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结构理论(RST)评析(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0
/ 2
 摘要:修辞结构理论(RST)对文本关系及其结构分析以及连贯的解释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可以增进我们对文本机制的深入理解。其关系定义和理论框架还可广泛用于话语分析各个领域,促进文本生成、阅读、理解、记忆和二外习得等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修辞关系;关系层级结构;连贯;文本机制;话语分析
  
  一、RST理论要点
  
  RST理论要点可以简述如下:
  (一)文本关系结构具有层次性
  RST理论认为,文本是凭借各部分间的关系而组结起来的一个层次性结构体,该结构保证了文本的连贯。文本每一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而言,都承担着一个特定任务,完成一项特定功能。RST关系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连贯关系(coherencerelations)、话语关系(discourserelations)、联结关系(conjunctiverelations)等,也有人把它称为修辞关系(rhetoricalrelations)。用语虽异,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用于描述使文本连贯一体的关系。
  根据话语效果的位置,RST关系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并列型的“多级核心(mulitinuclear)关系”和主从型的“核心(nuclear)/辅助(satellite)关系”。多级核心关系共有五个,它们是对比、结合、列举、多级核心重述和序列。主从型关系进一步分为“表述(presentational)”和“主题(subject-matter)”关系。这里,表述关系指称这样的关系,它们要达到的效果是加强读者的某种倾向,比如,行动的愿望,或对核心单位表述内容的赞同、信仰或接受程度。表述关系有对照、背景、让步、使能、证据、证实、动机、准备、重述和总结十类。主题关系意在让读者识别谈论话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包括:环境、条件、详述、评价、解释、方式、非意愿性原因、非意愿性结果、另外、目的、解答、无条件、除非、意愿性原因和意愿性结果十五个。
  上述每一类RST关系又依据功能和语义标准从四个方面得到定义:核心单位(N)限制、辅助单位(S)限制、核心辅助单位联结(N+S)限制以及作者意图。以“总结关系(Summary)”为例,它分别包括四点:S无限制;N要受到限制(即,N的单位必须大于一);S复现N的内容,但更简短;读者(R)识别出S是对N的简要重述。分析者在定义一特定关系的时候要根据语境和作者意图,对其作可信性判断。如此,定义中的每一要素都包含于一个暗示结构,或者说,它应该被置于这样一个限制中理解:“在作者看来,该关系要受到如下限制,它们包括……四个方面。分析者觉得这些限制是可信的。”
  所有的RST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层级性(hierarchical)结构。一,两个最小分析单位之间存在某种功能语义关系,该关系再和其他单位联结构成高一级关系,如此类推,最后,最高级单位将整个文本联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二,在不同类型/文体文本中,关系层次的多少是不固定的,主要由文本单位间语义关系的复杂程度决定。一般而言,语义关系越复杂的文本,RST关系层次越多;三,层次具有同质性(homogeneity),每一个层次都可依照功能的考虑加以描写。
  (二)话语具有核心性特征
  根据RST理论,各语言都有一套既普遍又具自身特点的功能/语义关系,其中,某些关系使用频率较高,其他关系则较少或根本不出现。并且,绝大部分关系内部是不对称的。文本内的情况也是如此。RST把文本内相对而言能完成某种功能的从短语到段落群各级别的语言片段分为核心与辅助两大类。核心单位是最重要的部分,对作者目的而言,这一部分不可或缺。辅助单位则从属于核心部分。这一“核心性原则”同划分较低级层次的主从关系(如,复合句内主句和从句关系)标准是一致的。可以说,处于小句层面的从属关系结构就是RST修辞关系语法化的结果。就彼此间互相独立、于作者目的同等重要的平行单元来说,RST使用“多级核心单位关系”这一概念将其归结为“并列型关系”。
  (三)文本分析可采用树状结构图表明RST关系
  分析时,RST图式必须满足四个要求:一是闭合性(completedness),即运用的总图式要能涵盖整个文本;二是联结性(connectedness)。除了文本整体单元以外,每一个RST结构元要么自身为最小单元,要么构成另一个结构的组元;三是独特性(uniqueness)。每个RST结构式应包含一个独特的文本单位系列;四是邻接性(adjacency),即,每个RST结构式笼括的单元构成一个前后接续的文本元。
  
  二、RST还存在的问题
  
  (一)连贯的问题
  RST借助“核心性”概念确定文本层级结构。层级性结构一旦确立,文本各单元功能可以明确,文本便具有了连贯性。RST认为,连贯由两个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机制决定:形成话语链的话语实体(创生所谓实体性连贯),以及文本各部分间或显或隐的关系。RST强调连贯性由文本单元间关系所体现,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单元间被发现的“意图”。每个RST关系定义本身就包含了“作者意图”一项。必须明确,“意图”与RST关系可能互为补充,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RST关系联结两个单元在读者身上产生一个效果,这个效果可被视为一种意图。但意图还可以有其他实现方式,比如孤立的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意图适用于单一命题,属于“一元性功能”范畴。关系则不然,起码要有两个命题才能构成一个关系。连贯可以实现意图,但两者不能等同,仅凭意图(或者RST关系)还不足以说明话语连贯。


  有人认为,RST关系仅仅只是连贯这个总体范畴的一个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把RST关系结构论、衔接概念、话语结构论,以及近几年一些研究者就所指和结构之间的关系等观点综合起来,才能全面理解文本的连贯机制。
  (二)RST修辞关系分析的问题
  RST分析之前,文本首先被简单地分割成单位,以避免分析依赖单位划分,单位划分又反过来依赖分析这样的循环。通常的做法是,把每个独立小句和依附于它的所有下级结构作为一个单位。但是,这样的划分可能会遇到很麻烦的问题,比如,有时候细节会被忽略。而且,人们还发现文本所依赖的语言和该语言小句的构建方式会影响单位的划分。这样,文本如果是由多种语言写成,或者是以不同于英语这样以小句为核心(clause-centered)的其他语言写成,小句单位就很难确定。另外,对口语文本做RST分析时,单位的划分也很棘手,因为口语一般以声调确定单位,并非一定依赖独立小句。实际上,RST单位划分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类型的文本单位划分方法也有差异。单位切分的问题自然影响RST分析的客观性和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