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融结合模式的比较分析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21
/ 2
技术
创新
能力 创新投资运作 好 一般
创新投资 规模大作用明显 规模小作用不一定
创新投资主体的
控制主体 企业为主政府引导
银行服务 银行+政府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⑴在资本形成能力上,从长期看市场主导型要强于银行主导型;⑵在结构调整能力上,市场主导型兼具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的优势,要强于侧重于增量调整的银行主导型;⑶在技术创新能力上,由于银行主导型下的创新投资风险隐患大,收益未必高,使得市场主导型的创新投资体制在环境和运作上要优于银行主导型。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市场主导型要略强于银行主导型。
(二)国际竞争能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目前和未来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在社会中起着更为根本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由于国家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不能将产融结合模式的国际竞争力简单的进行横向比较。但是,如果通过对一国金融部门或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率与其整体经济实力的比较,便可以大致反映出这一模式的潜在竞争能力。
表4、表5显示美国无论金融体系的综合国际竞争力还是经济的整体国际竞争力都排名第一,二者是对称的。从金融体系的子项目排名看,美国的股票市场最具活力,银行业效率则偏低;日德金融体系综合竞争能力高于其整体经济实力。日本的银行业效率世界第一,德国第三,相比之下,二者的股票市场虽然也排名较前,但低于其金融体系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并且日本和德国的资本效率明显落后于其金融体系的综合排名。比较突出的是,1999年日本的金融体系竞争力排名由1994年的第2位下降到25位。因此,从长远来看,市场主导型的国际竞争力要强于银行主导型的产融结合模式。

表41997年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排名
国家 资本
成本 资本
效率 股票市场
活力 银行业
效率 金融体系
综合 整体国际
竞争力
美国 5 5 1 6 1 1
日本 3 29 7 1 5 9
德国 2 18 14 3 9 14
韩国 30 44 33 41 43 30
中国 31 43 36 26 40 27
资料来源: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199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表5美国和日本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排名表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美国 1 1 1 1 1 1
日本 2 2 2 5 23 25
资料来源:赵颜云,“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应用研究”,《金融研究》,2000年第8期
(三)风险防范能力
所谓风险防范能力,是指一国经济系统面临外部不确定性而具有的自我调整、化解、规避、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同的产融结合方式在风险和风险防范能力方面也有一些区别。我们主要从债务依存度和融资方式的选择两方面来分析两种产融结合模式的风险防范能力。具体如表6所示:
表6产融结合模式风险防范能力特征
市场主导型 银行主导型
债务依存度 较低 内债依存度高
融资方式 债权——股权混合融资为主
扩大了企业的风险,能够有效防范国家的金融风险 关系型融资为主
能有效防范企业风险,但是扩大了潜在的金融危机,增大了国家的金融风险
从表6可以看出,在国家经济防范方面,市场主导型通过保持距离关系型融资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企业或产业来讲,则是银行主导型通过关系型融资占有优势。在债务依存度上,市场主导型国家比银行主导型国家显得更为轻松。因此,从一国的风险防范能力上看,市场主导型要强于银行主导型;但就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对其风险防范能力,则是银行主导型要强于市场主导型。

五、现代产融结合主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产融结合两种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1、产融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一国经济绩效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产融结合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影响到一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经济目前正在走向市场经济,借鉴西方发展国家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的产融结合模式,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我国的经济存量结构、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产融结合模式是一个因地制宜的问题。世界各国因经济、社会以及历史传统的不同,其结合的方式各有特色,即使在同一国家中,因发展的阶段不同,产融结合的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产融结合的问题上,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一切合理的选择都应该因地制宜地考虑一国的实际情况,只要某种模式有利于协调本国产业结构和产业规划,有利于防止金融风险,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这种模式就是合理的。仔细研究两种产融结合模式的差异和利弊,对我国进行产融结合的探索有重大的启示作用,特别是在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紧跟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形势,努力适应产融结合的一般规律,选择与国情相关联的产融结合模式,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效结合,使其同生共长,相得益彰,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军,中国现代产融耦合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P51—P110
[2]王勇,新经济形势下产融结合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P91—P98
[3]张庆亮、杨莲娜,产融型企业集团:国外的实践与中国的发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P192—P210
[4]袁晶,当代产融结合模式初探[D],厦门大学,2001,P14—P26
[5]金力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产融结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3,P39—P44
[6]饶华春,产融结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2,P21—P31
[7]李贞玉,产融结合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率系统,2000.2
[8]俞坚,产融结合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投资研究,2004.3
[9]赵颜云,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J],金融研究,2000.8
[10]许天信,产融型国际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兰州大学学报,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