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中对于提问与追问的教学模式的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0
/ 1

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师应有的教学技能之一。一些优秀的教师的共同经验是善于发问,重在引导、贵在转化、妙在开窍。我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中对于提问与追问的教学模式做了下面的尝试:
一、在复习提问中我对于提问与追问的教学模式是这样尝试的:通过复习什么叫三角形?三角形哪些性质?三角形哪些类型?这三个学生熟知的、对于所有学生都能知道一些常识或有很多了解的图形入手,对三角形有更深入的认识。然后仿照三角形的定义,追问学生你能说出什么叫四边形吗?培养学生抽象图形的能力和语言的概括与表达能力。进而激励学生你能画出哪些不同类型的四边形?通过层层的设问,引导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图,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下列八个四边形,弥补学生没有想到的部分图形。


通过复习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既让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有个更系统的认识,又为下面让学生归纳和探索归纳四边形的概念奠定条件,帮助学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在新知识的讲解上,我设计了如下这些问题,对于提问与追问的教学模式是这样尝试的:
1.你能说出图7与其它图形的区别吗?从而介绍凹凸多边形的概念。
2.观察前4个图形,你能说出它们与其它图形的区别吗?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3.你能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边之间和角之间的关系吗?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发现规律,用刻度尺和量角器验证规律,组织语言简述规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等。
4.你能说明你得出的结论的合理性吗?让学生在论证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就这样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三、在新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我通过例题和习题对于提问与追问的教学模式是这样尝试的:
1.例题:小明用一根36m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m,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1)你能否根据题目条件直接表示出四边形各边的长度?
(2)若设AD为x,能否用x表示其它各边的长?
(3)能否根据所学知识求出x?
(4)现在你如何回答例题中的问题?
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看题画图能力、在图中表示出已知或已求线段的长或角的度数的能力以及如何确定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将问题转化成方程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补充例题:在□ABCD中,已知∠A=52°求其余三个角的度数。
本题有多种解题方法,在引导学生探寻不同解题方法之后,重在让学生理清解决本题的过程中都运用了哪些知识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
四、在知识的巩固与加深过程中,我对于提问与追问的教学模式是这样尝试的:
第一步:设计三组练习题:
第一组: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若AE平分∠DAB,AB=5cm,AD=9cm,则EC= .

2.如图,剪两张对边平行的纸条,随意交叉叠放在一起,转动其中一张,重合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四边形,线段AD和BC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第二组:
1.在□ABCD中,已知∠A=52°求其余三个角的度数。
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C= 280°.求其他两个内角的度数.
3.□ABCD中,∠A:∠B=13:5,则∠A和∠B的度数分别为( ) A.80°100 °B.130 ° 50 °
C.160 °20 °D.60 °120 °
第四组:
1.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24cm,相邻两边的比为1:2,则较短的边长为( )
A.3cm B.4cm C.5cm D.6cm

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3.王大爷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荒地,他想知道这块土地的面积,但由于AB临水不易直接测量,只测得BC=13m,CD=5m,AC=12m,聪明的你能帮助王大爷解决这个问题吗?


第二步:每组练习后追问学生每组练习中分别应用了哪些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习题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在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会归纳、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在小结中,我对于提问与追问的教学模式是这样尝试的:
1.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在新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还有哪些疑惑?
3.你提高了哪些技能?
以上是我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中借助多媒体呈现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时间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与老师共同探求证明思路,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现了“善于发问,重在引导、贵在转化、妙在开窍”的教学教学理念 。
(作者单位:双辽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