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文化消费解析青年文化的变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1
/ 2

摘 要 从对青年文化消费的分析入手,解析青年文化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中因适应现实而发生的变异及其特征:政治意识淡化、价值评判标准上西方化,文化意识世俗化、低俗化,呈现现实功利的消费主义倾向,青年精神的失落与溃败。并在此基础上对青年文化的发展进行反思。
  关键词 青年文化 文化消费 青年精神 消费主义 商业运作

  青年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准确地说是在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城市化的社会中产生的,青年文化结构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外显文化、中间文化和内核文化。外显文化主要包括服饰、发型、流行歌曲和舞蹈等,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大众文化;中间文化包括闲暇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交际方式等;外显文化和中间文化是青年精神内核文化的直接外射,而作为第三个层次的内核文化则是由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成人观、恋爱观等组成。青年文化消费主要体现在青年文化的外显和中间层次。因此透过青年文化消费,能够解析青年文化核心层次的特征及其变迁。
1 青年文化消费的主要类型
1.1 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的消费
  例如流行歌曲、偶像崇拜、舞蹈运动以及一些奇异服饰、发型、整容等。这是青年文化消费的最主要部分。
  形象消费是青年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明星们的视觉形象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年青人的潜意识,刺激了他们的消费欲望,包括外形服饰发展的模仿、对流行歌曲和演唱会的狂热等,使整个商业巨轮越旋越快。在这里,青年文化商品的批量生产与消费者“过把瘾就扔”的心态造就了市场价值规律的完美运作。
  在偶像崇拜中,偶像作为一个幻觉符号、一个“镜像”,使其追逐者在想象中确证自己,追星一族也正是在这种对自己青春偶像的幻觉里完成着一次次情感虚拟的体验,而这一情感体验过程正是青年文化消费的重要特征。偶像明显是一种神灵的代用品,它完成着对青年人日常生活的解释。但是在商业时间里,偶像崇拜是脆弱不堪的,它只是文化市场循环机制下的一个环节。青年对偶像的迷恋只能是浅层次碎片式的精神满足,青年文化正是通过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消费品满足消费者的这种虚拟性情感消费。它充分利用了形象魅力崇拜能暂时满足青年情感慰藉的消费意义,制造出了迎合青年消费心理的各类商品。年青一代也正是在这种平面化图像化的文化产品消费嬉戏中,或者暂时忘却了对意义的追寻。
  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一次大型演唱会上,随着明星们的陆续出场,中国最高学府的那些年轻人疯狂地挥舞着手中的荧光棒,随着音乐的节奏左右摇摆,摄影镜头所到之处看到的是莘莘学子的各种痴迷状。这就是偶像明显的魅力,可以穿透学识与年龄的界限,直达人性深处,极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游戏本能,实现精神的极大宣泄与愉悦。
1.2 以“智力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投资
  例如“出国热”、“考研热”、“西方文化热”、“计算机学习热”、外出旅游等。
  青年文化消费结构受自身的文化教育层次、地域差别、经济地位的影响。娱乐消遣性消费虽然占据整体青年文化消费的主要部分,但是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智力投资类的理性健康性消费也占文化消费的一定比例。
  青年是人类社会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气、最善于学习、最具有进取精神的群体。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由于同时具备青年的冲动、激情和“文化人”的理想、追求,一直处在社会运动的潮头。部分青年知识分子清醒认识到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激烈竞争以及民族文化的同化,他们在保持青年娱乐生活的同时仍保持社会理想和批判精神,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智力投资”,出现“出国热”、“考研热”,进行外出旅游增加对社会人文的知识;部分青年文化人却在转型变革中迷失了青年应有的朝气,沉迷于流行文化、世俗功利、金钱利润等低迷的生活。
1.3 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文化消费
  例如网络消费、信息中介费等,这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消费类型。
  国际互联网飞速发展,我们已经卷入网络世界中,在这里成为文化消费品的是信息。青年群体以其快速接受新事物、新技能的能力在网络IT业方面独领风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进行虚拟人际交往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网上交往通过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和人际氛围,使得青年常常处于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变换之中,从而难于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实现其自我同一性,同时大量信息的泛滥也使得一些青年力不从心、不辨良莠,从而出现角色认同错误和反社会的情绪。
2 从文化消费解析青年文化的变迁及其特征
  青年群体在任何地区、任何国家都是一个巨大的而且是很慷慨的消费群体,商业必定会不断地制造出“时尚”和“流行”等产品以满足青年的消费心理,利用青年文化的本质特征,进行商业运作(主要是炒作),从而刺激消费,获取丰厚利润,这既是对青年文化的利用,也必然会对青年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2.1 青年政治意识淡化、价值评判标准上西方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产业,作为一种强势经济要求的文化表现,极大地改造传统文化,特别是青年的价值判断标准。采用国际标准,而不是采用本土的文化标准判断社会将越来越成为一种人们进行社会感知和社会价值评价的基本参照架构,而事实上,国际标准实际上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标准。我国青少年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复杂多变,这些矛盾有可能由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而加大,中国青年的价值取向也更加复杂而多元。


