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若干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01
/ 3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人,那么校舍高楼仅仅是他的躯体,而校园文化则是他的灵魂。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精神内涵,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群体文化,包涵学校的最高目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传统等。校园文化虽然是抽象的,但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提高师生的凝聚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般地感染着其中的每个人。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
高职院校往往过分注重职业化的培养,关注招生和就业等生命攸关的实际问题,而忽略校园软环境的建设。导致了民办高校人文气息不浓,管理缺少人性化,制度治标不治本等现象。曾有学者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失去了脊梁,更有人说,中国20多年来根本没有真正意义的大学,有的只是一个“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这说明了中国的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技术学院缺少精神内涵,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太短,校园文化缺少内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以后,民办教育得改革风气之先,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现代教育领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以来,时间太短,而深厚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淀和积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愈长,文化的内涵就愈丰富。中国民办高校短短的发展历史使其在塑造、提炼自己的校园文化时底气不足,缺少丰富的内涵。
2.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分离,华而不实
就像我们常说“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一样,文化也需要载体。文化和载体的关系是抽象和具体、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优秀的文化是一种和谐温暖的气氛,弥漫着人文关怀,感染着每位师生。文化总是要用具体的事物来诠释,比如一个学校的建筑风格、植被、制度、师生的行为习惯等。真正的校园文化已经融化在了校园的一花一草中,它们是有形和无形的统一。但是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文化和形式分离的现象,主要有两点,一方面,精神找不到诠释,文化找不到落脚点。我们确定了一种文化的基调,但是我们却难以从校园的一草一木中,从师生的行为中找到对文化的注解。另一方面,从现有的物质环境中提炼不出丰富的文化。有些学校盲目的追求校园硬件的建设,一味地圈地盖楼,大兴土木,但硬件的优越并不能使他们从中归纳出一种抽象的精神和秩序。
3.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够重视
民办高校的发展只有短短20余年的时间,国家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不够大,民办学校只有自力更生,艰难前行。由于政策环境上的差异性以及教育经费的自主性,在实践上常常会造成管理体制建构上的目标偏差。一是以“经营”为目标,从而淡化“育人”目标;二是为个人追逐私利服务,“公司”的色彩很浓,而学校的色彩太淡[1]。这就迫使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存,从而无暇顾及更上层的文化领域,或者说不能倾注更大的精力来建设校园文化。只是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重教书,轻育人,忽视了对人的全面培养。
4.高校管理的泛行政化
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应该是宽容的、透露着人文关怀的,它的核心应当是“以人为本”。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是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类似政府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层次清晰,效率高,弊端主要有两方面:首先,行政权力高于一切,它的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它具有强制性,而这种特点恰恰是和我们所追求的宽容的、沟通的精神相矛盾的。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受重视,即使是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中,学生的话语权仍然得不到保障。高校可以单方面出台学生管理规定,而不需要征求学生的意见[2]。其次,行政化管理的统一性决定了它容易忽略对象的特殊性和多样性。长此以往,高等院校逐渐形成了一种“强制文化”,对师生人文关怀缺失,人性化管理落不到实处;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是和优秀的校园文化的精髓相悖的最显著力量。
二、民办高校文化失守的原因
1.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行为的急功近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各项改革都是基于利益的。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的指导下,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一切向经济利益看齐。但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腐朽落后的思潮开始盛行,我们的价值判断的标准也发生了倾斜,“钱袋子鼓起来了,脑瓜子瘪下去了”。民族的振兴不光要有经济上的富足,更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内涵。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
作为学校,在市场经济洪流中更应该洁身自好,保持独立和民主,维护教育的神圣。但是中国的大学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纷纷弯下了自己的脊梁,变得世俗和功利。邓小平曾说:“十年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国人好大喜功的传统根深蒂固,喜欢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国的大学也在所难免,大跃进式的发展,大搞面子工程,疯狂的扩招,一哄而上地建设综合性大学。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教师禁不住诱惑,丧失了职业操守,头衔成了一个工资的级别,论文剽窃,科研欺骗,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等,污染了大学的空气。在这种急功近利的的大环境下,建设健康向善的校园文化将无从谈起。

2.大学生道德的滑坡,缺少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营养不良
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是校园文化的养分。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不良言论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偏差,加之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的独生子,除了父母外,亲情观念较之前几代人淡薄,处在一种既开放又孤独,既独立又依赖的矛盾状态。他们的成长环境要比前几代人优越的多,大多数学生都是养尊处优,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多孩子长期以来养成了敏感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抗挫折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这种不良的个性如果泛化为一种普遍的现象,那么对我们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3.信息化时代不良舆论的影响
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的网络环境,健康的言论,对校园文化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社会伦理问题,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互联网也充斥着落后的、低级趣味的文化。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大学生们可以不负责任地发表言论,甚至窃取资料,伪造资料,制造传播病毒等,自愿充当网络的黑手。这对我们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怎样加强这部分学生的自律,维护网络的清洁,怎样在海量的信息中辨别是非,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网络道德问题。
三、优秀的校园文化的意义
优秀的校园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助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 ,提升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全世界的文化宝藏。很多宝贵的思想和智慧对我们当今社会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处在历史的长河中,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先进的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历史使命。学校是追求知识和智慧的殿堂,是树立真善美的榜样,《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定会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祖先的智慧中吸取养分,将优良的文化传承。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等,均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结晶。离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校园文化必定是肤浅的,没有根基的,也是不能长久的。大学应勇于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从教育开始。
2.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大学纷纷建设豪华校门,圈地盖楼,背后却是大学精神的迷失,是物质主义对大学精神的腐蚀。功利主义者关注一些看的见的存在,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建设。本世纪初,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一所大学的强大,不在于它的面积大小,建筑的雄伟,而是来源于学校精神的强大。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世界上有很多著名大学面积并不大,楼层也不高。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能够加强师生的凝聚力,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3.对学生管理的促进作用
文化是潜在的制度,制度是显露的文化。制度化管理高效快捷,不良现象能够快速遏制,但制度化的管理却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自觉远离不良现象,比如严格的管理让学生们都进了教室,但却保证不了每个人都认真听课。真正让学生和教师认同学校理念,自愿融入其中的,则是一个学校浓重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种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是一种无声的教导,是一种潜在的道德约束,会对不良行为起到积极的制约作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和谐的育人软环境,这种春风化雨的感化作用要比严肃的管理制度深远得多。
4.对民办高校自身是一种宣传,提升社会知名度
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生源的锐减,政策的变化等因素,使民办高等院校的生存愈加艰难。民办高校要发展,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从而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良好的校园文化,先进的理念和出色的教学水平就是一种软实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使每位师生受到了熏陶,如果所有师生都能与校园精神融于一体,认同学校的理念,口碑相传,对学校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良好的校风学风,充满关怀的人文气息就是学校的名片,是社会认识学校的一个窗口。
四、优秀校园文化的标准
我们要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优秀的校园文化,标准是什么。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具备以下的几个特点: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和谐的,而不是充满冲突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是民主的,而不是强制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体现着人文关怀的,而不是冷酷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培养和谐的人,而不仅仅是培养专家和技术工人。总体而言,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是透露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充满着人文关怀,要洋溢着尊重、理解、沟通、信任,让学生充满幸福感。

这就为我们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提供了依据和方向。为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我们应当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的发展;营造民主氛围;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教职员工的个人修养和素质等。建设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育人环境,是学校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也是学校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曾向东等.民办教育论[M];南京出版社;2001年
[2]杜伟泉.在高校管理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九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