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敲减BTBD7基因后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运动侵袭能力的变化,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经慢病毒转染shRNA,敲减BTBD7基因表达后的细胞作为实验组(MCF-7-shBTBD7),未进行慢病毒转染的细胞为对照组(MCF-7-vec)。应用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等方法来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内MCF-7细胞的侵袭转移以及增殖能力之间的区别,两组试验结果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肿瘤信号通路筛选芯片筛选出BTBD7作用的下游信号通路,并以Westernblot实验验证这条信号通路是否确实参与其中发挥作用。结果划痕愈合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降低[24h愈合率:(85.95±5.30)%比(43.38±4.01)%,t=18.108,P〈0.001];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侵袭能力出现明显的差别,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降低(24h细胞计数:152±7比50±8,t=27.378,P〈0.001);MTT实验显示从第4天开始两组细胞增殖能力出现差异,对照组细胞数为(3.17±0.23)×10^4/ml,明显高于实验组的细胞数为(2.58±0.21)×10^4/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89,P〈0.050);第7天对照组的细胞数为(9.57±0.36)×10~4/ml,仍然显著高于实验组的细胞数(7.29±0.37)×10^4/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54,P〈0.050)。通过双荧光酶检测系统检测肿瘤信号通路筛选芯片的结果表明Wnt信号通路的相对荧光强度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09,P〈0.001),Westernblot实验结果同样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c-Myc、MMP-7以及β-catenin的蛋白水平均发生变化。结论BTBD7基因可能通过作用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侵袭转移。

  • 标签: 乳腺肿瘤 同源盒结构域蛋白质类 WNT蛋白质类 肿瘤侵润 肿瘤转移
  • 简介: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开放以及人口老龄化改变,高龄有生育要求的女性越来越多。高龄患者在借助辅助生育技术实现生育目标时,面临卵巢功能下降导致的周期获卵数少等问题,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受精方式,提高仅有的卵母细胞受精率,成为目前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本文结合高龄女性卵母细胞发育特点、单精子卵母细胞内注射的应用及其影响,对近年来高龄低反应患者受精方式选择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体外受精/单精子卵母细胞内注射 高龄 卵巢低反应 受精方式
  • 简介:目的评价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分型基因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效果。方法2007年3-7月,对在深圳市宝安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科就诊和体检科普查的1088例不同年龄妇女宫颈脱落细胞标本采用液基细胞学联合HPV-DNA检测,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结果在1808例样本中检出阳性病例245例,阳性检出率约13.55%,其中高危亚型225倒,占阳性标本的91.82%(包括多重感染);单亚型感染在阳性中的比例为78.37%(192/245),多亚型混合感染在阳性中的比例为21.63%(53/245);临床受检者HPV阳性组和阴性组经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发生癌前病变的机率HPV阳性组明显大于HPv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极其显著。而在液基细胞学检测异常-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改变(atypicalsquamouscellsofundeterminedsignification,ASC-US)程序以上的270个标本中进行HPV分型检测,发现HPV阳性标本有201例,占所有细胞学异常检测标本的74.4%;201例HPV阳性者液基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癌前病变与HPV高危型感染有着密切联系。结论HPV—DNA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测能最大程度地发现宫颈异常细胞并及时发现宫颈癌的诱因。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液基细胞学 基因分型 宫颈癌
  • 简介:目的探讨鞣花酸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侵袭转移的作用.方法采用0(对照)、6、12μg/ml鞣花酸培养液分别处理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分别于培养后24、48、72h计数MDA-MB-231细胞数.细胞趋化实验观察鞣花酸对MDA-MB-231细胞趋化运动的影响,WesternBlot观察鞣花酸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SDF-1α信号通路激活的抑制作用.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分析方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6、12μg/ml鞣花酸处理组在24、48、72h的细胞计数显著降低.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提示分组比较(F=4875.56,P=0.00)及三个时间点间比较(F=670.73,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分组与时间有交互作用(F=122.92,P=0.00),表明鞣花酸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乳腺癌细胞趋化运动实验提示各组乳腺癌细胞的趋化数分别为(14.00±1.00)×105/ml、(7.70±0.58)×105/ml、(3.00±1.00)×10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57,P=0.00).WesternBlot结果显示鞣花酸明显抑制CXCR4表达及SDF1α/CXCR4对乳腺癌细胞AKT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鞣花酸可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SDF1α/CXCR4导的细胞趋化运动及其SDF1α/CXCR4信号通路激活,在预防乳腺癌复发及转移中可能有潜在价值.

