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学习方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09
/ 2

[摘要]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一、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二、联系生活,创造学习情境;三、自主探究,加强合作交流;四、创新思维,开启“智慧之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学习 方式探讨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断地探索,大胆地实践,注重从以下入手: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做“活动”的组织者、“过程”的参与者,又要做学生年长的朋友。教师还要在其中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并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活动过程,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如今师生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和谐、民主基础上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把自己与学生真正的平等起来,就得“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教学要留出学生共同探讨的时间,要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是中得到指导和建议。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不强迫学生去认同。在探讨的过程中,决不是挺直了脊背在教室中“绕圈子”、“巡视”,而是要蹲下身,与孩子们共同研究,探讨对策,为他们的失败叹息,为他们的成功喝彩!
二、联系生活,创造学习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在教学中我力图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各种学习用品的面,认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其次,让学生对自己描出的各种平面图形进行比较大小,使学生明白平面图形有大有小;最后,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卡片测量自己某一学习用品一个面的面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再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走向社会调查一些部门的营业时间,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班上交流,由生活引入教学。教学中并让学生用所学的新知来解决实际问题,找出自己所调查的部门营业时间采用“24时计时法”的有哪些,并算一算这个部门一天营业多长时间。在课后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用“24时计时法”为自己制定一份作息时间表,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对他们学好数学有积极的意义。
三、自主探究,加强合作交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全球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已成为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为此,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应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教学,既能促使每位学生动脑思考,又能激活他们的发散思维,从而使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交往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口算减法”时,教师出示例题“24-8=?”,并引导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交流时,有的学生用旧知识迁移出算法:先算14-8=6,再把6和10合起来得16;有的会先算10-8=2,再算14+2=16;还有的会先算20-8=12,再算12+4=16等等。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表示肯定和称赞,引导学生辨析各种口算过程的繁简,并且鼓励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解答,可以根据不同的题目灵活的选择方法。
四、创新思维,开启“智慧之门”
创新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更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去点燃创新的火花,开发创新的潜能,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播撒创新的种子。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现成结论转化为学生探究的例子,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收到异曲同工之妙。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中,在学生用“标准方法”解答后,教师鼓励学生打破常规,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说出与众不同又切实可行的其他方法,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不给学生定框框,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用题目中原有的数列式,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跳跃性地写出主要步骤,大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课堂上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总之,《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正确评价中,得到肯定,使学生在各方面都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东文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