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阻力指数(RI)的变化规律。方法搜集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50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50例颈部动脉超声表现正常的患者的声像图及彩色血流频谱图做对照分析研究。结果阳性病例中,RI>0.75的患者有35例,其中10例R≥I0.80,0.80>RI>0.75的25例,RI≤0.75的患者有15例,5例表现颈内动脉狭窄;阴性病例中,0.80>RI>0.75的有5例,RI≤0.75的45例。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阻力指数偏高,颈动脉RI在评价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测 颈动脉粥样硬化 阻力指数(RI)
  • 简介:摘要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一种少见但具有生命危险的并发症。如果未及时识别和充分治疗,可能会因脑水肿或脑出血而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甚至死亡。文章主要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支架 脑血管障碍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颈动脉内中膜正常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弹性。方法选择2015年12月到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的脑梗死患者,依据患者是否伴有颈动脉斑块症状将其分为正常脑梗死组与伴有颈动脉斑块脑梗死组,分别为50例与52例,同时选取同时期50名健康人员,使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三组人员的颈动脉弹性进行测量,分别比较三组人员的颈动脉弹性参数,包括僵硬度(β)、压力弹性应变系数(Ep)、顺应性(AC)、膨大系数(A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等情况。结果正常死亡组与斑块组的β、Ep、AI与PWVβ明显高于健康组,AC降低;并且正常死亡组的β、Ep、AI与PWVβ明显低于斑块组,但AC却高于斑块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颈动脉内中膜正常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具有显著作用,能够有效的检测出颈动脉内中膜正常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弹性下降。

  • 标签: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颈动脉内中膜正常 脑梗死 颈动脉弹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颈动脉超声在筛查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需要选取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病例是80例,纳入时间段为2020年2月~2020年10月。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观察组(n=40例)与对照组(n=4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60岁,对照组患者年龄>60岁,所有患者均需要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不同疾病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运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对照组患者(>60岁)出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下肢动脉疾病发生率高于观察组(≤60岁),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有效筛查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卒中高危人群,以便患者及时对疾病实施治疗,提升疾病治疗效果,避免患者生命受到威胁。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狭窄 脑卒中
  • 简介: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进行了DSA检查.颈内动脉段的狭窄率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法进行计算,颈总动脉及颈膨大的狭窄率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法进行计算.结果:34例中30例(88.2%)发现颈动脉斑块,CTA和US测得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4.6%±17.8%和32.5%±13.9%,两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0.9%.以DSA为金标准参考时,CTA正确诊断1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但被US低估为50%狭窄.CTA发现40/80钙化斑块(50.0%),US发现23/80钙化斑块(28.8%).此外,US发现的1处斑块溃疡,未能在CTA显示.结论:CTA和US作为快速的无创伤的检测血管形态的技术,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 标签: 脑梗死 颅外颈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颈动脉超声 粥样硬化斑块 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该科住院患者150例(≥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7O%),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支架置入术前2周内及置入术后3个月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简易智能量表(MMSE)、连线测验(TMTa、TMTb)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成功的置入颈动脉支架。与术前相比,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患者的认知功能均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内无新发脑梗死。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能是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改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

  • 标签: 颈动脉重度狭窄 认知功能减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标准式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定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开展,在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选取60例配合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30例/组。对照组采用标准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颈动脉再狭窄率、相关性神经功能缺失、颅神经损伤,术中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斑块面积、IMT厚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再狭窄率、相关性神经功能缺失、颅神经损伤发生率6.67%较对照组30.00%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阻断时间(14.32±2.15)min、住院时间(11.05±1.32)d较对照组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斑块面积(22.12±4.31)%较对照组低,IMT(0.92±0.05)mm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果显著高于标准式手术方法,可降低再狭窄情况发生,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其斑块面积变小,临床上可借鉴及推广。