  • 标签: 鞣花酸 乳腺肿瘤 受体 CXCR4
  •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的干细胞表型,从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角度探讨I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MPC82例和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ductalcarcinomanototherwisespecified,IDC—NOS)8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检测两组肿瘤组织中CD44^+/CD24^-/low(CD24^-)和CD24^+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定量资料采用Student’s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Kruskal—Waliis检验、x^2检验或校正x^2检验。两组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s秩相关分析。结果(1)IMPC组肿瘤细胞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48.8%,40/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31.3%,25/80例)(x^2=5.180,P=0.023)。(2)53.7%(44/82例)的IMPC微细间质组织内见单个散在的CD44^+/CD24^-/low肿瘤细胞,且该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mentin及α—SMA阳性,E—Cadherin阴性。IDC—NOS间质内罕见CD44^+/CD24^-/low肿瘤细胞。(3)IMPC微乳头结构中CD44^+/CD24^-/low与间质内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细胞呈明显正相关(r=0.516,P〈0.001),并且IMPC微乳头结构及间质中CD44^+/CD24^-/low阳性表达在有无淋巴管侵犯和有无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即有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者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较高。(4)IMPC组中CD24^+细胞阳性表达率79.3%(65/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60.0%,48/80例)(x^2=7.126,P=0.008),且IMPC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24的表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34,P=0.003)。结论I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干细胞 CD44+/CD24-/low CD24+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作用于basal—like型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后对其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实验细胞分为对照组和5种不同剂量的黄芪注射液作用组。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碘化丙啶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黄芪注射液作用于MDA-MB-231细胞48h和72h的OD值采用多个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48h时细胞周期各阶段细胞比率的比较用Y。检验。结果作用48h时,各剂量组均可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P〈0.01),其效应呈质量浓度依赖性。作用48h时,高剂量组(2×10-1~2×10-2g/ml)黄芪注射液还可促进细胞凋亡(x2=8.01,P=0.00);作用72h时,高剂量组仍呈抑制作用,但随质量浓度的降低,抑制作用减少,低剂量黄芪组(2×10-4~2×10-5g/ml)有促进增殖作用(P〈0.01);中高剂量组(2×10-1g/ml)可改变细胞周期的分布。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可能为basal—like乳腺癌的治疗带来益处。

  • 标签: 黄芪注射液 乳腺肿瘤 MDA-MB-231细胞
  • 简介:目的探究1,25-二羟基维生D3和微量元素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的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之间在本院妇产科产检的254名GDM妊娠女性纳入GDM组,同时选取437名健康妊娠女性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对象在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Ca、Fe、Zn、Cu、Mg、Gr含量及1,25-二羟基维生D3水平。结果GDM组孕前体重和孕前B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年龄,身高未见统计学差异;组内比较:两组对象孕中期及晚期Fe、Zn、Cu含量低于孕早期(P<0.05),GDM组1,25-二羟基维生D3随着孕期增加水平降低(P<0.05),而两组Ca、Mg、Gr含量随孕期增加无变化。组间比较:GDM组孕中期及晚期Fe、Zn及1,25-二羟基维生D3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孕妇而血铜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Ca、Mg、Gr含量无差异,两组对象孕早期微量元素含量及1,25-二羟基维生D3水平无差异。结论妊娠期健康女性体内铁锌铜含量随孕期增加而降低,而GDM妊娠女性体内铁锌含量随孕期增加下降尤为显著,此外GDM组维生D水平随孕期增加而降低。

