“学”与“思”结合是孔子教育方法论的核心。孔子讲的理想和道德,当然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 标签: 孔子 开辟道路 举贤 世袭制 齐桓公 仁且智
  • 简介:中国的华严思想分为五台山和终南山两系。五台山系是中国华严思想的主流,终南山系是一种极端特殊的华严思想。五台山系的华严思想是信仰文殊的中国民众扶持的华严思想。它还是中国佛教禅宗、净土宗成立的基础。而终南山系的华严思想却是空谈理论,忽视实践、民众,为唐王朝统治服务的思想。

  • 标签: 华严思想 五台山系 性无即万有 性无即妙用 佛光观 三圣圆融观
  • 简介:早期四大哈里发(艾布·伯克、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的时代到公元661年1月阿里逝世时结束。阿里的长子哈桑被库法的穆斯林代表们选举为继任的哈里发,但仅五个月后,他就让位于以争夺哈里发宝座和建立一个新王朝为目的,而以优势兵力和他交

  • 标签: 欧麦尔 哈桑 阿布杜 哈瓦利吉派 新王朝 教历
  • 简介:日本学者松本郎的文章对“禅”的含义的理解有常识性错误。他误解小乘佛教中“禅”的基本含义,误解小乘佛教禅定与般若的关系;也误解中国禅宗“禅”的基本含义,误解大乘佛教禅定与般若的基本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曲解无分别智的含义。松芩还以历史还原法考察所谓的智力历史,名义上重视原始小乘佛法,而实际上歪曲和肢解小乘佛法。

  • 标签: 松本史郎 误解
  • 简介:《大易集说》刘大钧主编,巴蜀书社2003年6月第一版。全书60万字,380页。2001年10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办了“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易

  • 标签: 书架周易 史新论 周易经传
  • 简介:<正>弄清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史上的基本状况,是推动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跨入新世纪的一个前提。任何真正的科学研究,总应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达到更高层次的综合水平。从总体上看,马克思逝世后,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阐释与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马克思逝世后至二战前为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

  • 标签: 马克思美学思想 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学说 马克思主义者 社会主义运动 美学史
  • 简介:西方学术机构中的和平研究对西方大学来说,和平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是比较新的,大致开始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内,学术机构对和平问题很少研究.当时,英国和美国的政治状况比较稳定,由两个传统政党的精英人物控制;两国政府以及几乎所有的对立党派都坚定地推行一种大力发展军力、以核武器为后盾、针对苏联的战略.

  • 标签: 和平学理论 学科建设 联合国 国际关系
  • 简介:廖名春著,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楚简《周易》研究”成果。全书约38.5万字,362页,为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周易》经传与蝗学史研究27篇论文的合集,

  • 标签: 《周易》研究 易学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出版社
  • 简介:中国经学视野中,《论语》“侍坐”一章中曾点之志被多维解读。汉唐时期今文学家、古文学家、玄学家分别从春游、求雨、隐逸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宋明理学家将曾点解读为得道的圣贤;清代汉学家汇辑汉说,同时也纠驳汉注,试图寻求经意的历史真相。纵览两千多年来的“侍坐”阐释,汉学、宋学互有短长。汉学重实证,失之拘谨;宋学妙义精微,失之过度阐释。《论语》的成书特点决定了多义性的阐释成为可能,而这种多义性的理解正是《论语》接受的本真状态。

  • 标签: 经学史 曾点之志 多维解读
  • 简介:首先对江畅教授在西方德性伦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就表示祝贺!江畅教授以300万字写就《西方德性思想》四卷本的皇皇巨著,并且是以不到五年时间写就,在国内几乎没有第二人有这样的高速度和这样惊人的高产。

  • 标签: 伦理思想史 德性 西方 教授 伦理研究 四卷本
  • 简介:'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学科设置和建设已历8年。进一步加强该学科建设,需要继续从多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而认真研读中国共产党的文献,是带有强根固基性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研读综合反映党的各个时期历史的系列文件选集或文献选编;充分重视研读其他多种形式的党的文献及相关权威研究成果;充分重视以科学的态度研读党的文献。

  • 标签: 中国共产党的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 基本问题 学科建设
  • 简介:世界第一部三国题材文学——读李福清《中国的历史演义与民间传统》王长友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李福清先生,是俄罗斯当代杰出的汉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对三国题材文学的研究造诣尤深,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历史演义与民间传...

