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冲击下大学生就业对策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3
/ 3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影响更加明显。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抓紧社会需求的方向,围绕科学发展的要求,统筹规划,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质量是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重大任务。
一、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问题
1.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利润空间加剧下滑。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成为企业优先考虑的方法。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公布的预测结果,综合考虑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及就业形势等因素,全球失业人数在2009年底将有可能达到创纪录的2.39亿人。[1]虽然我国在金融危机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就业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受到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和微观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为这将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严重冲击。
2.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
近几年以来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都处于高峰期。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预计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将达1400万人。于此同时,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比2009年增加30多万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将630万多人。就业从来都与宏观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金融危机触发的企业倒闭、工人下岗,也导致2009年的失业人口剧增,至此,2010年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岗位不足。
3.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区域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总量需求减少,而广大西部地区中小城市、乡镇以及中小企业人才缺口现象严重;二是毕业生的就业愿望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矛盾,对就业的工作地点、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的期望值仍居高不下,这与大学生作为初次进入社会充当“普通劳动者”的现实造成很大反差,导致大学生自主选择就业岗位受到很大的约束。三是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有的专业性技术人才紧缺,有的文科类型人才过多。这就影响着就业市场又要重新冼牌,造成人力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4.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在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也有很多用人单位表示不能招满合格的人才,这种矛盾的状态应该马上引起高校的反思。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比较陈旧,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学科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效益不高,毕业生实习与实践能力差,适应社会能力低。另外,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部分专业面向偏窄、课程内容陈旧、人才培养和社会要求脱节;专业结构失衡,应用型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较大差距;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的机制还没有形成等。[2]调研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同步机制。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用人单位对招聘岗位的要求越高,招聘测试越深入越难,就越不容易招到合适的高校毕业生。
二、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机遇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积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充分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全社会广泛关注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今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文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必将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带来更多的新机遇。
1.经济转型为新型人才搭建了新的舞台
针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带来的影响,2009 年开始,我国将着力调整结构,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开展,2010年初见成效。同时,各省也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些战略的实施必将为未来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3]
2.国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一方面,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等。围绕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另一方面国家对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列支;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渠道解决,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使毕业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国家的基层建设当中,没有后顾之忧。[4]
3.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机遇增多
随着我国创业环境的日益成熟,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国内各类产业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机遇,这给毕业生自主创业扩宽了巨大的空间。另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毕业生自主创业也提供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从创业成功者的例子向高校毕业生传授成功经验。让毕业生有创业的意愿。同时从减免营业执照登记类费用、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资助贷款,“零”首付注册资金等优惠政策扶持毕业生创业。另一方面也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提供多个平台为毕业生咨询有关创业事宜等等。

4.高校广泛实施教改工程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各高校不断结合自己的自身情况,积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普遍实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促进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途径的有机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同时创新知识结构。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解决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可持续。
三、在金融风暴下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型对策
1.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
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包括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水平、政策水平、服务水平。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就是要提高就业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其从事就业工作的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首先要提高对就业工作的认识,提高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重视就业不是一句口号,要认识到就业在学院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就业要从学院领导开始,要将学生的就业融入学院的教育理念、教育设计、教学管理中,按照教育部的“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的标准改善工作条件,督促各系领导将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继续实行院长与各系主任签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制度,立下军令状。领导要明确就业工作的发展方向,创造条件推进就业工作改革。要深入到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要不断完善业生就业工作机制。要着重建立和完善就业工作领导责任制、岗位责任制、考核与奖惩制度条件保障机制、就业信息统计制度等。从领导到一般教师都要承担毕业生就业的责任;不断探索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新方法和新措施,降低学校的就业工作成本,降低学生求职的成本,努力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关注和帮助“两难”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愿望。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毕业生“寻路”创造条件
第一方面是“请进来”。为适应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开展学生就业工作,要主动邀请政府人事部门,企业人事(营销)主管,等专家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分别讲解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地方人事部门就业手续办理程序、相关要求,同时邀请往届不同专业、不同单位类型、不同就业方式的优秀毕业生代表为在校生作报告,以亲身经历向学生讲解他们的工作经历、就业认识、择业技巧,讲述自己的成才道路,激发学生基层创业意识等。[5]
第二方面是”走出去”。首先,应用人单位邀请带领学生走出去,到用人单位参观、考察,安排实习。通过寒暑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部分学生安排到用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了解单位的生产、经营、服务等工作环节,为双向选择增加感性认识。同时教务部门在安排毕业生实习课程方面强调实用性,不能走过场。其次,组织毕业生到其他兄弟高校等地参加毕业生洽谈会,多渠道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全方位积极推介毕业生。
3.要以培育毕业生就业品牌为突破口,实施大学生就业品牌化战略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品牌,是社会对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是一个学校学生整体水平的外显标识。例如:用人单位需求IT类人才,首先想到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学校的毕业生,选择石油相关专业人才,第一印象就是选择中国石油大学的学生,这就是毕业生品牌效应的具体体现。实施大学生就业品牌化战略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促进毕业生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院大多数专业为商科,依据我院母校广东商学院的名声,我院应大力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商科专业,如会计专业,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要树立就业品牌化战略的意识,统筹规划,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准确定位毕业生就业市场、培育特色校园文化、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就业指导范围,实施大学生就业品牌化战略,从而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品牌价值,确保毕业生充分和谐就业,促进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工作良性循环,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以强化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为重点,构建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
首先,要加强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水平,打造“专家型”的就业工作队伍;其次,要以珍惜每一次机会、珍惜每一个岗位为原则,协助用人单位开好校内各种类型招聘会,为其提供周到的服务,同时要教育学生就业的主动性;第三,要把课堂与网络相结合,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毕业生前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第四,要坚持日常的咨询指导活动,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电话热线,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第五,要以网络为依托,及时收集整理和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便好便快的交流平台;第六,要积极通过媒体途径以及校友的影响,以校友为引导者,广泛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推荐学生就业。

5.真抓实干,鼓励学生考级、考证和考研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张文凭,更希望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此时,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求知意识也越来越强烈,逼迫自己不得不更新自己,包装自己,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特别作为我院这类民办二级院校,学校历史较短,没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就更加要注重鼓励学生勤奋好学,多考证,多武装自己。因此,一方面要动员和引导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向考研冲刺,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朝着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提高今后就业创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动员和引导学生如火如荼地开展考级和考证,为自己即将走上工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大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加就业创业砝码。
6.注重发掘校友中的先进典型,树立正确择业就业榜样
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大学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要积极利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国家和各地的就业政策,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如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开展讲座、座谈、联谊、论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宣传和报道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做出较大贡献的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起行行立功、处处立业的正确就业观、成才观。
总之,面对金融危机形式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政府主管就业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的就业政策来稳定毕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拓宽更多的就业渠道。高校在就业管理工作方面应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引导毕业生在对就业意向进行摸底的基础上开展分类就业教育,帮助毕业生找准就业定位。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关乎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事,更是关系到国家富强、社会政治稳定与和谐的系统工程。当然,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就业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各项技能的培养,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能力才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相信中国将顺利度过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网站:国际劳工组织预测2009年全球失业人数达2.39亿[EB/OL].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k/200906/20090606301619.html
[2]周长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新时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3]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政策解读·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N].人民日报,2009-1-15(02).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文件.
[5]张秦中.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http://jyzdzx.slsz.com/onews.asp?id=289
[6]于伟丽.大学生就业指导理理论问题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6,12.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