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有症状与无症状患者的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价值,并对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并进行OCT检查的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及OCT确定病变血管狭窄程度,记录OCT观察到的斑块特征。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定义为在进行颈动脉相关检查前6个月内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过性黑矇或病变血管供血区相关卒中史。比较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基线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6例患者,DSA与OCT在颈动脉直径测量方面的一致性良好(r=0.93,P<0.001)。应用OCT对斑块性质进行评估时,观察者间(κ=0.96,P<0.001)和观察者内(κ=0.96,P<0.001)的一致性均较高。有症状组Ⅵ型斑块(66.7%对34.5%;P=0.016)和巨噬细胞浸润(51.9%对24.1%;P=0.032)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而纤维化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无症状组(40.7%对69.0%;P=0.03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Ⅵ型斑块(优势比13.798,95%可信区间1.38~137.675;P=0.025)和巨噬细胞浸润(优势比5.856,95%可信区间1.405~24.406;P=0.015)与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独立相关。结论OCT可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特征评价。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复杂型斑块检出率显著较高,Ⅵ型斑块和巨噬细胞浸润与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
出处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06期
出版日期 2020年08月12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