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对悲剧原因的分析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23
/ 4
《安娜·卡列尼娜》描写的是一个凄艳绝伦的爱情悲剧,安娜面对年轻军官渥伦斯基的热烈追求不能自拔,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热情冷却之后”,俩人都感到疲惫、厌烦,一个卧轨自杀,一个踏上征途。笔者认为他们的爱情悲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对悲剧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安娜所处的俄国社会既有农奴成分,又有封建因素,还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在俄国上流社会,人们的一大乐趣就是社交活动,奢华悠闲的生活中,蜚短流长的绯闻是必不可少的点缀。
渥伦斯基的母亲开始也鼓励他去追求安娜,因为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上流社会的风流韵事更能使一个公子哥儿增色的乐趣。”[1]因为在社交界“一个追求姑娘或者任何没有丈夫的女人而失败的男人,就要成为笑话的对象,但是一个追求已婚的女人,并且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一切去把她勾引到手的男人……道有一种英雄的气概”。[2]对于丈夫,安娜恨他以宽宏大量为由不给她自由,还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及那种嘲弄的口气,她了解那些口口声声都是体面和名誉的伪道士们。她讨厌丈夫,她恨他,她跟他一起生活了八年才发现,但是以前也不觉得难过?甚至在丑陋暴露之后,她与渥伦斯基更加无视社会舆论的存在,还故意到社交场合去挑衅。现在,她大胆,她出格,做了别人敢想而不敢做的事:她与情人私奔!舆论哗然![3]如此乱七八糟的社交对安娜的爱情悲剧起到了推动作用,给安娜的悲剧提供了一个社会环境。
然而,我们不能把安娜的悲剧归罪于当时的社会,就像今天我们不能把安娜式的婚外情悲剧责任归罪于今天的社会一样。安娜要跟卡列宁离婚,再跟渥伦斯基结婚就等于二人在背叛了传统道德之后又来寻求它的承认,这不是自相矛盾的么?
如果她和渥伦斯基能有真正的爱情,他们原本也可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她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去国外或乡间生活以回避故乡的谴责,永远离开。因此,社会环境不是悲剧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安娜对悲剧的发生起主要作用
(一)卡列宁不是安娜追求幸福的绊脚石。这场婚姻是别人的意愿,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几岁,很多人认为这是悲剧的根源,其实不然,安娜以青春和美貌从卡列宁那里获得了财富、地位、幸福等,甚至因此为哥哥谋得了官职。她从一位一无所有的普通女孩,成为贵妇人,家中仆人成群,她什么事也不需要做,还拥有三个不同的社交圈调剂生活乐趣,甚至可以自由地在那些社交圈子里与别人谈情说爱。
在所有的观念及评论中,卡列宁都是一个罪人,他阻挠了安娜的爱情,造成了安娜的不幸。然而,卡列宁自己幸福吗?不!老婆跟别人跑了,换谁都是不幸的,他的境遇也是值得同情的。他也爱安娜,之前“他对安娜的迷恋彻底消除了他同别人亲密交往的需要。现在他在所有的熟人中间没有一个知心朋友。”[4]从小就是孤儿的他面对如此的遭遇能不绝望吗?当安娜的哥哥奥勃朗斯基与卡列宁谈到离婚时,他回答:“但我想,要是我提出把儿子留给我作为条件,安娜?阿尔卡迪耶夫娜会拒绝离婚的。我原来就是这样答复的,并且认为这事已经了啦。我认为这事已经结束了。”[5]他除了缺乏英俊的外貌和年龄比安娜大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缺陷,他不赌也不嫖,没有什么嗜好,生活非常有规律,几乎都是准时上下班,准时就寝,难能可贵的是还有每晚阅读艺术哲学等书籍的好习惯。“当安娜从莫斯科回来,想起曾经告诉丈夫,在彼得堡,她丈夫手下有个青年,差点儿向她求爱,但卡列宁却回答说,这类事情凡是参加社交活动的女人都会碰上,他完全相信她的稳重,绝不会让猜忌来贬低自己。”[6]从书中介绍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安娜在遇到渥伦斯基之前是幸福的。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融洽的,当时她和卡列宁已经生活了八九年,有了一个儿子。因此,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评价:卡列宁是一个有品位的男人。
安娜不喜欢卡列宁的胆小和相貌,安娜说他虚伪,可是在安娜向他坦白她的私情时,卡列宁不但谅解了她,而且没有断绝她的经济,没有将她逐出家门,甚至还默许她继续保持那种暧昧关系,唯一的要求是不要让情夫渥伦斯基到他的家里来,[7]遗憾的是安娜连这一点起码的要求也没有做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妻子的安娜对丈夫卡列宁的感情伤害到了何等程度。我们不禁会问:卡列宁在这场悲剧中充当了什么?他只是在不自觉地充当了绊脚石的角色,而且是无辜的绊脚石!
