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根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08
/ 2

(1.防空兵学院政治部,河南,郑州,450052;2.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院政治教研室,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在道德行为上,动机和效果的善恶是相互贯通的。任何动机都包含对效果的预测和追求,而任何效果都是受动机的支配造成的。既没有不追求效果的动机,也没有不来自动机支配的效果,动机的善恶与后果的善恶是相一致的。

关键词:道德评价  动机  效果

道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或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评论和断定。

一、道德评价的标准

善和恶是道德评价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和否定的一般的概念,是道德评价中最基本的标准。道德评价是道德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杠杆。人们道德评价的能力,道德评价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标志着一定道德体系原则,规范被人们接受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科学地揭示了善恶的来源和评价善恶的标准问题。它认为善恶观念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由于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总是体现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所以作为道德概念的善恶是有阶级性的。任何善恶标准在根本上都必然地表现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标准。利益标准是一切道德评价的最终源泉。对善恶观念必须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凡是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行为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

二、道德评价应避免两种错误倾向

在对人的道德行为的评价中,到底是以动机为根据,还是以效果为根据,历来受到两种错误观点的影响:一是唯动机论。它认为评价道德行为的唯根据是行为的动机,至于效果那是无所谓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伦理学家康德就是唯动机论的代表。这种只谈动机,不管效果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命又不敢革命的软弱性。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康德只谈'善良意志',哪怕这个善良意志毫无效果他们也心安理得。"二是唯效果论。它认为评价人的道德行为,只能看效果,不能看动机。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者边沁和穆勒就是唯效果论的代表。他们认为,动机本身并无所谓善恶,效果才是判断道德与否的标准。唯效果论者看到效果在判断行为善恶中的作用,包含了合理因素,但他们否认动机的作用,因此在评价人的具体行为时,就会出现偏差。

三、道德评价中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揭示了唯动机论和唯教果论的片面性,强调必须以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

首先,动机和效果是相互区别的。从伦理学意义上讲,所谓动机,就是指行为主体在同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所谓效果,则是指行为主体的个别的或系列的行动,给社会、或他人所带来的实际后果。动机是行为产生的主观原因,任何一个道德行为都必然有其特殊的动机。而效果则是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是人们由动机出发所达到的一种对他人或社会有益或有害的事实。

其次,动机和效果又是统一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转化。任何动机都包含对某种效果的预测和追求,而任何效果都是受某种动机的支配所造成的。良好的动机,能够帮助人们从道德上认识到自己对社会、集体和他人所负的责任,从而作出有益的、高尚的道德行为。相反,不良的动机,能使人作出对社会、集体和他人有害的、卑劣的行为。动机的善恶与后果的善恶是相一致的。在道德评价中,分析和确定行为的动机是对行为作出公正、恰当评价的关键因素。

再次,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对立的统一,矛盾的统一。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由于客观规律的暴露需要有一个过程,由于人的主观认识能力的限制,而无法完全预料自己行为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在人的实际生活中,"好心办坏事",好的动机产生出坏的效果;或者"歪打正着",坏的动机引出好的效果的情况,都是有可能出现的。然而,动机和效果的这种矛盾和对立,是在统一基础上的矛盾和对立。如果看不到它们的统一性,夸大二者矛盾和对立的方面,将其绝对化,就不能在道德评价中坚持以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作依据。唯动机论和唯效果论的错误的根源正在这里。

那么,在人的道德评价中,怎样才能做到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呢?

一是要统一考察行为的动机和效果。考察和判断人的某一道德行为,必须既看动机,又看效果。一方面,要联系动机看效果,一切道德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达到好的效果,离开效果的动机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做事不能只凭动机,不问效果。另一方面,要透过效果看动机。一个人的行为带来了好效果,不能简单肯定,必须考虑这个行为表现出来的动机是好还是坏。只有出于真正好的动机,这个行为才是好的;如果动机不好,即使这个行为有好的结果,在道德上也是不能给予肯定的。同样,一个行为带来了坏结果,也不能简单地加以谴责;如果动机是好的,只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而没有收到好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在道德上就不是恶的,应和坏动机引出坏结果区别对待。总之,考察动机时,要注意分析动机内容的客观性,分析产生动机的环境和出发点;考察效果时,要注重效果的全面性。不能简单地凭一时一事来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是善还是恶,是荣还是辱,而要历史地、全面地进行评价。

二是要坚持在实践中考察和判断行为的动机和效果。实践的观点,是考察动机和效果统一性的根本观点。人的一切动机,不仅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而且是在实践中发展的,还要受到实践的检验。人的行为作为一个从动机到效果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真正好的动机,尽管也可能发生动机和效果不一致的情况,但可以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检查纠正自己的错误,最终使动机和效果一致起来。

总之,在人的道德评价中,我们要坚持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就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做到通过效果来看动机,联系动机来看效果。在考察动机时注意分析动机内容的客观性,在考察效果时注重效果的全面性,在考察动机和效果的联系时,注意它的过程性。这样,我们对人的行为的道德意义就能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

2、伍志燕  道德评价合理性研究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年10月

3、刘合行  道德评价标准论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

4、新闻道德评价(美)罗恩。史密斯著:李青藜译  新华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