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区设施农业发展的举措及存在问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4
/ 1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原州区把发展设施农业当作"一把手"工程。截止2011年10月底,原州区建成500亩以上园区14个,设施农业累计建设面积达到82456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20136亩,大中拱棚面积62320亩,成为宁南山区设施农业面积最大、技术最优、效益最好的县(区)。

一、主要举措

(一)积极引导,加大宣传。针对设施农业建设初期,农民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区委、政府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村级组织、经济能人、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采取党员干部示范带动、典型宣传鼓动、解决问题促动、降低入园准入条件拉动、引进外地种植大户撬动、加大建设力度推动的"六动"措施,多方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彻底解决了"干部职工弯腰干、农民群众站着看"的现象,使广大农民群众已真正成为设施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和推动者。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设施园区建设上,原州区按照"依据水源定布局,依据水量定规模"的原则,在水源有保障、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进行建设;同时,调整工作思路,尊重群众意愿,大中拱棚推广到房前屋后自主搭建,形成大连小不连的格局。经过几年的发展,原州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北部川塬区及高速公路两侧发展日光温室和大中拱棚,主攻设施蔬菜、设施园艺生产;南部阴湿区主要发展大中拱棚,以种植冷凉型叶菜和马铃薯为主;东部山区大力推广以"秋覆膜"为主的覆膜种植生产布局。采取"一园一品、一村一品"种植模式,创出了马园黄瓜,金堡、杨郎西甜瓜,新三营、利民辣椒,闫堡设施水果,孙家河番茄,姚磨、徐河西芹等品牌,进一步突出了区域特色。

(三)科技支撑,提质增效。

重点在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推广上下功夫。一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办法,聘请区内外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生产指导,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赴区内外学习设施农业管理技术。同时,采用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办法,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尤其在生态移民园区,技术人员制作"便民卡"发放到种植户手中,做到随叫随到。二是围绕基础建设,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力度,目前原州区设施农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率达90%以上。同时将日光温室钢架间距由3米缩短为1米,后屋面材料由聚乙烯膜改为聚乙烯丙(涤)纶高分子防水材料,进一步延长了棚体使用年限,增加了抗灾能力;在大中拱棚搭建中,探索引用"化工复合材质"搭建大中拱棚,有效增加了利用面积,便于机械耕作,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增强了防风抗寒能力。三是整合项目资金,在日光温室园区内,逐步普及卷帘机、微耕机等现代设施装备,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等十项新技术;在拱棚示范园区,采用工厂化育苗、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六项新技术。

(四)创新模式,拓展服务。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我区设施农业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一是根据"民办、民管、民享"的原则,成立了原州区蔬菜产业化协会,采取了"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由协会提供技术服务,签订供销合同,统一质量标准和销售价格,有力地提升了蔬菜生产、销售组织化程度,切实降低了生产和投入成本。二是招商引进了山东省乐义国际蔬菜有限公司和宁夏宝源苗圃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由企业、能人引领农户共同生产、共同经营、共同增收,使原州区设施温棚种植技术和品种效益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三是选聘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的科技人员,深入设施农业园区承包设施大棚或承包技术指导,建立"技术人员+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典型带动和开展技术指导,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向农户传授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带到农民共同发展,增收致富。

(五)树立品牌,完善市场。为了充分利用六盘山得天独厚的资源,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信息"五统一"的要求,整合现有品牌,集中力量打造"六盘山"系列农产品品牌。并积极争取优质农产品的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目前,我区已争取优质农产品认证60多个,其中蔬菜类农产品认证34个;蔬菜西瓜、马铃薯等已通过了产地认定。同时,坚持将开拓市场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在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的基础上,及时做好市场预测和信息发布工作,建立健全营销网络,积极开拓区内外市场,促进生产与销售环节的有机衔接,提高设施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以销售增效益、以效益促生产的良性循环。

二、存在问题

就我区设施农业建设而言,我们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年建设的部分大中拱棚有所损毁。在"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建设5年规划"期间,我区设施农业建设虽然超额完成了自治区下达任务,但2007-2008年搭建的大中拱棚由于质量、材料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大部分已损毁,面积为2.6万亩。二是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建设1亩日光温室平均投资1.4万元,大中拱棚投资0.8万元,虽然政府给予了一定补贴,但资金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制约了设施农业向较高层次发展。三是水资源缺乏。随着设施农业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用水量急增,虽然我区按照"依据水源定布局,依据水量定规模"思路进行发展,但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的影响,设施农业用水出现不足现象,严重影响设施农业的效益提升。四是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不高。由于资金短缺、农民科技水平不高等原因,目前集约化育苗、滴灌肥水一体化等新技术和电动卷帘机、暖风炉、自动通风装置等新设备推广应用率低,制约了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