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25
/ 2

新世纪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类的交往愈发重要和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本文就"语言的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这个问题作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一 引言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把英语学习仅看做是语言知识的教和学,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就会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叠出的现象,也就说明了语言教学和文化的脱节。因此,摒弃传统的只重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方法,加强对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采取交际领先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交际技能的明智之举。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依存。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受着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团体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制约和影响(胡文仲:1994)。透过一种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的人文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

二 文化差异存在的方面

(一)交际活动方面1. 感谢和答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一词,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别扭,或感觉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 "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份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 ".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什么或是喝点什么时(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中国人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 "," 别麻烦了 "等。而在英语国家,你若想要,就说声"Yes ,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 ,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含蓄和英语国家人的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2. 赞美和称呼中西方对称赞的反应各不相同 :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 ,以自我否定,自我贬损来表示谦虚;而英语国家的人则会愉快的接受。如:当别人赞美:"你的字写的好漂亮呀!"中国人的态度是用"不行,不行,马马虎虎。"这样的话来"自谦";同样情境,英语国家的人会微笑着说:"Thank you . "或"Thank you very much."在英语国家, 赞美也常用作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是只是称赞他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他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的发型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 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 教学时,应及时对学生讲清楚,以免在日常交谈中出现一些不妥的表达。

3. 打招呼中国人习惯性无论在哪见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是"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dinner?)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如果你对一位外国朋友说这句话,他们便会认为你建议或邀请他们吃饭;汉语中另一种见面打招呼问候语"你去哪?" 或是"你干什么去呀?这句话也不是真正意义上想了解对方去哪或干什么去,但对西方人来说却会误认为你在干涉他们的私事。西方国家的人第一次见面打招呼一般用"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 . ",熟人之间见面用" Hi ",朋友久别重逢,相互问候用"Haven't seen you for ages , How 's everything ?",同学之间相互问候用"How are you ? "(二)阅读理解和翻译方面

由于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有别,各国的社会历史不完全相同,各国人民创造的物质文明也有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语言特征和表情达意的手法的差别。造成了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注重整体效果,对形式上的完整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否严谨并不十分重视。与汉语相反,英语特别注重形式的完整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形式上的体现,它们都是交际上的障碍,有些障碍甚至不可逾越。

三。文化导入的途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差异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努力挖掘语言形式中的文化内涵,

(二)用"文化旁白"的方法,给学生加入异域文化的介绍。

异域文化知识的介绍让学生讨论文化差异从而达到跨文化意识的渗透。例如在教材中讲到Christmas Day时,就可有意识的向学生讲解英美国家的重要节日以及庆祝方式和习俗与中国的不同。

(三)创造西方文化氛围,鼓励学生进行直面交际。每当遇到英美国家重要节日时,老师有意识的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特殊的庆祝活动来增加文化信息,通过各种方式营造英美文化情景,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应让学生熟悉掌握语用原则,熟悉了解不同的社会文化规范,培养语用意识,将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结合起来。只有谙熟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的同与异,才能在深入其"境"中,得其境之"妙",捕捉到"弦外之音",译出语义内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