  • 标签: 1 25-二羟基维生素D3 微量元素 妊娠期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讨麻黄碱与去氧肾上腺联合不同麻醉剂对剖宫产产妇麻醉质量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12月河北省优抚医院收治的126例择期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均行腰-硬联合麻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2例,分别泵入盐酸麻黄碱、去氧腺上腺和不泵升压药物。比较3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血气指标、不良反应。结果①麻醉效果:麻黄碱组和去氧肾上腺组产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平面时间、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阻滞时间、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流动力学:麻醉2min、5min、8min、切皮时、子宫切开时,麻黄碱组平均动脉压[(80.23±4.76、73.60±3.29、76.42±3.54、74.31±3.18、75.08±3.42)mmHg]均低于去氧肾上腺组[(84.36±4.48、77.21±4.13、81.35±4.68、83.09±4.51、85.13±4.24)mmHg];心率[(103.25±7.13、101.46±6.24、93.28±5.16、99.31±6.04、98.16±5.73)次/min]快于去氧肾上腺组[(90.36±5.21、87.42±5.09、79.06±4.63、81.23±4.80、80.35±4.32)次/min];左心排量高于去氧肾上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气指标:麻黄碱组脐动脉、脐静脉血的二氧化碳分压[(66.25±12.43、49.78±7.76)mmHg]、乳酸浓度[(4.18±1.85、3.09±1.27)mmol/L]均高于去氧肾上腺组[(57.34±7.18、45.63±4.93)mmHg]、[(2.41±0.69、1.81±0.2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不良反应:麻黄碱组术中低血压、高血压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14.29%、47.62%、19.05%)均高于去氧肾上腺组(2.38%、9.52%、2.38%)(P〈0.05)。结论联合应用麻黄碱与去氧肾上腺均能保证剖宫产术麻醉质量,但去氧肾上腺更有利于产妇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 标签: 剖宫产 麻黄碱 去氧肾上腺素 麻醉质量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针对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s)和反义脱氧寡核苷酸(asODNs)联合应用逆转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作用效果。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MDR-1基因同一序列的siRNAs和asODNs及阴性对照siRNAs,采用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TM2000分别转染人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ADR;利用RT—PCR检测MDR—1mRNA和Westernblot检测MDR-1蛋白质的表达;采用罗丹明123外排实验检测P—gP的转运功能,MTT法检测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逆转效果。结果siRNAs、asODNs、asODNs和siRNAs联合应用均能降低MDR-1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提高P—gP的转运功能,使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明显恢复;asODNs和siRNAs联合应用效果明显提高;低浓度siRNAs(200mmol/L)比高浓度asODNs(5umol/L)的效果强。结论siRNAs、asODNs能有效逆转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多药耐药,asODNs和siRNAs联合应用效果明显加强。

  • 标签: 小分干扰RNA 反义脱氧寡核苷酸 基因 MDR-1 抗药性 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hinprepcytologytest,TCT)、阴道镜下活检和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在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在钟祥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治疗的CIN患者274例,比较TCT、阴道镜下活检和LEEP活检的结果。结果TCT检查与阴道镜下活检诊断符合率为65.33%(179/274),诊断Kappa值为0.412(P〈0.05);TCT检查与LEEP活检诊断符合率为75.55%(207/274),诊断Kappa值为0.558(P〈0.05);阴道镜下活检与LEEP活检诊断符合率为55.84%(153/274),诊断Kappa值为0.271(P〈0.05)。结论TCT检查是目前辅助诊断CIN的有效方法,阴道镜下活检无法完全替代LEEP活检,LEEP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及治疗CIN的方法。

  • 标签: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阴道镜下活检 LEEP 宫颈上皮内瘤变
  • 简介:目的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Slug及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非基底细胞样乳腺癌(non-BLBC)及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对2005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95例BLBC及其癌旁乳腺组织和100例non-BLBC中FOXM1、Slug、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进行检测。计数资料的分析运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95例BLBC中,FOXM1、Slug和viment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84%(73/95)、67.36%(64/95)及52.63%(50/95),显著高于其在non-BLBC[57.00%(57/100)、47.00%(47/100)、31.00%(31/100)]及癌旁乳腺组织[25.26%(24/95)、26.31%(25/95)、9.47%(9/95)]中的表达(χ^2=51.673、32.146、41.337,P均=0.000)。BLBC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为27.37%(26/95),显著低于其在non-BLBC[51.00%(51/100)]及癌旁乳腺组织[75.79%(72/95)]中的表达(χ^2=44.590,P=0.000)。FOXM1、Slug、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均与BLBC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8、4.669、18.387、21.287,P均〈0.050;χ^2=7.752、5.366、4.230、7.167,P均〈0.050)。BLBC中,FOXM1、Slug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279,P=0.006;r=0.284,P=0.005),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503,P=0.000;r=-0.378,P=0.000),FOXM1与Slug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0,P=0.002)。E-cadherin与viment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363,P=0.000)。结论FOXM1及Slug通过抑制E-cadherin表达、促进vimentin表达从而促进了BLBC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可以作为BLBC预后评价的指标。

