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2 个结果
  • 简介:传统的就保护区论保护的规划方法,忽视了保护区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关系,隔离了保护区与地区历史文化脉络格局的联系,阻碍规划本身在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以及保护地区历史文化特色与脉络上所起的作用。区域视角即从更大范围的空间战略层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是解决保护与发展矛盾和避免文化遗产孤岛化的有效途径和出路。以巍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例,运用区域分析的视角,探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路径与方法,提出巍山空间发展战略框架、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和空间体系,以期为快速城市化时期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 标签: 区域视角 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规划 巍山
  • 简介:城市总体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政府重要的公共政策,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城市总体规划面临诸多困境,尤其城市总体规划的时效性备受质疑。基于编制层面探讨城市总体规划的时效性问题,从总规过时、失效两方面深入剖析时效性不足的根源,尝试从编制理论、编制内容、编制组织、审批制度、规划方法等几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 标签: 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编制 时效性
  • 简介:以长株潭结合部暮云镇为例,主要采用2004与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动态变化与多维综合视角,对行政边界区域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的特征、机制及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理论模式。研究表明:①暮云镇土地利用结构由农村型向城镇型快速转变,城镇用地比重年均约增加2个百分点,其中居住、教育科研、交通和工业等用地增加显著;②受主体功能定位、过境通道建设、周边城市辐射差异和规划管理制度变迁等因素影响,暮云镇空间格局与扩张模式快速演变,芙蓉大道沿线新增城镇用地占全镇82.78%,北、中、南区域开发强度分别上升20.95%、7.96%和1.58%,城镇用地平均图斑面积增长2.04倍。③研究区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存在诸多阶段性和结构性问题,应加强综合路网建设、公共设施用地供给、建设用地优化布局与集约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

  • 标签: 行政边界 土地利用 空间发展 模式 长株潭结合部
  • 简介:人地关系一直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本文探讨了同里旅游商业化用地格局演化的特征,揭示了其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同里旅游商业化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用地规模呈现逐步增加的态势,并呈现从核心向四周扩散的特征,用地格局整体紧凑度不高;2旅游用地空间扩展以SWW、SE、SSE、E为主导方向,拓展强度呈增大态势;3针对同里旅游商业化用地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剖析表明,经济利益、农户行为转变、市场发展需求、级差地租及政府行为的综合驱动导致了其用地格局的空间演化。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旅游商业化 用地格局 驱动机制 同里
  • 简介:性少数群体对于城市空间的利用是城市研究中的新兴话题。这类研究主要探讨“非主流”的社会身份如何通过对特定的社会空间的利用,引发空间意义的生产及社会关系的建构。本文以广州市X公园的“同志渔场”为案例,研究男同性恋者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与体验。研究认为,X公园的“同志渔场”不仅给性少数群体提供了性身份暂时解放的空间,亦是其不断体验自身“非正常”的身份标签的空间。同志的空间实践体现的不是对于主流的社会规范的抵抗。相反,他们的空间实践是明显地处在“非正常”这一身份标签的作用之下的。

  • 标签: 性少数群体 社会空间 公共空间 空间生产 空间实践
  • 简介:本刊记者在珠海唐家湾镇举办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上,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等相关问题采访了同济大学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

  • 标签: 城市规划 阮仪三 生活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教授 访谈录
  • 简介: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区域。从城乡规划与建设的视角对该时期的相关史料进行挖掘梳理,利用现代规划手法,以边区城镇体系为切入点,对当时的城镇体系规划与建设进行分析与解读。研究发现,受困于当时艰苦的战时环境和多变的管辖范围,边区政府虽未颁布系统明确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建设文件,但通过一系列施政方针的颁布与实施,利用有限条件,进行了大量城镇建设工作,培育了新的集镇乡村,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城镇化转移,重构了边区产业空间布局,建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城镇体系雏形。作为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时期与地域,陕甘宁边区城镇体系规划与建设的整体构想具有应对战时需求的典型特征,这些规划建设工作,一方面巩固了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基础,有力支持了作战行动;另一方面也对后续接管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胆试验与探索,具有一定的先行引导作用。今天陕甘宁老区的城镇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当时建设的延续与发展。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城镇体系 城乡规划史
  • 简介:零售业及其附生一衍生的营业性娱乐场所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闲暇娱乐)行为的四大场所之一,零售业中附生-衍生的娱乐场所的类型、结构与空间模式是揭示城市社会一生活空间质量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城市社会地理学以及人类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角度,分析与总结国外学者对零售业及其附生-衍生的营业性娱乐场所的研究现状、内容以及其在城市中的空间作用与(社会)空间关系。

  • 标签: 零售业 零售业附生-衍生的娱乐场所 空间关系
  • 简介:大型购物中心成为研究现代都市女性身份与社会、空间关系的三棱镜。本文聚焦于"幼童母亲"这一群体,探究其身份认同与购物中心的相互建构过程。通过南京市虹悦城购物中心的研究发现,幼童母亲在购物中心内建立起了多种身份认同,并在身份认同驱使下形成多重实践。这一过程使得幼童母亲在购物空间中突破了传统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二元划分,借助私密空间的综合性和社会化实现了女性自我个性的释放,实现了社会性别空间的重新定义,同时也重新定义和建构了大型购物中心这一现代都市消费空间

