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3
/ 2

摘要:本文试图用图式理论来解释阅读过程,并分析学生不能阅读材料的原因,探讨图式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及提出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设想,即教师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已有的图式知识创建新的图式知识,使图式知识相互作用,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阅读理解;图式;图式理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

一、 图式理论概述

现代图式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图式是指高级的、复杂的、日积月累的结构,是“世间典型情景在大脑中的反映”(Cook,1989)。Thomas Devine(1987)将图式定义为: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的理论,一切知识都是以知识为单位(Schemata)的形式构筑而成的,这种知识的单元即图式。Widdowson(1977)认为,图式是认知的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Rumelhart(1977)把图式解释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一组“相互的知识结构”或“构成了认识能力的建筑砌块。”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它既包括语言、文化、民俗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也包括已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

图式有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如果学生在阅读中能利用图式理论指导阅读,将会对把握文章内涵、内容和整体脉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可以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二、图式理论在阅读中的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产生了阅读。例如:我们提到“上山下乡”,三十五岁以上的人都明白,而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不明白。因为前者有这方面的图式,后者则无。再如一篇描写人们搓麻将的文章,没有搓麻将的外国人读起来就会如坠五里云雾,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可见,读者理解一篇语言材料的过程就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当读者把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时,就能获得作者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互相交流的目的。否则,阅读理解就会失败。

  笔者认为在英语阅读课文教学中,通过使课文结构化,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层次结合到人们头脑中贮存信息的一个具有等级层次的网络中,即我们所说的图式,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从此可以看出,把图式的概念引入英语课文阅读教学中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三、学生不能理解阅读材料的原因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字面上完全读懂了一篇文章,但却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什么导致学生理解失败呢?鲁梅哈特曾经指出,一个读者不能正确理解一篇文章的原因有三种情况:(1)读者不具备与文章相关内容的图式;(2)读者虽然具备了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但作者提供的线索不足以激活读者的图式;(3)读者自以为读懂了文章,但却误解了作者的意思(D.E.Rumelhart, 1980)。鲁梅哈特的这一归纳是对母语阅读而言,对英语作为外语阅读者来说,读不懂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作者虽然提供了足够的理解线索,读者也具备相关的图式,但读者没有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作者所提供的线索没有起作用,不能使读者的有关图式活动起来。

任何一篇英语阅读材料都是由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构成的。读者通过语言图式(即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获得内容图式(即语言的意义和文化背景知识),阅读后留下心理痕迹的往往是内容图式而不是语言图式。阅读理解取决于读者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两者在阅读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教师们通常能够认识到语言图式的重要性,强调词、句和语法的学习和记忆,但忽略内容图式的重要性,不重视语言的意义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严重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英语阅读的失败常常是因为缺乏内容图式所造成的。

四、图式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图式理论表明:读者对读物的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具有的知识越多,其理解程度就越深。那么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怎样知道学生进行的是有效的阅读呢?笔者认为,教师可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有关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帮助他们把已有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字信息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图式的能力。

1.加大背景知识的输入,从而为图式的产生奠定基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文化习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语言意思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在阅读英语文章时,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给学生带来许多理解上的困难。很多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有时甚至歪曲原意,自然也就不能对阅读理解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推论、判断和预测。因此,笔者讲授涉及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文章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其文化背景知识,并指出其文化意义。

   如,Christmas 一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知道“圣诞节”是西方每年12月25日庆祝的一个宗教节日,为了扩大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本人给他们作了更进一步的文化背景介绍。西方人信仰上帝,以上帝的儿子Jesus Christ的诞生作为新纪元的开始,所以就有“公元前”(Before Christ)和“公元”之说。Jesus Christ为了拯救人类被以色列人钉在十字架上为人类受难。大多数西方人是基督徒,他们信奉Jesus Christ,视他为救世主。每逢星期日要去做礼拜,读《圣经》,听牧师讲道,向上帝忏悔、祈祷。每到12月24日晚,他们要守平安夜,举行各种庆典活动以纪念Jesus Christ。这个节日之隆重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并在介绍“圣诞节”的同时,还给学生讲授Christmas Eve、Christmas tree、Christmas card、Santa Claus及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等相关词语,同时播放Silent Night(平安夜)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圣诞节的气氛。另外还给他们介绍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其他节日,如Easter(复活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等。这样使学生既学习了语言,又了解了文化。

2.设法激活学生的有关图式,培养学生的预测联想能力

对文章进行预测和证实是图式知识应用于阅读的核心。因此提高读者的预测技巧、增强预测意识是十分必要的。预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阅读技巧,学生的预测不管对与错,都会使他们的想法更接近于即将阅读的文章主题。开始阅读后他们的预测就会得到确认或排除。有预测的阅读应优于无预测的阅读。譬如,SEFC 2B Unit 15 Lesson 58 Noises in the night, 笔者在教学时提出以下4个问题:

(1) What is a detective usually famous for?

(2) What ideas have you got from the title "Noises in the night"?

(3) What will the detective do to help his customer?

(4) How will the story end?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作出种种预测,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种open-ended questions不仅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还包含了信息差(information gap),起到了真实交际的作用。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预测文章的内容,给出与文章主题有关的关键词,然后发动学生围绕关键词进行讨论,并因势利导,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将其思路引导到文章的脉络上,例如:SEFC IA Unit 4 Newspaper,笔者先把newspaper写在黑板上,然后动员学生说出与newspaper 相关的词,学生争相提出了以下词语:journalist, editor, interview, photographer, develop, type, computer, headline, print, deliver等,然后再让他们验证这些词语是否在文章中出现,当他们发现自己的预测得到证实,必定欢心鼓舞。由此可见,图式一经激活,一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触类旁通。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阅读时的被动局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满意的阅读效果。

3.理清课文脉络,进行整体教学

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背景材料后,再读课文和听录音。这时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可以是细节方面的,也可以是总结性的;可以由学生个人思考,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在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大意及主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切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材料不可避免地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异域文化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阅读心理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 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齐鲁霞、王初明. 背景知识与语言难度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2).

[3] 张金生. 图式阅读理论的一次运用[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3).

[4] 章兼中. 外语教学心理学[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