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2 个结果
  • 简介:舒伯特是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他将音乐与文学融合到了一起,让它们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他一生所创作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艺术歌曲《魔王》。《魔王》是舒伯特以歌德同名叙事诗为蓝本,在精益求精地原则下以全新的创作方式来展现那个时代的浪漫,打破了文学与音乐之间的艺术壁垒,让它们的意境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这才有了《魔王》那文学意味中的音乐感和音乐韵律的文学性的特征。

  • 标签: 舒伯特 《魔王》 音乐 文学 结合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3-05
  • 简介:  文学主体性是指人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性,而那些把文学活动和社会变革、人的解放与发展相联系的人们往往比较重视文学的建构激发功能,即主体在文学活动中自由自觉的特性

  • 标签: 实践文学 审美实践 文学本体论
  • 简介:李白、杜甫合称“李杜”,是唐诗艺术史上璀璨的“双子星座”。唐玄宗天宝三年,杜甫和李白在洛阳初次相会,当时李白已经是名动天下的大诗人,而杜甫在科举考试中屡战屡败。有人说“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兄弟般的情谊”,还说这次会面是“两颗伟大而孤独的心灵在终极艺术面前的理解和震颤”。实际上杜甫对李白是发自心底的尊崇,而他对李白来说很可能只是人生中的匆匆过客。毕竟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多达十几首,而李白提到杜甫的诗作仅有三首。这个对比足够说明问题了吧?

  • 标签: 李白 杜甫 朋友 学说 科举考试 艺术史
  • 简介:<正>1995年初,我们创办了电视文学栏目《三原色》。栏目的宗旨是:运用电视手段为文学注入新的活力,将文学与电视嫁接,相继对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报告文学等崭新的电视艺术样式进行了大胆尝试。六年多的创作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到了电视文学片的艺术规律,使这种新形式日趋成熟。拍摄电视散文时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怎样将散文的文学语言转化为电视语言,将散文中的意境和韵味通过电视的声画呈现和传达给观众,并升华作品的内涵。我认为文学语言反映和表达人们审美的感知,是间接性的,而电视语言是直接性的。以直观的画面、音响、旁白(语言)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因此运用电视语言的特

  • 标签: 电视文学片 艺术特色 创作方法 叙述结构
  • 简介:宋齐之际文学观念雅俗嬗变的文化动因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趋新求变的文化思潮,其二是士庶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和。这两大动因的形成都与佛学东渐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新文化在晋宋之际的广泛传播,对新变文化思潮的形成发挥了关键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佛教在士大夫阶层影响的不断扩大,其平等观念对士庶等级矛盾的消融发挥了重要影响。此外,佛经的通俗特征对文学通俗化的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 标签: 佛教宋齐士庶关系 文学观 雅俗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09-09-07
  • 简介:经济全球化的日益逼近以及可能出现的文化上的全球化现象,中国当代文化研究正面临着来自两个极致的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已经对中国当代文化和文学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 标签: 传媒功能 全球化时代 文学传媒
  • 简介:<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历史已经证明,在《讲话》指引下的文学由于具有崭新的历史特色,而自成新文学史上一个独立的发展时期,作为这一新的文学发展时期代表的,则是解放区的文学创作。它既是以“五四”为发端的新民主主义文学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建国后社会主义文学的最为嘹亮的前奏。本文试图对解放区文学创作的美学特征作一探讨。

  • 标签: 解放区文学 民主主义文学 美学特征 社会主义文学 《讲话》 文学创作
  • 简介:如何理解当代文化发展走势,如何测绘当代文化地图的形貌,对于文学理论或文艺学的重构重写,是一项具有前提性意义的重要工作.在全球化迅速蔓延的今天,我们已经无可选择地被置身于'后'时代之中.在后时代,在后现代,所有的理论都已成为一种反理论,成为一种非理论.至此,后时代的文学理论何以可能的问题,也就变成了在反理论或非理论的时代,文学理论何以可能的问题.

  • 标签: 文学理论 后现代主义 叙事模式 思维方式 本质论 理论观念
  • 简介:电影剧本创作理论总在研究剧本创作的原理和规律。写出的东西很不少:有各种书籍、文章、须知、指南、教学参考。然而剧本在变化,人们却不能经常注意到这一点。恐怕不能责怪理论总是落后于不断发展着的艺术的种种变化。电影剧本创作理论落在电影艺术实践之后的距离,并不大于(虽然也并不小于)任

  • 标签: 当代电影 电影艺术 创作理论 电影剧作 散文作品 苏联电影
  • 简介: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不能说是与外界隔离的,事实上它对国际文学与文化思想吸纳很多,但却鲜有释放,并未形成内外双向交流,所以,从某一意义说,它仍有自行其是的逻辑,有它特殊的发展线索.