  • 标签: 女性主义 购物中心 身份构建 公共性与私密性
  • 简介:对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问题的研究是(新)城市社会地理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从人本方法论的空间公正视角探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已形成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是开展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石。本文研究基于大数据理念,借助城市商业、服务与休闲资源场所数据挖掘城市社区、社区资源体系与居民空间可获距离的关联信息。以"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为理论依托,结合大数据、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学信息图谱表达方式,提出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图谱表达理念。在改进"社区资源可获性指数"CRAI的计算方法和对城市社区资源可获性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图谱表达形式,以期为深入研究城市社区资源空间剥夺规律及其统筹规划提供方法参考。

  • 标签: 社区生活空间质量 大数据 地学信息图谱 社区资源可获性
  • 简介: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区域经济与城市研究室主任姚士谋教授与国内一些高校及省、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学者王兴中、陈振光(香港大学)、陈浩光、张立生、周复多等教授,经过五年多的耕耘、探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香港大学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的资助下,完成的《中国大...

  • 标签: 中国大都市 空间扩展 城市地理学 大城市 国际性城市 学术
  • 简介:随着《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实施,由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构成的新东北经济区区际联系不断增多,双方对功能完善的综合运输系统需求日益增强。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区际运输通道空间结构现状及客、货流未来发展特点,遵循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原则,提出建设6条运输通道与15个二级运输枢纽为骨架,3条运输干线为辅助的网格状区际综合运输通道空间结构,并指出在改善铁路、公路运输方式的同时,要积极开展油气及煤化工产品的管道运输,发挥多种运输方式综合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标签: 东北三省 蒙东五盟市 综合运输通道 空间结构
  • 简介:基于社区问卷调查数据,从行为主义视角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居民的通勤、购物、就学、就医、休闲等日常活动空间开展实证研究,刻画开发区职住分离、购物行为的空间指向性,以及居民就学、就医和休闲行为的空间分配特征。继而,基于加入空间变量的消费者效用函数,结合转型期城市空间重构背景,重点从居民需求、市场供给和政府供给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开发区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进行解释,并概括出其形成的综合机制模式。研究发现,距离、业态偏好、对服务设施质量的要求,以及交通方式改善带来居民需求变动,与市场供给的空间分布、政府供给的相对短缺共同影响,塑造了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

  • 标签: 开发区 郊区社区 日常活动空间 空间结构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 简介:在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归纳城镇工业用地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总结出城镇工业用地再开发的评价因素,构建适用于城镇工业用地再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旨在全方位、分层次地评价工业企业用地利用情况,为城镇工业用地再开发模式选择和相关部门的监管与决策提供详细依据。

  • 标签: 城镇工业用地 再开发 评价指标体系 模式选择
  • 简介:动物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饲养并展出野生动物,进行动物知识普及,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同时进行科研工作。现代许多动物园正朝着模拟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的大型综合化发展,以吸引国内外游客。中小型城市动物园面临着与大型城市动物园所不同的发展困境。以扬州市为例,通过对园区规划建设和市场宣传两方面的深入研究,提出中小型动物园应注重特色构建、多元发展的建设模式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推介宣传。

  • 标签: 城市 中小型动物园 规划建设 推介宣 多元发展
  • 简介:本文基于专利的统计数据,分别采用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和特化系数来评价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绝对指标评价的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而采用相对指标(单位人口的旅游业专利申请数量)评价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与绝对指标评价结果相比,西部地区的排序明显升高;东部地区旅游业发明专利特化系数较高,如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海南均在1.1以上,但是全国大多数省市的旅游业专利还属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特化类,说明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结构并不完善。

  • 标签: 旅游业 技术创新 空间分布 专利
  • 简介:旅游产业集群的网络构成分为核心网络与外围支持网络。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由主体、旅游资源以及旅游活动三部分组成。论文把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分为原子式、单核式、多核式、混合式等4种形态。论文把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空间相互作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核心旅游企业之间及相关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二是旅游企业和研究机构、地方政府、旅游中介机构及旅游投资机构之间的空间作用;三是旅游产业集群内部主体,主要是旅游企业与旅游产业集群外部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对这三个层次的空间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旅游产业集群 网络结构 空间相互作 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
  • 简介:研究旨在探索城市中文化遗产资源"孤岛化"现象与快速城市化之间的空间整合策略问题。城市空间整合是对影响制约城市空间的相关要素的研究,西安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密集分布的城市,其空间发展当中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如何与旧城居民居住空间自然融合与共生是其文化特色得以传承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以文化遗产空间保护理念引入到西安旧城区城市空间发展中来,通过对西安东关地区的历史演变分析及现状研究,提出当前片区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以文化遗产资源为导向的空间整合方法,从而提出了道路交通空间的慢性步行系统、遗产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渗透融合以及辅助空间一体化利用的整合策略,以传承地域文化、改善居住环境,从而使老城特色与文脉得以延续。

  • 标签: 旧城改建 文化遗产保护 空间整合 文化传承
  • 简介:高铁快速建设背景下,高铁枢纽对于大城市社会经济、城镇建设的影响机制得到较深入的研究;但就高铁沿线小城市而言,特别是一些具有较强旅游吸引力的特色旅游城镇,高铁站点对其市域空间格局的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相关的研究则明显不足。商杭高铁安吉站的建设以及相关规划工作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本研究试图分析商杭高铁对安吉市域旅游空间格局及城镇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在交通网络、空间格局、产业发展、旅游体系等方面,提出应对高铁机遇的发展对策。

  • 标签: 高铁 旅游城镇 空间格局 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