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钱学》在当前文化中的重要影响力——我对西方学者雅斯贝尔斯先生“社会文明”内容的一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20
/ 4
点评《所谓“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无稽之谈》之(一)
其序:
似乎于三年前破解了《古钱学》,成为了一门学科文化的奠基人。本想再用几年时光,为我的祖国回复《所谓“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无稽之谈》,不料思路突然中断,无力继续向学,特此提前归还本人破解并执掌的一门学科文化资料于我国学术界,希望相关的诸家学者好好珍惜。
想当初看到这篇火药味十足的挑衅性文章,一怒向学先秦文字,不过如此而已。纵观天下,我中华文科学子读书不明,对于西方学者雅斯贝尔斯先生的“社会文明”定义及四个主要特征始终不清不楚,至今难以接受国际学术界的百年挑衅、着手《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方面的学术研究课题。特此,学生就为诸位解读一二,以供我中国社科院《夏商周断代工程》组(国家科技部“九五”计划重点项目之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二、三)》组(国家科技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计划重点项目之一)相关组成人员参阅。
近年来读书越来越觉得吃力:好些的文章是看不懂了,好多的疑惑盘踞在心头不去,不知道我们的学者究竟在干些什么?对于这么简单的学术问题不予回答。六年了,难道是说,“学术”真的有所保留?
百年前的“中西文化之争”依稀仿佛还在眼前飘荡;二十年前的再次揭幕[注1①②③],历史似乎重新演练。这样的学术论战[注1④⑤⑥⑦],难道是说命运注定、天意使然[注1⑧]?我不相信[注1⑨]。在浏览了诸位先生的文章后[注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重新审视近代的历史文化、风风雨雨,似乎略有所得。
半个世纪前,西方学者、德国的雅斯贝尔斯先生提出了“社会文明”理论以及“轴心时代”学说[注3①],美国的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理论,英国的赫胥黎提出了怀疑主义思想,中华学子囫囵吞枣[注3②],误读诗书[注3③④],致使我学界纷争不断[注3⑤],国学几近灭绝。而今某些学者高瞻远瞩,步步紧逼[注3⑥];不觉想起了国学经典[注3⑦],以供这类的国际学术界著名专家、学者奉读。
下面就让我们回顾、帮助这类国际学术界著名的专家学者,解决一下我们的百年疑惑、他们的所谓“重大学术研究课题”、即,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先生提出的“社会文明”及其四个主要特征的关系问题。
首先,通过作者文章的重点阅读[注4①]我们了解,我国历史学科、考古学科研究的方法及思维理念都是从西方引进的文化(引①),那么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这样的思维理念来解读这样的文化。
引①可能有人会问: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用外国人的标准来判定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来判定吗?完全可以,但是,“文明”和“文化”这些概念本来就是西方传来的,不仅如此,整个考古学,历史学的方法体系,都是从西方输入的观念,如果要用我们自己的标准,那么我们就不能再用西方的概念来宣扬什么“我们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而应该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有五千年神话传说的历史”。
我们发现作者文章在论述“文化、文明”的内容时,曾经两次提到“工商业”的概念(引②③),由此需要阐述一下什么是工商业,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相关资料:“工商业管理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一般指工商企业管理(英文名称直译为Industry&Business Administration,通常译为Business Administration)”。如何理解呢?工商业管理实质上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管理工作。工商业指的就是工业与商业,我们从英文“Industry&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汉语对译中发现了这样的内容“工业(产品)和商业(商品、经营)的管理”,实际上就是一篇“生意经”(Business Administration)。由此我们想到,这位雅斯贝尔斯先生的“社会文明”定义中必然会有一篇“生意经”方面的内容(市场经济)。
引②“文化(culture)”这个单词的词根“cult-”的原始意义是“耕作”,这很清楚地表明了“文化”这个概念的本义是属于与“农耕”相联系的原始部落时代的范畴的;而“文明(civilization)”这个单词的词根“civ-”的原始意义是“市民”,这也同样清晰的表明了“文明”这个概念的本义是属于与伴随着“市民”的出现而同时产生的“城市”及工商业相联系的青铜时代的范畴的。(城市city这个单词就是从词根“civ-”的变体“cit-”演绎而来的。)
引③而“文明(civilization)”的几个主要特征:文字,金属冶炼术,城市国家(城邦),宗教礼仪,等等(雅斯贝尔的定义),正是与工商业的出现密切相关的。要判定一个文明是否开始了,什么时候开始的,正是按照上述几个标准来核定的,而且是按照考古发现来核定的,而不是用什么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野史杂书,或者是像什么《史记》之类的晚于考古年代两千年之后的所谓“历史纪录”来判定的。这是一个考古学历史学常识。
引④简单说来:“文化(culture)”是一个属于石器时代范畴的概念,用于专指石器时代特别是新石器时代包括金石并用时代的原始部落人类遗迹,而“文明(civilization)”是属于青铜时代范畴的概念,专指人类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的国家阶段。

其次,作者文章中又先后两次提到了“青铜时代”的概念(引②④),《金属学》的内容。我们说金属的种类很多,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最多最广的就是“金银铜铁铅锡”,这样的金属在历史长河中发现的时间最早、使用的时间最长、应用的也最为广泛。纵观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史,这样的金属应用范围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生活日用品:衣带勾、铜镜、装饰用的配剑;锅碗(瓢)盆、切菜刀、勺子,铁炉子、炉壁子;匾额、瓶子、罐子;车马用具(脚蹬子、马嚼子)等。
2)生产工具类:斧子、锤子、钉子、铁链子、铁锯、刨子、锄头、铁犁、铁叉等。
3)商品流通类:铜秤(计量称量用具);流通货币(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一般等价物)。