  • 标签: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 颈动脉狭窄 标准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斑块面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随机分为围术期优质护理的观察组(17例)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18例),观察情绪状况、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AS、SDS评分低,并发症发生率低,满意度评分高,生活质量评分高,P<0.05。结论:给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围术期优质护理,能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发生,且有利于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借鉴。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围术期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术期护理对策与效果。方法:将2021年11月至2024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围术期护理。结果: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4.28%,对照组为77.1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围术期护理在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提升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患者提供安全、贴心、全面的护理服务,值得参考。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和椎动脉超声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月,我院确诊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7和同期参加体检87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对比ACI组和健康组,颈动脉和椎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血管内径、收缩期血流速度(systolicvelocity,Vs)、舒张期血流速度(diastolicvelocity,Vd)。结果与健康组相比ACI组动脉血管内径、血管压力指数较高,血流速度较慢(p<0.05);与非进展性ACI相比进展性ACI患者颈内动脉IMT、左颈总动脉Vs、左颈总动脉RI较高,右椎动脉Vs较低(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经超声检查常表现为血管内径增厚、血流速度减慢、IMT厚度增加,IMT增厚可能提示疾病危险程度增加。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 椎动脉 超声
  • 简介:小脑前下动脉瘤发病率低。天坛医院827例动脉瘤的资料,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仅有2例,占0.24%[1]。山东省立医院一组406例动脉瘤,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3例,占0.74%[2]。而其中的宽颈动脉瘤则鲜有报道。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患者,女性,37岁,因"突发剧烈头痛5h"入院。

  • 标签: 小脑前下动脉 宽颈动脉瘤 山东省立医院 天坛医院 剧烈头痛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0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及斑块测定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IMT正常组(IMT?0.9mm)28例、IMT增厚组(1.0~1.2mm)38例、IMT斑块组(IMT?1.2mm)37例,其中IMT增厚组和IMT斑块组判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对所有患者完成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血压形态分为晨峰组52例和非晨峰组51例。分别对各组患者的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呼吸睡眠暂停情况以及血压晨峰等进行分析,对可能有意义的影响因素逐步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吸烟、糖尿病病史、血压晨峰、睡眠打鼾、HDL-C、LDL-C、HS-CRP、Hcy、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因素在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MT正常组、IMT增厚组、IMT斑块组各组间血压晨峰检出率分别为14.29%、52.63%、75.67%,斑块组血压晨峰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晨峰组IMT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检出率(92.31%、53.85%)明显高于非晨峰组(52.94%、1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以可能有意义影响因素为自变量,逐步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TC、LDL-C、血压晨峰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压晨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血压晨峰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晨峰 颈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一种新兴的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系统疾病的介入诊疗中,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OCT的应用在斑块的评估及性质判定、治疗策略的选择、不同支架置入后效果的评价、术后长期随访等方面有着指导意义,是对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全新指导方式的探索,通过OCT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评估,可以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对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实现脑血管疾病的精准治疗。本文讨论OCT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局限性及发展前景,并对OCT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颈动脉粥样硬化 脑卒中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冠脉病变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本次所选取的研究样本来自于到我院接受诊治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一共抽取样本量30例并作为研究组,之后选取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作为常规组,之后便对两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待患者接受检查后,探讨冠脉病变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结果:冠状造影检查结果分三支病变7例、双支病变14例及单支病变9例,和颈动脉彩超检查中膜厚度、软斑及硬斑指数有相关性,特别是软斑指数和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有一定的联系。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够作为心脑血管疾病诊断的指标,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症 冠脉病变 颈动脉斑块 相关性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疾病特点,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期间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治疗的94例颈动脉狭窄疾病患者,均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随机法分组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各47例。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患者知情同意参与。结果: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伤口血肿以及脑过度灌注发生率4.25%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预见性护理 术后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中颈动脉超声的应用。方法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并结合患者基本资料,对脑卒中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斑块形成率明显高于内膜增厚发生率(P<0.05),且≥60岁患者的内膜增厚发生率与斑块形成率均显著高于<60岁患者(P<0.05),男性内膜增厚发生率与斑块形成率均明显较女性高,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患者脑卒中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高血压、肥胖或明显超重、缺乏运动、吸烟史所占比例较高(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可清晰观察颈动脉狭窄,高血压、肥胖或明显超重、缺乏运动及吸烟史均是影响颈动脉超声表现异常的危险因素,通过开展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实现脑卒中前期患者的早发现、早干预及早治疗。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狭窄 脑卒中 高危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B超结果,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A组,选择同期收治的非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B组,观察两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结果两组的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软斑、混合斑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A组硬斑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是预测急性脑梗死的一个重要指标,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颈动脉B超是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种简便、无创的方法,可为脑梗死防治提供客观、简便的依据。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 B超 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疾病特点,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期间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治疗的94例颈动脉狭窄疾病患者,均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随机法分组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各47例。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患者知情同意参与。结果: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伤口血肿以及脑过度灌注发生率4.25%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预见性护理 术后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