  • 标签: 民间叙事诗 《三国志平话》 三国题材 历史演义 文学史 《三国志演义》
  • 简介:陈育宁、汤晓芳在2007年第4期《西北民族研究》上发表文章《回族古代宗教建筑的文化艺术特征》。文章通过对以清真寺、拱北为代表的回族宗教建筑的考察,研究了回族古代建筑文化的演进过程及艺术特征。作者认为,一些有着共同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很多体现在宗教上,其文化传承和交流也往往以宗教为载体。从这个视角,

  • 标签: 宗教建筑 艺术特征 建筑文化 回族 古代 《西北民族研究》
  • 简介:从“齐”得名看古代齐地纺织业陈昌远齐国何以得名,近年来史学界讨论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五说:一,齐得名于临淄附近的天齐渊。(赵超:《"齐"这个地名产生于何时》,《地名知识》,1983年第3期)二,根据《说文》释"齐"。认为"齐"之得名与种植小麦有关(朱活:...

  • 标签: 纺织业 《尚书·禹贡》 丝织品 《史记·货殖列传》 甲骨文 文化遗址
  • 简介:古代丛林里,吃茶与禅机有着不解之缘,所谓"禅茶一味",就是最好的表示。不过严格说来,吃茶只是引发禅机的媒介或工具,而非禅机本身。由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引出杨岐方会禅师"且坐吃茶"的机缘,并借用南泉普愿"泼残茶"的机锋,说明佛法的体悟之道,在于生活日用,要善于把握其中的"火候",届时灵光一闪,打破漆桶,进入圣流,否则,就会错失机缘。借辨析"文殊与无著吃茶"的典故指出吃茶的作用,只在提起一个话头,倘若行者毫不犹豫,直下承担,即为法门龙象。要不然,只会在佛法的外围兜圈子,一无所获。这是宗门里常见的现象,古来如此。

  • 标签: 吃茶 禅机 杨岐 普愿 洞山
  • 简介:<正>我国古代的家庭道德教育历来侧重于子女成长的两个阶段:幼儿阶段和青少年阶段。幼儿是人生的起点,古人强调“蒙以养正”,对单纯的幼儿及时给予正面教育,以利于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青少年则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是走向社会的开端,他们将逐渐面临学业、职业、处世等一系列问题。然而,青少年还处在“德性未定,识见未纯”(张英:《聪训斋语》)阶段,亟须得到

  • 标签: 家庭道德教育 少年 我国古代 格言 张英 品行
  • 简介:西方文化是物质之实体系统,重于实存的解剖分析;中国文化是心性之功能系统,重于德性仁心之虚灵性。中西文化之异辙异途,皆源于根系之大别,与流向之不同。欲厘定中西文化形态之异,必须沉落到其深层源头发生之处,看其如何在求生活动中,怎样处理种种求生关系。人在世界中只有三种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在一个民族或社会中,三种关系不能齐头并进,只能据一而兼二(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显示了首出者之必然与神圣。据于物者,其兼性必本乎物(西方:化事为物);据于人者,其兼性必本乎人(中土:化物为事)。前者,属物之实体性文化,主于"买—卖"关系,遵奉因果律,严依数学·逻辑之精密计算与推演,达乎逻辑体系,成就了西方之科学、哲学与艺术,故有宇宙论、本体论等等之揽物弃性之诸多名目术语出场;后者,属心性道德功能性文化,主于中和关系,遵奉仁义道德律,严依"天人合一"中心性聚汇的生命空间之功能去组织、言说心性世界的活动与程序(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达乎纲目之网状形态,成就了中土文化的道德与艺术,故只有乾坤(阴阳)说、仁义说、纲目说、体用说等等之统摄心性而弃物性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只讲一个大道理的术语之产生。以上二者即是中西文化之本色本义。中西于文化的巅峰领域里,各有其突创性的成就与杰出的开拓者。故在研究《太极图说》中,有人说,中国的周敦颐,就是西方之康德,康德以先验理性超乎经验理性之上,成为西方哲学的巅峰;周敦颐以"无极而太极"之无极功能性(阴阳恒转)超乎一切粘上感性—物性的拖累、沉滞概念,成为儒道合璧的高峰。本文侧重于追溯、论述中国文化在发生源头上之特征,其"入头处",即是"天人合一"中之生命聚汇空间及其虚灵之体用论,而贯串其间的运转主轴即是中国文化

  • 标签: 物性 心性 实体 功能 无极
  • 简介:如今的人(当然尤其作为一个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将教会和大学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很难将二者联系到一起来考虑。然而有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即在全世界建立的组织中,在1520年之前建立,现在仍然使用同样的名称、以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的事情的只剩下85个,这85个中有70个就是大学,另外15个是以教会为代表的宗教团体。[1]不仅如此,透过综合了解两者在历史中的发展进程,总会让人觉得它们之间有着一种莫名的契合之处。本文着力于概括介绍教会与大学两者的发展历史,并从其中找出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之处,借以说明教会历史与大学成长之比较的意义。

  • 标签: 教会 大学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