  • 标签: 当代中国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消解 学思 文化思想 意义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2-14
  • 简介:黑龙江戏曲文学,在白山黑水这种最为淳朴的色彩中形成了自身浑厚苍凉、雄阔嘹亮的风貌。针对黑龙江戏曲文学的审美意境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充分了解和认识黑龙江地域特色文化的内涵。本文主要从黑龙江戏曲文学表现形式入手,针对龙江剧这种戏曲文学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深入剖析了黑龙江戏曲文学的审关意境。

  • 标签: 黑龙江 戏曲文学 审美意境
  • 简介:纪实文学,作为非虚构性的多种文学载体的统称,其概念的界定一向颇为模糊;其文体特征,也因为交叉糅合了多种因素而呈现出某些不确定性和自由变化、发展的态势。但就其非虚构性这一根本标志而言,它们与虚构性的文学就有了质的区别,从而形成自身相对独立的文体品格与美学风貌。在纪实文学的家族谱系中,除了传记文学

  • 标签: 纪实文学 个人化写作 纪实小说 非虚构性 传记文学 报告文学
  • 简介:逃避现实与阐释人生是虚构文学的两个类别。逃避现实的文学以娱乐为目的,而阐释人生的文学则意在开拓、加深和砥砺人们对生活的敏感。前者把快感作为目的,后者的目的是快感加悟性。

  • 标签: 逃避现实 阐释人生 消遣 悟性
  • 简介:从文化视野看,刘永济主张中西文化的融合;他以"参稽外籍"、"比附旧说"作为《文学论》的著述方略,即是这种文化视野的展现。从文学史视野看,刘永济虽然承认"感化之文"、"学识之文"都可以纳入文学之中,但更为重视"感化之文"。他对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时代和写实时代的确认,表明他对"感化文学"发展的历史确有深刻把握。从文学批评史视野看,《文学论》已初步确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核心理念与格局,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建者郭绍虞产生过显著影响。

  • 标签: 文学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史 郭绍虞 中国大文学史 三重
  • 简介:柯润璞(JamesIrvingCrump,Jr.柯迂儒)于1921年3月8日出生在新泽西州的纽瓦克。他的父亲名为詹姆斯·欧文·克朗普(JamesIrvingCrump,1887-1979),母亲名为玛格丽特·惠特尼(MargueriteD.Whitney)。他的父亲担任《男孩生活》(BoysLife)主编达25年之久,写过40多本书,很多收录于《男孩子书系》(TheBoysBookSeries)中。1963年,父子俩合写过一本有关中国考

  • 标签: 纽瓦克 元杂剧 父子俩 惠特尼 书系 MICHIGAN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09-09-07
  • 简介:三、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自身的悖论,二、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外部矛盾,文学经典进入消费文化语境时

  • 标签: 中文学 处境命运 文化语境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3-16
  • 简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两个较为典型的审美文化现象值得关注:一是“王朔现象”,一是“金庸现象”。这里我们暂且不对王朔、金庸作品作思想、艺术评价,而只是想从雅俗文学定位角度略作讨论。王朔崭露头角时,曾给文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其作品给人们的印象是语言带有反讽和调侃性,乃至具有某种灰色幽默风格,用平民化的生活涂抹来解构英雄主义和崇高,具有某种反传统实验小说特征。就此而言,王朔作品不属于通俗小说阵营,而属于高雅小说范围。但后来,一则王朔积极主动参与通俗文艺创作,前几年还亲自担任影视剧经济人、策划人等,投身于通俗文艺圈子,并且做得像模像样、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二则其作品常常“触电”,一旦触电,其原作的前卫性、实验性就被消解、被通俗化了。因而,没过几年,王朔作品便成了通俗文艺的代表。金庸情况则大不相同,在80年代,对金庸作品的定位是一清二楚、毫无疑义的,无论是在精英界还是在大众圈子里都认定其为通俗小说。因为在进入新时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武侠小说(无论新旧)都主要是在通俗文学读者中流行。但是从80年代末起,情况有了变化:除了原有的读者群外,知识界也有相当一批读者加盟于其中,不仅知识青年(包括许多大学生和研究生)成了“金庸迷”,而且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包括一批专家、教授、学者)也成了金庸作品的忠实读者:

  • 标签: 文学定位 文化研究 雅俗 金庸作品 王朔现象 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