4)兵器类用品:“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冷兵器以及帽子、盔甲(服装)、虎符、令牌等。
5)社会管理类:官、私印章。
6)礼器乐器类:佛像、钟、鼎、香炉、锣、鼓、琴瑟等。
7)医疗器械类:九针: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
根据作者文章介绍,“文明”不仅与“工商业的出现密切相关”(引②③),而且还与“青铜、青铜时代”紧密相连(引②④)。因此这样的文化研究,必然要求我们将要选择的目标对象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我们说世界上的万物都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就是说,我们上面分类表达的所有金属物品都可以成为商品。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商品又分为“普通商品、特殊商品”两种,其中的“特殊商品”指的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银和流通货币。
随后我们发现,作者文章在谈论“文明”的四个特征时提到了“金属冶炼术”(引③)。我们说,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参见《化学周期表》),又分“纯净物、混合物”两种情况;其中的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种。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黄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纯净物的状态出现,有大小上的区别。较大的单质金可以在生活中直接使用、较小的则需要汇合在一起经过加工后再使用。今天我们不仅知道、看到手工淘金工作的存在,同时也知道化学的提纯方法(工企、氰化物)。白银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与“铜铁铅锡”类同,就是我们常说的某某矿、某某矿藏。因为我们人类社会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需要,自然界中单质的“金银铜铁铅锡”数量根本满足不了要求(极少或者是不存在),所以这样的金属获得就需要金属矿藏的“人工冶炼、加工”,这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的内容。“冶炼”的过程需要用到“火”,“火”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方法手段。“冶炼”出来的金属“金银铜铁铅锡”需要经过人类的“加工”方才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打造、铸造);还可以几种的单质金属按照一定的成份比例进行“再冶炼、再加工”,就是“合金”的生产(青铜、白铜)。这样的“金属冶炼”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金属史》)。因此,对于像“金属起源的研究”等等一些学术研究课题,只要是我们找到了“古代的人类曾经使用过的、经过人类‘加工、冶炼’或者是‘再加工、再冶炼’”的单质或者是合金产品(打造、铸造的器物,《考古学》),就意味着找到了“西方学者雅斯贝尔斯先生”提出来的“社会文明”特征中的“金属冶炼术”概念。这是一件很简单、很明确的事,勿须多言。
我们又注意到作者文章“文明的四个主要特征”中“文字”的概念。大家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是汉字,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采用“六书”的造字方法[注4②]。在我国《文字史》、《书法史》上,汉字的使用、演变大体上分为:“结绳文字、苍颉蝌蚪文、史籀大篆、秦小篆秦隶书”以及“草书、行书、楷书”几种书体,实际上还有称作“龙书和钟鼎文”等等的文字[注4③]。今天我们广泛接触、使用的汉字是“楷书、行书”,其它的几种字体虽然也能见到,但是使用、流通的范围相对较少。今天的文字载体主要是“书籍、课本”与“报刊、杂志”(纸张),在古代社会还出现过“竹简、碑刻”;当然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中也有文字的出现。因此,按照“文字”的载体、应用范围,结合上述拙作讨论的内容(工商业、青铜时代、金属冶炼术),我们继续划分:生活日用品类(铜镜);兵器类(刀、枪、剑);礼仪乐器类(钟、鼎);社会管理类(官、私印章);商品流通类(货币)。我们观察,这几类、几种与“文字”相关的物品,在社会生活、生产中存在的时间最长并且使用文字的时间最久、最固定的就是社会管理类的“公、私印章”以及商业流通类的“货币”。“流通货币”同时兼有“产品(生产加工的痕迹);销售(商品、经营)、工商业管理、经营(市场经济);青铜、青铜时代;金属、金属冶炼术;加工、再加工(打造、铸造)、相关的工艺技术;文字、文字书体”等等几方面的特征内容,并且它的钱文字涵盖着“产地(《地理学》)、重量(《计量学》)、国号年号(《历史学》)以及流通货币的价值(《经济学》)”等古代的各种文化信息,因此,我们通过“流通货币的钱文”可以明确它的“时代性”[注4④]。

通过作者文章的进一步阅读我们发现,“文字、金属冶炼术”在“文明”主要特征中占据的特殊学术地位(引⑤),好像很重要。因此,我们在研究与“文明、社会文明”相关的学术研究课题时,对于“古代流通货币”进行重点研究的工作就显得十分地必要。例如:《“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及类似的如:《汉字的起源》、《文字书法的起源》、《金属的起源》、《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等等学术研究课题。
引⑤而找不到更关键的两个证据--文字的出现和金属冶炼术的出现,就更加不值一提了。
简单回顾一下,前面我们通过“工商业、青铜时代”两个概念的比较,找到了“文明、社会文明”四个主要特征中的两个:“金属冶炼术、文字”,此时,可能会有一些国际学术界著名的专家学者追问,“城市(国家)”的问题解决?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这位“非常可爱的文章作者”在其文章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这就是有关“市民、城市、国家”的姻缘(②③④)。一个是英文单词“文明(civilization)”词根拼写的内容[文明(civilization)--(civ)--市民(citizen)--城市(city)--国家],另一个就是“工商业、青铜时代”在“社会文明”中的关系影响(工商业--青铜时代--金属冶炼术--文字--文明)。
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西方学者、雅斯贝尔斯先生“社会文明”定义中的三个主要特征,可能还有几个国际学术界著名的专家学者有些“执迷不悟”,再次地追问“文明”的第四个主要特征、“宗教礼仪”的问题解决?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谦虚一点,我实在是不愿多谈,这是因为,今天满世界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事实、粗浅道理、即“华夏民族是一个礼仪大邦、有着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人文谦虚、彬彬有礼,重视祖宗文化(“炎黄”祭祖的文化活动)、重视家庭文化熏陶,对外讲究‘以柔治刚’”[注4⑤],而并非彼“番邦、蛮族”可以计较、窥视一二。