(二)渥伦斯基虽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不是悲剧发生的关键。渥伦斯基为安娜美貌所倾倒后,不顾一切地追求安娜。为了和她在一起,他放弃了仕途功名,这在贵族青年里实属少见。他们返回彼得堡后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社交界拒绝了他们。就连一直撮合他们的培特西也拒绝了安娜!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甚至同几个朋友晚餐回来得迟了些,就会引起安娜意想不到的忧郁和烦恼。”[8]社交界的拒绝了他们,但渥伦斯基离不开社交。不防想想,渥伦斯基这种社交界的宠儿,花花公子,能忍受多久的寂寞?他天生的魅力就是用动人的口才、恭敬的表情和灵活的智慧博得交际场上男人女人的欢欣,尤其是女人的喜爱,就象安娜想的,他的心思就是爱女人。这样的男人是大家的,属于所有的女人,他可以一时兴起去专研建筑、医学、绘画或者是别的什么,但只能是暂时的。他不得不面对安娜的怀疑、嫉妒、烦躁,他不得不一次接一次地表白,后来他们经常发生争吵,他的耐心失去了,他的柔情也减退了。“他嘴里说着这样温柔的话,眼睛里却闪出又冷又凶的目光……[9]因此,渥伦斯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悲剧酿成的次要原因,他的纨绔贵族气质,勾引了安娜,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男权的社会中,女人又算得了什么呢?在男性世界里,一直以女性是侍奉者,拯救者、安抚者。

(三)这场悲剧,安娜的决定因素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安娜没有遵循传统的婚姻原则。她在拥有了卡列宁所给予的一切之后又想再拥有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安娜在没有和卡列宁结婚之前,与其他人一样具有追求爱情的权力和自由,但是当她与卡列宁结婚之后,她追求爱情的权力和自由就受到了限制和冻结。只有解除婚姻关系,她才能自然恢复其追求爱情的权力,因此她要追求与渥伦斯基的婚姻就得先同卡列宁解除婚约。
但是,安娜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同渥伦斯基私奔了,再后来,当安娜证明了渥伦斯基不再爱她,厌烦她,他们的爱情不能长久时,她哭诉道:“我明天就走……我还要做出别的事来。我是什么人?我是个堕落的女人,是你身上的包袱。我不再折磨你,不再折磨你!我要让你自由。你不爱我,你爱上别的女人了!”她说她真不该死心塌地做他情妇,“我使他不幸;他使我不幸;他不能改变,我也不能改变”。[10]这时的她彻底后悔了,他们之间的裂痕愈来愈大。其实正是她自己没有遵循传统的婚姻原则,出尔反尔,害了自己。当初卡列宁连她跟渥伦斯基的女儿都能接受,她怎么就不能心平气和地去生活呢?假如故事发展到这里,安娜彻底悔过,同渥伦斯基断绝关系,安安分分地过自己的日子,有道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安安才是福;把他们那段日子当做一个美好的回忆,那么火车站的悲剧也就不会上演了。
其次,安娜错在把爱情作为她的唯一。“没有爱情,因此一切全完了”。她只要片刻怀疑他不爱她了,她就会感到走头无路的绝望。这样的日子怎么过?吵架成了经常的事情,最后一次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渥伦斯基现在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后悔了,感觉上当受骗。”[11]于是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十点钟才回来,她就下定决心“不让你折磨了”,她倒在疾驰而过的列车下,惨死在火车轮下……当爱情接近尾声时,他们互相折磨,到了你怎么想法子让我头痛,我也怎么想法子让他头痛,他要走一走,我不让他走;我要动一动,他不许我动的地步。临死前,她自言自语:“那里,倒在正中心,我要惩罚他……”[12]安娜扑向铁轨并不是为追求爱情而殉情的,而是为了报复她的情人。
那同她一起在爱情里挣扎过的情人——渥伦斯基也因此受到了心灵上的重创,“他竭力回忆第一次——也在车站上——见面时她的模样:神秘,妩媚,热情,自己追求幸福,也赐给人幸福……他竭力回忆同她在一起的幸福时刻,但这些时刻永远被糟蹋了。他只记得,她曾威胁他将饮恨终身,她胜利了……一阵抽泣使他扭歪了脸……”[13]面对将要失去的爱情,她不懂得放手,无法承受,没有了爱情,等待她的将是毁灭。吉娣也爱渥伦斯基,但吉娣却懂得放手,她得到了幸福。而没有了安娜的渥伦斯基,不也走上了征途?让战争抹去爱情留下的创伤。其实安娜并没有想到世上还有许多值得留念的东西,比如她的儿女。
