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要到位,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根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5
/ 2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为着教学的实效努力,探索师生共同发展之路。只有课堂有实效了,我们的一切努力才不付之东流。要提高语文课堂实效,就应落实学生学习的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活力,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学要到位,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根本。
一、强化“读”的过程,阅读到位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主要的学习内容,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依赖于阅读来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当然,“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的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充分体现朗读与默读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训练过程。要善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情感熏陶,加强美的熏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善于指导默读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有的老师上课喜欢搞“一言堂”、“满堂灌”,一味地分析讲解,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使得“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想书的时间太少,动笔的时间太少”,因此,学生读起书来生疏拗口,印象淡漠,讲起话来,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写起作文来思维迟钝,语言干瘪。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改变学生“读书少”这一现状,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变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我们不仅要把读书的优先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在“读”字上下工夫,多读多练,而且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授之以渔”。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的:“读,为的是吸收”。
例如,第十册《草原》在教学中就应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与初步的审美能力。贯穿全文的是作者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和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品读、诵读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
以读为本,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激发其学习内驱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强化“听”和“说”的过程,交流到位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的活动。“听”和“说”是主要的交流形式,是双方的互动过程,培养学生倾听和应对的能力也是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基本素养。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学生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80%以上是靠“听”和“说”取得的。也就是说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取得的,交流中将自己的想法、意见传达给别人,并让别人充分理解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就是在语文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的,以传递学习心得,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语文活动。就如第十册“走进本部”这一组教学中,学生通过《草原》一课的学习,了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通过《白杨》这一课的学习,了解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方法等,这些方法在本组的交流平台中得到了总结和提升。与此同时,还把以前学到的其他表达方法在这里进行归纳、小结,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实用的读写方法。
古今中外,无论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一例外都是靠开放和交流来实现的。现说语文交流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思想的交流,也可以是学习心得,还可以是思维方法和写作方法等的交流.同样交流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它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交流等.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交流,始终是一种双向交流,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是交流活动的主体。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认为,交流对语文本身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强化“想”的过程,思维到位
思维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智力的核心地位。发展智力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思维能力。思维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点燃求知欲望的引石,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也是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方面的关键。阅读过程,往往离不开思维过程,也不存在离开思维的认读和理解,所以思维训练对提高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教学的核心是发展思维。优化思维,确保学生的思维到位,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全体学生参与全过程。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常常是学而无疑,疑而不问,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而不会主动地去学去问,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素质能力,必须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学会提问。随着思维的发展,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具有个性。因此,我们教师要随之适当地增加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以提高深思的程度,否则,将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不利于智力的发展。如教学第十册《童年的发现》时,要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反复思考,提问,如:“做梦飞行真的是在长身体吗?”“老师为什么误解我?”“作者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等问想,让学生思考、解答,这样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有深刻些,考虑自然就会有深度。又如在讲读分析完课文后,我会留一些时间,问学生是否都懂了,还有什么问题,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整篇布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理解,进行再质疑、解疑,能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学得主动、理解深刻,提高阅读效果。学生潜在的智能和深入思维的能力是需要老师去挖掘、去培养的。我们必须突破“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还学生以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教师需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组织教学时要尽可能暴露自我思维过程。把一些语文思维活动“拉长”,通过“拉长”产生慢镜头。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思维重要性,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看得见、想得清。

四、强化“写”的过程,表达到位
写这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巩固和延伸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是大有益处的。通过写,学生会有很多的思考空间,会产生更有质疑性的问题,在教学《童年的发现》时,我就是通过写发现了学生们无言的“发言”,我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学生的许多想法,同时,“写”让我发现了不少文采较好的表述。而这样的表述是我和学生面对面的口头对话中从未出现过的。课堂上与教师面对面地对话,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再加上紧张,他们往往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地简短。有时即使某位学生想到了文采飞扬的表达,也不好意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这么文雅的话。现在“写”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在实践的基础上我觉得“写”也可以作为对话的一种方式,它不让不自觉的学生有可乘之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免去了学生在口头对话时的许多心理负担,让他们更安静、更专注、更自由地思维。更因为写出来了,所以他们争论时更胆大,争强斗胜的心理更强,气氛更热烈,并能带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一改以前课堂一热一冷的状况。通过写可以“倾听”到全班学生的“发言”,扩大了学生“发言”的面,真正做到了关注全体学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要到位,是对教和学辩证关系的生动概述,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力致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
[2]程占山,《小学语文有效教学需要四个优化》,《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1年第3期
[3]杨红梅,《创新教学模式 打造高效课堂》,《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年第1期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