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本项研究调查了近千名长三角地区潜在游客对韩国旅游形象的感知,运用多元统计技术手段分析探讨了刺激因素、个体因素和形象感知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刺激因素(一手信源和二手信源)与个体因素(旅游动机和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是旅游形象的前因变量。

  • 标签: 旅游形象 感知模型 长三角 韩国旅游形象
  • 简介:在中国城市郊区化与交通供求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下,郊区居民出行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然而随着郊区生活愈多潜在问题浮出,刻画其在每日24小时尺度上的微观活动—出行模式的研究已不足以反映,需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出行研究。本文基于2012年北京市上地—清河地区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所获取的一周GPS与活动日志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与方差分析的方法,以一周为时间尺度,研究居民在出行基本特征、时间节奏与巡回模式的日间差异。研究表明,郊区居民日常出行主要受工作活动制约,在工作日与休息日出行活跃程度差异明显;工作日之间,郊区居民出行具有自调节性;休息日之间,郊区居民出行特征差异较大。此研究结果可为交通出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出行行为 巡回模式 日间差异 郊区居民 北京市
  • 简介:当前,研究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择取10个引起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差异的因素——旅游地生命周期、居民的旅游经济依赖程度、社区归属感、主客接触程度、使用旅游设施频率、在旅游地居住时间、居住地距核心景区的远近、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程度;通过对桂林市5个贫困村落的实地调查,运用方差分析方法,分别考察这些因素对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 标签: 贫困地区 旅游开发 居民满意度 桂林市
  • 简介:对于以用户生成内容为特征的旅游虚拟社区而言,用户分享是保持社区活跃度和吸引力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旅游虚拟社区用户粘性与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引入自我建构理论,探讨两种自我建构类型对用户粘性与分享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用户粘性对分享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相依型自我对粘性与分享行为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而独立型自我对粘性与分享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则不显著。研究结论为旅游虚拟社区管理者制定策略提供了参考。

  • 标签: 用户粘性 分享行为 自我建构 旅游虚拟社区
  • 简介:近年来,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提高社区旅游支持度则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及人本主义思想,以西安市上王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居民公平感知、交换意愿、信赖感知与社区旅游支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公平感知及信赖感知对社区旅游支持度有正向影响;而居民交换意愿对社区旅游支持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结合人本主义价值观总结出社区居民正向的公正感知、利益感知、信赖感知及较高的社区旅游参与度,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居民社会行为民主、社会功能高效和谐、社会权利自由的人本价值,自然的提升社区旅游支持度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4点提升社区旅游支持度的策略:①创造平等公正的社区环境;②提升产业结构价值链;③建立可信的管理团队;④构建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

  • 标签: 旅游支持度 居民感知 结构方程模型 心理契约理论 人本主义思想
  • 简介:从理论认识缺憾、主体错位、政府资金不足、主旨力模糊及法律保障未及等几个方面,对天津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社会历史遗留下来的惯性问题,一方面是社会转型期难以回避的交集。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对策,尤其是针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保障,建议应采取政府投入、市场化运作和社区资源整合“三管齐下”的资金来源与管理模式。

  • 标签: 社区文化建设 问题 对策 社区主体功能 资源整合
  • 简介:乡村旅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自然环境问题。本文以青岛崂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挑选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社区——青山社区、双石屋社区、西麦窑社区、东麦窑社区、卧龙社区,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调查了关于发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及影响途径和特征,并给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 标签: 乡村旅游 环境影响 半结构式访谈 崂山风景区
  • 简介:对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问题的研究是(新)城市社会地理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从人本方法论的空间公正视角探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已形成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是开展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石。本文研究基于大数据理念,借助城市商业、服务与休闲资源场所数据挖掘城市社区社区资源体系与居民空间可获距离的关联信息。以"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为理论依托,结合大数据、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学信息图谱表达方式,提出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图谱表达理念。在改进"社区资源可获性指数"CRAI的计算方法和对城市社区资源可获性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图谱表达形式,以期为深入研究城市社区资源空间剥夺规律及其统筹规划提供方法参考。

  • 标签: 社区生活空间质量 大数据 地学信息图谱 社区资源可获性
  • 简介:小产权房是一个涉及广泛民生,持续受到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小产权房交易屡禁不止,是目前政策的难点之一。本文从城乡规划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南京市城郊结合部典型小产权房小区的实证调查,了解小产权房居民的居住状况和居住满意度。研究内容涉及小产权房居住区的社会构成,居民对小区外部环境、小区建设状况、小区社会生活的满意度状况,以及小产权房小区违规建设导致的问题,并针对居住品质改善提出建议。最后,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对现存小产权房的治理提出一些建议。

  • 标签: 小产权房 居住满意度 整治建议
  • 简介:随着城市发展机制的不断复杂化,各种不同类型的绅士化现象亦不断涌现,并表现出新的空间特征与社会影响。文章对传统绅士化、新建绅士化、乡村绅士化、学生绅士化四种类型绅士化现象的起源、概念及社会影响进行了引介与综述。本文基于广州发生绅士化的六个社区的调研数据,对上述四类绅士化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发现,广州的多类绅士化现象与西方基本类似,但也表现出内在的特征及差异性,体现了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和机制的特殊性。

  • 标签: 传统绅士化 新建绅士化 乡村绅士化 学生绅士化 市场转型 广州
  • 简介:本文首先提出大学城同社区的联系并非天然,需要有意识地通过相关模式选择和机制设计来加强其根植性。进而基于三个案例研究,归纳了制度型、功能型和生态培育型的联动模式。最后提出大学城发展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涉及到规划、框架、组织、生态、平台、体系和市场原则等环节的机制建设。

  • 标签: 区域创新体系 高校集聚区 校区与社区联系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社区共管概念的内涵、由来及实施步骤,并以太白山大湾村为例进行研究,认为社区共管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管理模式,能有效缓解我国社区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社区共管开展生态旅游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 标签: 太白山大湾村 社区共管 自然保护区 态旅游
  • 简介:在法治型政府建设中,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诉求与基层社区治理体制存在固有矛盾:如何权衡城市社区规划建设与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如何有效帮助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如何培养城市弱势群体法治意识?在保证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同时如何确保城市的文化传统不受破坏。通过上海市阿大葱油饼案例研究发现:城市弱势群体法治观念较弱,没有畅通的利益诉求机制,僵化繁琐的行政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束缚其发展。鉴于此,基于社会冲突论、社会选择论、非零和博弈论以及网络治理理论等理论,提出包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确保城市弱势群体生存空间。

  • 标签: 城市弱势群体 社会支持 基层社区治理
  • 简介:在中国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频繁流动,在此种趋势下,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人口外流逐渐发展,对于人口流出社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并导致了相应的社会后果,一方面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带来先进的技术与观念;另一方面也使农村社区的生产萎缩、社区治理负担加重、社区居民趋向原子化及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困境。本文在调查云南一个少数民族村庄人口外流现状的基础上,考察其对社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能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社区的发展,同时为类似的调查与研究提供参考经验或材料积累。

  • 标签: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 人口外流 社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