再次,与其说安娜可爱的,还不如说她是一个自私的、贪婪的女人。由于她的自私偏执导致了她无端的猜忌,安娜对渥伦斯基只是为了获得了充分的物质享受之后的精神刺激,这与许多人因为无聊或好奇而吸毒有些相似,是一种对人的欲望不加制约的自然表现:明明知道是不应该的,错误的,还是要去做。她不懂得怎样做一个好妻子,不懂得怎样做一个好母亲,甚至也不懂得怎样做一个好情人。[14]尽管如此,她却那么贪婪,有了还想有更多,结果是连原来拥有的东西也一起失去了。
安娜如果在享受了八年的荣华富贵之后,为了追求她心目中的爱情,为了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可以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包括从丈夫那里获得的财富、地位、儿子等,那么,也还不失为一位可爱的追求爱情的痴情女。[15]遗憾的是,安娜却要得更多:儿子、婚姻、财富、情人等,一个都不能少,因此她就成了一位贪婪的、可怜又可恨的世俗女人。
安娜无端的猜忌使得他们的关系不能够维持,最后导致她走上绝路。比如:在渥伦斯基的母亲为他介绍女朋友时,甚至在渥伦斯基为了处理财产事务需要短暂离开时,乃至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时,她都会不可理喻地猜疑发怒。[16]
安娜的贪婪、自私以及致死都不悔改的偏执毁掉她自己!
二、悲剧原因的几点思考
(一)安娜的做法是不理智的举动。小说中,安娜抛下所有的一切跟渥伦斯基在一起的。后来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到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去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亲,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为这是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对于这场爱情,安娜想到:“他在我身上追求的是什么呀?”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如今再也不需要我了。他把我看作包袱,但是竭力装出没有忘恩负义……我要是离开他,他会打心眼里高兴的。”[17]这才有了后来车站的那一幕,安娜的不理智毁掉了情人、丈夫以及儿女,同时也毁掉了她自己。就是因为她的不理智,却要那么多人来为此付出代价。在当初,她应该象歌里的唱词:生活就得前思后想,想好了再去做……剧中的安娜要是能多思多想,想好了再去做,放下自己,也放下渥伦斯基,可能还会有更好的结果。现代人的爱情婚姻是多元开放的,比如:早恋、泡妞、网恋、二奶、包二奶、包二爷、第三者、插足者、一夜情、婚外恋、黄昏恋、性骚扰、梦中情人、中国式离婚、“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18]这些五花八门的词汇就是一个体现。

(二)安娜的爱情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你相信世上有至死不渝的爱情吗?我相信有!你相信世上有天荒地老的爱情吗?我不相信!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之所以被传颂至今,是因为他们在最爱的时候死去,倘若他们幸运地活下去又生活在一起,故事很可能会变成这样:英台变成黄脸婆,梁山伯则三妻四妾……所有的童话都说打败了妖魔鬼怪的王子终于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那然后呢?写童话的人永远不愿意说,但是不再是孩子的人都知道。现代版的灰姑娘的事实就是证明,黛安娜终于飞上枝头成凤凰,那个英俊的王子却已不再记得曾经的誓言,甚至有人说他与王妃的死不无关系,往昔的柔情蜜意、海誓山盟是划在沙滩上淡淡的文字吗?风吹过,呼——什么都没有了!激情过后是什么?不是归于平静么?那么热恋过后的渥伦斯基和安娜又怎样呢?我们中国的古话说得好“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海样深,‘五色令人目盲’老子就讲了,不要沉溺在欲望,沉溺在五色的美色之中”。[19]
当爱情的生命走过了它阳光灿烂的时节,夕阳西下,余辉中,渥伦斯基和安娜再四目相对时,互相看到了“无法忍受”。当安娜看到:衣帽架上挂着他的帽子,嫌恶得混身打了个哆嗦。”[20]激情过后,当初的坚信与执着就显得可笑可悲。假如人们仍然通过感情去爱的话,爱的结局永远是痛苦的,而痛苦的最高形式就是死亡——不是爱情的死亡,就是爱人的死亡,所有的爱都无处可逃,安娜的爱情也不例外。
(三)悲剧留感给妈妈们的思索。