  • 标签: 乳腺肿瘤 基底细胞样 叉头框转录因子M1 SLUG E-钙黏蛋白 波形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非垂体降调节促排卵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正常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andembryotransfer,IVF-ET)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卵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收治的84例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不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agonist,GnRH-a)长方案,研究组应用非垂体降调节促排卵方案。对比两组获卵数、第2次分裂中期(MetaphaseⅡ,MⅡ)卵数、2PN受精卵数、卵细胞质量、卵子成熟率、2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率、冷冻胚胎周期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结果研究组2PN受精卵数、2PN受精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卵数和MⅡ卵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卵子成熟率、优质胚胎率及可利用胚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卵巢储备功能正常患者IVF-ET中,非垂体降调节促排卵方案可使卵细胞质量、优质胚胎率和可利用胚胎率明显提高,且对患者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没有明显影响,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非垂体降调节促排卵方案 卵巢储备功能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卵细胞质量
  • 简介:目的分析符合NCCN指南绝经标准和正常月经状态的两组乳腺癌患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LH)3项性激素的水平,为判断60岁以下、未接受卵巢去势但已停经的妇女是否达到绝经状态提供依据,以便合理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方法前瞻性研究本院用西门子吖啶酯化学发光法检测的204例年龄≥60岁或双侧卵巢切除后的患者(绝经组),以及128例处于正常月经状态患者(未绝经组)的性激素检测结果。采用核密度图描述3种激素在绝经和未绝经患者的分布特点,用百分位数表分别描述这两组患者的3项性激素数据。两组间3项性激素水平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绝经组中,E2最高值为53.63pg/ml,FSH和IM的最低值分别为9.68mU/rnl和1.18mU/ml。核密度图显示3项性激素水平都呈偏态分布,它们在绝经和未绝经患者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绝经和未绝经患者3项性激素的分布都有重叠,尤以LH为著。结论LH不宜用于判断乳腺癌患者的绝经状态。对符合2011年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绝经标准专家共识的患者,当西门子吖啶酯化学发光法检测E2〈50pg/ml、FSH〉10mU/ml时,可初步判定其为绝经状态,并可考虑应用AIs,但应追踪性激素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误判的患者。

  • 标签: 乳腺肿瘤 性腺甾类激素 绝经期
  • 简介: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humanpapillomavirus,hrHPV)E6/E7mRNA在结果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squamouscellsofundeterminedsignificance,ASCUS)中的分流效率,探索其在ASCUS分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5年在青岛市立医院妇科门诊行细胞学筛查结果为ASCUS的女性405例,年龄21~65岁。根据HPV检测方法,分为3组:HC2组、HPV分型组、hrHPVE6/E7mRNA(E6/E7)组。比较3种HPV检测方法分流ASCUS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阴道镜转诊率、CIN2~+/CIN3~+检出率。结果(1)E6/E7分流ASCUS的CIN2~+灵敏度为100.00%(90.51%~100.00%),CIN2~+/CIN3~+的特异度分别为64.84%(53.06%~75.99%)、56.46%(43.98%~69.7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99.41%~100.00%)、100.00%(99.34%~100.00%),与HC2和HPV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0.79%(37.91%~44.29%)、15.79%(10.07%~20.94%),高于HC2(P〈0.05)。阴道镜转诊率为47.80%,低于HC2和HPV分型(P〈0.05)。CIN2~+检出率为19.50%,高于HC2(P〈0.05)。(2)E6/E7分流ASCUS检测CIN2~+的曲线下面积为0.815,〉HC2和HPV分型(P〈0.05)。结论hrHPVE6/E7mRNA分流ASCUS的灵敏度、特异度与HC2相似,PPV和CIN2~+检出率更高,阴道镜转诊率更低,可用于ASCUS的分流。

  • 标签: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E 6/E 7 MRNA 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
  • 简介:在2009年的美国ASCO年会上,Witta等报道了题名为“SynergisticeffectofSNDX-275withlapatiniborerlotinibinbreast,lung,orheadandneckcancercelllinesexpressingHER-2”的研究。作者以两种表达HER-2(SKBR3、MCF7)及一种不表达HER-2的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为实验对象,将细胞以不同浓度(0.16、1、6μmol/L)的SNDX275、拉帕替尼及埃罗替尼单药或联合培养5d。结果发现MCF-7和MI)A-MB-321对拉帕替尼及埃罗替尼耐药,

  • 标签: 乳腺癌细胞系 埃罗替尼 拉帕替尼 脱乙酰基酶抑制剂 ASCO 耐药
  • 简介:<正>前言WS322《胎儿常见染色体异常与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标准》目前发布如下部分:——第1部分:中孕期母血清学产前筛查;——第2部分:胎儿常见染色体异常的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标准。本部分是WS322的第2部分。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D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卫生部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 标签: 产前诊断 染色体异常 细胞遗传学 产前筛查 染色体分析 胎儿宫内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