儒学文化培养的是“士”,是齐家治国的人才[注4⑥],与异族番邦治国的“商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全不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从西方国家字母文字的起源特征[注4⑦]及“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中涌现的各位著名商人学者的文化思想、著作内容当中看得出来;还可以从这样的理论、思想对近代史上世界各国的影响当中看得出来。华夏民族培养的国家人才、“士”,讲究的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心里时刻默颂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文化理念,进可治国平天下,退则修身养家,不与“凡夫俗子”、“阿谀奉承杂物”类同,讲究“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注4⑧]。居陋室,游离世外,只有当国家的文化出现了重大的学术问题,方可神龙一现,点明一二。一篇文章、虽然只是略略数语,但却足以搅动我中外学术界的震动。是否“臆语”?放眼天下,不仅一笑。
注1:
①夏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文明的起源》,1985年, 文物出版社。原日文版,《中国文明の起源》1984年,日本(东京)放送出版协会。
②张光直(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论“中国文明的起源”》1990年,陈星灿整理。
③李学勤《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国科技部“九五”计划重点工程之一),1996—2000年。
④王微、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工程)》,2001—2003年。
⑤王微、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中国科技部“十五”计划重点工程之一),2004—2005年。
⑥王微、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中国科技部“十一五”计划重点工程之一),2006—2008年。
⑦王微、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三)》,(中国科技部“十二五”计划重点工程之一),2011.5.6—2015年。
⑧美国斯坦福大学汉学家倪德卫(David Navision)《纽约时报》:“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2000--2003年。
⑨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莉《夏商周断代工程引起的网上讨论纪实》。
注2:
①严文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 》,《文物》1992年第1期。
②王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 三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③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④徐绥之《读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⑤李季《中国文明的起源》。
⑥黄兴涛(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
⑦范毓周,(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⑧何驽,《中国文明起源考古探索的新思考》,中国考古网。
⑨刘庆柱,《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几点意见》。
⑩王闯,《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研究之“我见”》, 中央民大学。
注3:
①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年)哲学家,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年。

②胡适(1891—1962年),北京大学,《自述古史观书》1921年。大概我的古史观是: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将来等到金石学,考古学发达上了科学轨道以后,然后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慢地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至于东周以下的史料,亦须严密评判,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古史辨》第1册。
③顾颉刚(1893—1980),北京大学,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1923年。“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学说、东周以上无史、大禹为虫”。
④顾颉刚(北京大学),《答刘胡两先生书》1923年。推翻非信史的四项标准:(一)打破民族出於一元的观念。(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三)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四)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⑤李学勤(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信古、疑古、释古、考古》。走出疑古时代和重写中国学术史。
⑥纳兰性德《所谓“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无稽之谈》,天涯网,2004年;铁血论坛,2005年。
⑦《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注4:
①参见注3⑥。拙作文章内容针对的就是这篇国际学者的文章内容,下面多处引注,故不再标注,而仅以“文章、作者文章”作为引述内容。
②参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
③参见(西晋)卫恒,《四体书势》等书法理论文献。
④参见《钱币学》类书籍资料。
⑤参见《老子》等道教类书籍。
⑥(西汉)戴德、戴圣《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⑦拱玉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成员),《楔形文字的起源》。
⑧(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作者单位:吉林烟草责任公司长春卷烟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