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响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因素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23
/ 2

摘 要: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一般是利用课外活动进行的训练活动,作为学校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学校体育的普及与提高的重要措施,对完成学校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影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分析了使学校课余体育训练陷入困境的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课余 体育训练 因素

1研究目的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课余体育训练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它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研究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体制意义重大。

然而,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处于被动发展的状态,无论是体育试点校,还是普通中小学,运动员成绩不佳,向上输送的运动员量小且质差,学校的运动水平优势不明显,这些现象使学校课余体育训练陷入困境。当前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着力解决困境的问题,这也是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效益的必然途径。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需要,通过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络检索,查阅了有关课余体育训练的学术论文及硕士学位论文;查阅了其他相关论述及著作,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书籍及其它学刊和报刊杂志。

2.2访谈法

通过访谈的方式,针对研究的需要,与多位学校的主管领导、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交流访谈,获得了关于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准确真实的资料。

2.3逻辑分析法

对获得的相关材料,运用逻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认真的比较、归纳、分析与综合,以阐明和总结本课题的研究观点。

3结果与分析

3.1学校因素

3.1.1学校的办学思想

学校的办学思想是直接关系到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学校顺利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必要因素。尽管国家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大政方针,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导下,有些学校对体育工作仍抱可有可无的态度,学校体育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将影响到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3.1.2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 

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决定因素。但是,由于受学校体育条件差、社会对体育教师存在偏见、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肯定、体育教师的付出得不到回报等因素的影响,削弱了指导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这对课余体育训练造成的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3.1.3体育教师专业的水平 

课余体育训练不同于体育教学,它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和原则,依照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才能收到实效。否则,不但影响运动成绩,而且影响未来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前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全部由本校体育教师担任,由于体育教师缺乏运动训练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造成训练的方法、计划、训练密度负荷的安排不够合理,导致课余体育训练效果不佳。

3.1.4班主任对课余体育训练的态度 

班主任的态度对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班主任对体育训练持有积极支撑的态度,将会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学习或训练中去。目前有些班主任对学校体育抱消极态度甚至排斥学校体育,无形中将这种思想传播给了学生,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阻碍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

3.1.5学校体育资源 

学校体育资源是保证课余体育训练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科学的训练方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物质基础之上。目前,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绝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条件较差,使训练计划落实不到位,影响体育教师和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以及效果,同时运动项目的开展也受到局限。

3.2家庭因素

3.2.1家长对课余体育训练的态度 

家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形成起着导向的作用。如果家长对课余体育训练存有偏见,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二者之间关系一旦处理不当,家长将阻止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

3.2.2学生个人的对课余体育训练的认识

中小学生对体育训练的认识,是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学生参加学校运动队只是出于好奇、好玩,对体育训练的没有正确的认识,随着训练时间的推移,训练难度的加大,训练初期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到最后很多人放弃训练。

3.2.3学生的文化学习成绩的情况

学生文化学习成绩是影响其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受运动训练的特点限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影响。再加上课余时间的运动训练任务,自然会出现文化学习下降的现象,引起校方、家长对课余体育训练产生偏见,这将影响课余体育训练的顺利开展。

3.3社会因素

3.3.1我国现行高考制度 

我国自1998年实行新的高考制度以来,为学生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升学前景,满足了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学生的需要。在这令人欣喜的教育形势下,使部分具有运动天赋和可塑性的学生放弃运动训练,选择专攻文化学习,这对课余体育训练队伍的壮大是有冲击的。

3.3.2传统的思想观念 

重智轻体的观念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有很多人认为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在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忽略了体育的社会价值,导致重智轻体思想的产生,从而阻碍了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

3.3.3我国的教育体制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虽然已收到非常明显的教育效果,但这并没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相当多的学校还依然追求升学率、品牌高校录取率,把参与体育训练可有可无的。

4结论与建议

4.1准确的目标是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关键

是要成绩还是以培养人为主,这是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目标确定,课余训练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4.2协调好学生文化学习与课余训练的矛盾

中小学生运动员在学校里肩负着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训练的双重任务,同时面临着学好文化课上大学和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取得优异体育成绩的艰难选择。“学与训”一直是矛盾,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促进课余训练的发展,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给予更多的关怀。

4.3提高科学训练及教练员水平

课余体育训练同高水平竞技训练一样,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手段方法的科学性成分,是决定能否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初级运动员的首要前提。目前的体育教师,在科学训练的知识、能力方面还很欠缺,不能达到科学训练的水平,体育教师用常规的体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实践经验指导学生课余训练,无法取得相应的训练效果。

4.4学校保障对体育的投入

运动员的发现、培养、成功需要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保障,而目前中小学校对课余体育训练的投入与需要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体育教师承担课余体育训练的相应补助不足以维护教师的利益,不足以成为其保持旺盛工作热情的动力。

4.5正确认识课余体育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学校要结合社会的需求,让优秀的体育生在学校里面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要能够意识到因材施教,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都是不一样地,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体育方面有特长,就应该让孩子在这一方面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薇论.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冲突与尴尬[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李洋洋,王晓春.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职业角色认同情况的调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

[3]侯介华.山西省农村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

[4]陆永庆.浙江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与改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