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望尊严”到“互守尊严”:民族关系态度的新转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1
在谈及民族文化问题时,人们习惯用"守望尊严"来表达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然而,这种"守望"往往并非是全民性的认同:"守望"更多体现在"大"民族上,而人口数量少、文化影响小的民族则多是"守望"其他民族的文化,鲜有"大"民族主动"守望"小民族的自发性行为。"互守尊严"是新时期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有效尝试,对于跳出本民族视角观察理解其他民族,对于更好地联系历史、联系时代来认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进而做到将美德、正义、自觉等要素引入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