我们简直不能把这个同归于尽的结局和爱情萌芽刹那间的甜蜜联系起来,我们禁不住要问,是不是爱情纠葛中的人们总是看不清他们的真实处境,她这样悲哀地死在那种境况下简直是一种必然。现今,一旦爱上了就是要结婚,压根不考虑双方的出身、教育、经济等条件是否般配,结果往往是住到一个屋檐下才发现“爱”根本不能当饭吃,种种的不适应在家庭中纷纷呈现出来,然后就有人埋怨“你根本不爱我了”,然后吵闹,然后离婚。小说的作者将所有的思索留给读者去完成,这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现实意义。安娜尽管有个华美的外表,却没有什么美好的内在,甚至于许多方面是极端无知的,安娜只是一个小说中虚构的人物,然而,安娜式的女人和安娜式的错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并不少见。作者不是为了造成美的毁灭,为了哗而取宠,不是为了强调社会的黑暗而设计了安娜死亡,相反‘他只写了真实,只是现实主义的呈现,这将给每一代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
如今,各种各样的婚姻而导致失去幸福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或失去了母爱;或失去父爱;或失去家庭幸福等等,以至于他们的身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扭曲的心理将是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心理上的偏差使他们没法理直气壮的活着,人情的冷暖将使他们漠视他人,仇视社会。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因为家庭原因心理变态而走入误区的孩子越来越多,在他们那里根本谈不上关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试问:没有受到他人关爱的人怎么懂得去关爱别人,关爱社会?我们倡导:我们的社会要充满爱!那么,就必须从关爱我们的孩子开始!
我们追求爱情,爱情的最终形式是婚姻,而婚姻为的是幸福,不是痛苦。安娜有没有获得幸福呢?没有!得到的是毁灭!来生我想他们一定不想再不幸了,一定想要幸福!诚可谓:
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若为幸福故,悲者尤可抛。
[注释]
(1)[1][2][3][4][5]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第156、157、 94、444、663页,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2)[6][7][8][9][10]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第99、254、408、586、363页,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3)[11][12][13]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第652、668页,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4)[14][15] CCTV-10《百家讲坛》栏目,2006年7月6日,《老子智慧与现代爱情婚姻》,主讲:姚鑫铭.
(5)[16][17][20]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第650、651、652、363页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6)[18][19] CCTV-10《百家讲坛》栏目,2006年7月6日,《老子智慧与现代爱情婚姻》,主讲:姚鑫铭。
[参考文献]
[1]刘芭:《消解婚姻爱情神话——曹禺前期剧著中的爱情婚姻观》
[2]范立波(武汉大学哲学硕士)经济学家认为:婚姻实际上是一种夫妻双方的长期契约‘因此婚姻法和契约法具有一致性。婚姻双方的结婚和离婚,实际上就是婚姻契约的缔结和解除,婚姻是一种契约》,《法制日报》2001.02.12
[3]易中天,在北京理工大学做的演讲:《我的历史观》2006年8月30日。
[4]曹禺:《日出》[A],田本相边住,《曹禺文集(1)》[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9月版。
[5]CCTV-10《百家讲坛》栏目,2006年7月6日,《老子智慧与现代爱情婚姻》,主讲:姚鑫铭。

[6]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