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幸福感与收入水平相关性分析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06
/ 2

一、引言
目前,国内对于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幸福感方面[1-2]。朱倩昕, 李倩借助适应性理论和期求水平理论分析了幸福与收入的关系[3];宁福海通过对青岛城市居民的研究认为,有职业者比无职业者幸福,中、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幸福[4];罗楚亮在住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讨论了城镇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对收入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5]。因此,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幸福感指数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理想的(或非常满意的)存在状态,反映的是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所达到的满足程度与水平,是包含一系列量化的统计指标在内的、居民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主观感应与表现。因此,文章在研究居民生活幸福感与收入水平关系时,先是通过构建居民生活幸福感指标体系,然后求出其表达方程,再以长沙市为例,研究探讨居民生活幸福感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过程
(一)指标构建
在借鉴李承宗、韩仁生对于幸福感与不幸福感的影响因素[6]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并选取相关的指标,构建居民生活幸福感指数Y相应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居民生活幸福感指数指标体系
(二)模型建立
(1)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计算居民生活幸福感指数的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


图1:居民生活幸福感指数递阶层次结构
(2)构造判断矩阵


其中元素Yij表示要素Yi对Yj的相对重要性
(3)判断尺度确定
1、3、5、7、9分别表示Yi和Yj同样重要、Yi比Yj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2、4、6、8介于上述两个相邻判断尺度中间值。
(4)矩阵一致性检验
因为判断矩阵是计算权重的根据,所以要求矩阵大体上具有一致性。一般情况下,要求一致性比例<0.1。本研究中通过计算,各个指标Z、Y1、Y2、Y3、Y4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分别为:0.0226;0.0171;0.0176; 0.0332;0.0158,符合。
(三)模型求解

利用和法公式 计算各个指标权重(表:2);并求出各自表达式。


表2:居民生活幸福感各个指标相应权重
各个方程表达式为:Y1=0.341x11+0.2138x12+0.4452x13;
Y2=0.4224x21+0.2318x22+0.3458x23;
Y3=0.2693x31+0.4018x32+0.3289x33;
Y4=0.7311x41+0.2689x42;
居民生活幸福感指数Z表达式为:Z=0.4150Y1+0.1687Y2+0.2782Y3+0.1381Y4
三、长沙市居民生活幸福感与收入水平分析
(一)长沙市居民生活幸福感
根据居民生活幸福感计算方程Z=0.4150Y1+0.1687Y2+0.2782Y3+0.1381Y4,
分别求得长沙市2006年---2010年幸福指数为(见表3):

表3:长沙市2006年---2010年幸福指数统计表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2010》)
(二)长沙市居民收入水平
以2006—2010年长沙市居民收入(职工平均工资)为例,研究收入与居民生活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1)作出长沙市居民生活幸福感指数与职工平均工资散点图。(图2)

图2:长沙市居民生活幸福感与职工平均工资散点图
从图2可以初步判断出,职工平均工资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关分析,已明确这种相关性的存在性以及其程度的大小。运用spss16.0软件求出相应的分析结果。(表4)


表4:幸福感与收入(职工平均工资)相关系数
由表4分别可知:相关性输出中,“相关性”给出的是Pearson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给出的是两个非参数相关系数。其中,收入(职工平均工资)相对于幸福感的Pearson指数、Kendall's指数、 Spearman's指数分别达到了0.945、0.800和0.900,并且3个相关系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非常显著,从而可据由此推断出幸福感与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随着职工收入的增加,居民生活幸福感是越来越高的。可见,居民更看重收入在幸福感中所占的位置。
四、结论
研究说明,居民生活幸福感与收入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收入(职工平均工资)的增加,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呈现出相对上升的趋势,经济、环境、教育与健康对于居民总体幸福感有着显著影响,而经济影响则更加强烈。由居民生活幸福感指数计算方程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上每增加一个单位,居民生活幸福感会相应增加0.415个单位。
通过对长沙市的研究亦说明了这一点:长沙市居民生活幸福感与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生活幸福感也随之提升。这也充分说明居民还是更多的在意经济水平的提升对于幸福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洁.浅议国民幸福指数与GDP[M].经济师.2009,(02):64.


[2]王纪信.论GDP与幸福指数[J].技术与市场.2010,(08):134-135.
[3]朱倩昕,李倩.收入的增加与幸福感的关系探讨[M].时代经贸.2007,(54):154-155.
[4]宁福海.职业和收入状祝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2,(04):35-37.
[5]罗楚亮.教育、收入与主观幸福感[J].理工高教研究.2006,(01):1-5.
[6]李承宗,韩仁生.幸福感与不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探究[J].心理研究.2011,4(02):52-56.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