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之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0
/ 2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在生活中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来提出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字: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一、当前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普及和推广,学生家长与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已得到不断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也越来越受重视。但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仍发现了一些问题。

1. 起点不同,差异大

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这些地方受经济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对计算机认识程度的不同,例如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由于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周边的关系,在中学阶段就已经进行过相关内容的学习,有的甚至在小学就开始接触计算机。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来自偏远山区及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在大学之前就没有直接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知识知之甚少。这种差距的存在很不利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工作的开展。上课时,有计算机基础的同学觉得课程内容太简单早已知道;而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同学就会觉得很多问题跟不上,记不住。这两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有基础的同学可能在睡觉、说话甚至不去上课,无基础的同学由于听不明白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是不在状态,整个课堂气氛可想而知。

2. 实验课与理论课课时设置不合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如果实验课课时设置太少就无法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现有的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大多学校都是2:1,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目前多数教师采用的仍是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在前面操作演示,除了坐在前面位置的同学,坐在其他位置的同学基本上是看不透彻的,而且幻灯片的切换速度很快,大多数学生是跟不上的,如果课后实验内容与课堂所讲内容进度再不一致的话,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二、改革思路及方案

1.实行划分方式教学

考虑到学生生源地不同造成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明显差距,学校在开设这门课程前应先做一个划分的方案。首先必须清楚划分的目的:划分不是为了区分优等生和差生而是为了便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授。虽然开始时划分不同,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课程上最终达到拥有相同水平的要求,避免学生因为听着不新鲜或是听不懂这两种情况导致的课堂不和谐现象。划分的方法:高等院校可创设自己的计算机基础水平的测试题库,让学生于开课之前向院校提出申请,以测试自己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测试合格的学生,可依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修读方式:已把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会基本操作的学生,可免修计算机理论课与上机课;对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而不熟练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学生,可免修计算机理论课。对那些测试不合格的学生,则需详细地学习整门课程。

2.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涉及的内容广而泛,如果把这些内容按照章节顺序一股脑的教授给学生,恐怕学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可以采取分块教学的方法,讲解每块的知识时,要提出实际的目标任务,教师可以根据该块的内容,结合教学目的,设计任务, 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达到这一学习目标。

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展板。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如何分析任务, 如何找出与任务相关的知识点,最后带着学生的问题,对任务进行讲解和演示操作。实行"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学,学生学习动机明确,课堂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3. 调整理论、实践课时比例

以我校为例,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课时数为48学时,其中理论32 学时,实验16 学时。而该课程的许多理论知识都是学生可以自学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中学开设的相关课程中或通过其它渠道学生都有所了解,在理论课上,应该加大教学容量,讲解主要内容,细枝末节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缩短理论学时,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所学课程进行自主学习。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相关内容,这就要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保证一课后就有一练,学生要学会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那么练习时间就要有保证,增加实验课时是必要的,所以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应调整为1:1,即理论课课时数与实践课课时数均为24学时。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专题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在机房进行理论教学

上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老师都知道,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理论教学都是采用多媒体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速度快,很多时候学生跟不上课件的进度,跟不上的结果就是听不懂,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另一个缺点是屏幕的大小尺寸有限,坐在后排的学生很难看清课件,所以教学效果很差。在学校教学设备充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理论课应该搬到机房去上,现在机房的教师机都装有凌波等软件,教师可以通过该软件控制学生座位上的电脑,使教师的教学课件出现在学生的电脑上,教师的操作过程也可以出现在学生机上,即便学生坐的很远也可以清楚看见教师讲的内容,这就解决了离得远看不清的问题。

5. 寻找实践机会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介绍一些理论的知识,很多知识需要在实际中体会和提高。由于学校资源和课时有限,即便在实验课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很有限的,并且很多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因此,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闲暇时间多去电脑市场看看,多搜集一些电脑配置单,甚至可以做一些相关的兼职工作,能更快的熟悉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和如何组装计算机。对于软件的学习,则可以联系一些小公司或者学校里面的职能部门做一些相关方面的工作。这样不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

三、结论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当今高校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课程的内容随着计算机行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和更新,对于它的教学也不能一成不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革新,只有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这门课程跟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丹,朱国华,齐晖,潘惠勇,刘姝,朱佳慧。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州大学学报[G],2009(05)

[2]王锐,郭吉平,李华,曲若梅。刘越浅淡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J].教学改革。科技资讯,2011(24)

作者简介:付强(1984-),男(汉),河北省唐山市人,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艺术与设计系教师。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联系人:付强通信地址:广西省柳州市柳东新区柳东大道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艺术与设计系邮编: 54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