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江西省吉安市第二中学 343000 摘要: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发展的内在潜能,承认学生所具有的天赋的力量和能力,承认学生具有天生的发展倾向。但是,我们又认为,第一,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与最佳时效性。教学的价值就在于适时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而不是任其自然发展 ; 第二,学生的发展是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辩证统一。离开了社会需要,个体发展就失去了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主体意识 自觉 学生 1.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育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必须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并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首要原则。学生主体性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基于“以学生为本”,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化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比简单的“ 知识增长”更为重要。 2. 以学生发展为本 “ 以学生为本”首先是“目的 " 。在教学中,学生的根本利益就是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实现学生发展。学生发展的内涵是丰富的,包括: (1) 全面发展。学生需要在身体、心理、道德、智能等各个方面都健康发展。 (2) 全体发展。学生发展,绝不仅仅是“精英 " 学生的发展,而是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和“心理困难”学生的发展。 (3) 持续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持续性的。每一节课,每一学期,学生都必须有所发展。人的发限无法通过教学直接实现,它是通过知识的积累、认识与能力的提高内化为素质而实现的。 在哲学意义上,学生是未完成的、有待不断完善的社会存在物。教育的功能就是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不断的、最大限度的开发,从而不断发展。潜能发展不是盲目的,当潜能发展与适应性发展相协调,才能不断增强人的创价意识,实现人的价值。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因此,学生发展是一项持续性、长久性的工作。 (4) 均衡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均衡发展,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 (5) 目标性发展。学生的发展分为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学科教学目标属于共性发展目标。学科教学必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目标。在实现共性目标的前提下,突显个性发展。 (6) 群体发展。个体发展是在群体发展中实现发展的。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在人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中产生的,人的重要特性在于人的社会性。学校、班级就是一个社会,一个集体。离开了这个“社会”,就不存在“个体”的发展。 3. 学生是鲜活的存在者,而不是抽象的群体 马克思人学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把人观为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前提和条件。”①人类社会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将这一原理运用到教学实践,我们可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存在着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差异的具体的个体,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群体。 4. 学生既是教学价值的主体、价值标准,又是评价者 价值观是以科学和价值的统一为原则的。 所谓科学就是遵循规律,所谓价值就是满足主体的需要,也就是说主体价值需要的满足是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主体不是万能的,主、客体地位的确立以及主体需要的实现都不是任意的,一方面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 又要受人们实践水平的制约。客观规律是人们价值目标实现的依据,离开客观规律单独地谈,人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实现是不科学的,最终也是徒劳的。 在社会历史中,人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历史,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群众是社会的根本。 - 方面,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另 - 方面,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与条件性。只有在认识、把握这一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历史的局限性 ( 或等待历史发展条件成熟 ) ,才能利用这规律,才能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教学也是如此。首先,检验教学质量高低与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是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的发展需要得到满足,教师的劳动才有价值。其次,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在遵 循学生群体与个体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才能体现教学的价值。 5.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自觉发展 自觉,即自己有意识地主动去做。自觉发展,即根据外在环境条件与要求和自身条件与需要安排自身发展。教育教学具有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个体发展的需要与国家需要是辩证统一的。“以学生为本”并非指学生个体 ( 个性 ) 的自由而任意的发展。“以学生为本”中的学生,既包含着学生个体,又包含着学生群体。个体的发展需要尊重群体的发展,在群体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体的自由而生动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即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具有发展选择权。但学生的发展选择是有条件的,即“这一 - 切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工作,反对个性至上、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泛滥。”② 总之,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只有践行这一理念,即将理念变为行动,学校的发展才是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 ; 既维护学生根本利益,又保障了国家的人才需求,实现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① 吕世荣,关于以人为本的思考 [J]. 河南大学学根 : 社会科学版, 2006(6). ② 陶明达,以学生为本辩析 [J] ,青少年研究, 2003(1):35.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中小学教育》 2020年18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 2020年09月28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