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傅斯年治史之方法——看当下史学研究方法之不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25
/ 1
傅斯年(1986—1950),字孟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和胡适一样,其半个世纪的传奇生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邓广铭语)。胡适曾说,傅斯年是“人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既有北大求学时能在一夜间看完某教授讲义, 从中指出三十多处错误,为学子所传诵,蔡元培校长寄“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以厚望,也有开创历史语言研究的伟业和揭孔斥宋,批评国民党腐败行为之勇气,时人称其“傅大炮”。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其思想多不为国人所齿。近十年来,学界对其日益关注,其传记、研究著作和文章逐渐增多。
傅斯年在学术界的知名与影响是以一个历史学家身份出现的。他学贯中西,受西方实证主义等理念的影响,提出与众不同的学术思想、治史方法等。他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史”、“建立科学的东方学”口号。在当时学术界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后人张直光称其在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史、思想史方面“最有创造性、突破性”。傅氏强调“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其在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期间发挥学界集体之力,大规模地进行收搜集、整理学术资料工作,顺应了时代潮流,中国历史学、语言学也得了进一步发展。人去影随,以傅氏治史之方法观今人治史,不免钦佩前人之“定力”,鄙夷今人之浮躁,服膺前人收寻材料之勤恳,惊愕今人之漠然。
当下治史者,多躲进书房,关门自闭,亦号召后人步尘其后,甘做冷板凳,“每有会意,便登报上幕”,博人耳目,获取名利。诚然,治史必须坐冷板凳,然板凳坐久亦有发“痔疮”之可能,还应多出去走走,探遗迹、访故人,收寻新材料;当下还有一弊端,文物、古迹破坏严重,古籍整理不及不当,发霉发烂。政群不理,治史者亦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如耳塞目盲一般。历史不是一具死尸,任由治史者分尸自取,而是一活物,其血液流淌于国人自身,其思想左右后人行动,保护文物古迹,整理古籍材料,收集记载材料,乃是繁荣史学研究,推动史学研究可持续发展之前提。
傅氏方法亦不可取之处,其强调建立历史的科学性,将史料与历史等同,多有争议,然收寻材料,拯救文物古迹、古籍甚是史学可取之方法。后人研究傅氏之思想,而非继承其治史之科学方法,犹如今人学者甚服膺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常挂嘴而背离之。傅氏之思想亦有后人研究而获取硕士、博士之头衔,却背离其史学之方法,甚是悲哀!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