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3
/ 2

通过这种咨询性提问,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然而,许多专家学者的调查显示,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咨询性问题,约60%的提问是让学生回答有关的事实,20%是启发学生思考,另外的20%是关于组织教学。很明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大咨询性问题的比例。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咨询性提问在课堂中的比例呢?首先,它要求教师加强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等理论的学习,并且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其次,教师要多掌握一些提问技巧。韦伦[](W.W.Wilen)对大量研究发问技巧的论述进行综合,作出了如下归纳:

1. 设计标志课堂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把它们写进教案中,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尤其是高水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问一些随机性的问题。

2. 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的发问,提专一的问题;避免无休止地提问,那会使学生受挫折或迷惑。表述清楚的提问会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3. 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可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忧虑。在程度不同的班级里,要用自然、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知识水平。

4. 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问。避免进行无明确中心和目的的随意发问。考查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预先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和功课任务,然后按照预先计划的次序发问,这将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

5. 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运用较简单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较高思维水平的基础。这种较高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较高思维水平的机会。

6. 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鼓励学生澄清最初的回答,支持某一种观点或看法,提高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及在更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的可能性。例如,“你能否重述一遍你的观点?”“你能进一步对你的回答作出解释吗?”“你如何来捍卫你的立场?”以此来鼓励学生澄清、扩展或支持最初的回答。

7. 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8. 提能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问题。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学生都有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机会。所设问题应有层次之分,难、中、易问题比例适当搭配,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均等。

9. 鼓励学生发问。这可引起学生积极的参与。较高认知水平的发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这对探究学习是不可或缺的。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并将激起的探索兴趣深入下去。赞许和鼓励学生,接纳和采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感情做出应有的反应,以及提高学生对所有学习活动的参与频度等等,都可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

此外,根据乔庄(Chaudron)对教师讲课和提问技巧的研究可以知道,说话的语速应适当放慢,发音要清晰,发音的方式要略有夸张,如需要,可重复所提的问题。

当然,我们必须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提问技巧,并且注意及时调整和总结。

三、教师提问的难度

所谓提问的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问的难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没有内在联系,这个问题就太难了,学生无法回答,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完全相同,这个问题就太容易了,学生凭借记忆就能回答,这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联系,但又有些不同,那么这个问题难易适中,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回答,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非常有效。因此,考虑提问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相衔接,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能得到发展。如所提问内容空泛,难度太大,就会出现“冷场”局面:如提问过于简单,多数为 yes/no questions 或 single-word questions,或学生只要读课文中现成的句子就能回答的问题,则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我国学者胡春洞认为,在提问的难易比例方面,根据学生目前的智力和英语能力,最好是1∶3,即一难三易。他举例说,在课文教学中,yes/ no questions 或 true/ false statements 应是 wh-questions 的三倍。

教育测量中的“难度”概念为我们提供了数量依据。难度PH=1-WTBXSX(PWSX),这里的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应答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0至1之间。若难度为0,全体学生都能回答,难度太低;难度接近1,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难度太大。教育专家们提倡问题的难度一般在0.3至0.8之间,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回答。

四、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

国外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教师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具体表现为:

1. 学生回答句子的平均长度增加;

2. 恰如其分的主动应答增多;

3. 不能作答的题数减少;

4. 思辨性的回答增加;

5. 学生彼此间的交流加强;

6. 推理性的回答增多;

7. 学生提问增加;

8. 学生通常能在课堂上作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回答。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和学生应答构成了师生间语言交流、学生语言实践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研究教师课堂提问策略对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仅仅从教师提问的目的、类别、难度、提问后的等待时间等方面对提问策略作了一些讨论和介绍。事实上,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远不止本文所提到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内容还很多。

主要参考书目: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考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许高厚、施铮:《课堂教学技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D. Nunan. (1991). Focus on the Teacher: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Wu Zongjie Reading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Zhejiang 3 Teachers University. 488—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