  同时当青年的闲暇时间和文化消费主要用于娱乐性消遣时,很容易在追逐感官享受的同时淡化其它方面的发展培养,在歌舞升平中往往不加批判地接受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由浅层文化上的消费,发展成为深层次政治上的认同,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出现危机。
2.2 青年文化意识世俗化、低俗化,呈现现实功利的消费主义倾向
  在全球化时代的转型社会中,西方高势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剧烈碰撞、挤压与融会,青年的文化意识与价值取向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在这种文化意识的嬗变期,青年容易跟着流行文化走,容易转向关心自身切实利益:在文化认同上追求快餐文化、感性文化及其时尚,消费与生活风范上超赶时髦、前卫和潮流,性观念不断解放,平权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长;价值观中出现实用性、功利性、自我中心等倾向,精神滑坡。同时大众文化塑造的巨大消费空间,诱导青年追求吃、穿、住、行的高消费,一些青年在物质生活上崇尚名牌,互相攀比;为了得到金钱,甚至有人走上犯罪道路。
2.3 青年精神的失落与溃败
  商业对青年文化的利用和影响必然对青年精神造成冲击。青年精神主要包括远大理想、自主意识与创造力、强烈的个性、积极的批判精神和健全的文化人格。
  (1)青年社会理想的失落。如果将人的理想划分三个层次:一般生活理想———对职业、物质功利、社会地位、荣誉权力等的向往;人格完善理想———对文化知识素质与道德品行修养的要求;未来社会理想———个人对于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发展目标的崇尚,那么,当今很大一部分青年的理想仅限于一般生活理想。
  (2)自主意识和创造力匮乏,个性丧失。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是重消费轻生产的,青年听命于商业生产指挥者,也听命于传媒推介的消费倾向,这与创造力是相违背的,没有创造力,就不仅没有发展,而且丧失生机和活力。青年具有从众心理,再加现代化生产的社会化与标准化,青年的生活同质性很强。而商业文化诱导青年将对物欲的追求上升为第一动力,从而抹杀了个性的充分发展需求。
  (3)批判精神的泯灭。“青年文化的反叛性,只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颠覆,而在消费领域,则是不折不扣地复制了甚至放大了晚期资本主义的逻辑”。青年文化发轫之初,本质特征是反叛性,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传统和现代社会,常以非理性的形式表现高度理性的内涵,关注的重大问题往往为社会主导文化忽视或排斥;而当今的青年文化,在形式上虽然表现为世人所认可的理性模式,但在实质上却认同了商业的非理性偏向,他们几乎从未反思过物化潮流的泛滥对人性的压抑和对智慧的损抑。消费主义使青年丧失了应有的个性,青年也便于原则地认同传媒推介,久而久之,批判精神必会泯灭,而其结果是不再有不同的声音,不再有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反面的刺激,社会的发展进步的过程恐怕也会因此趋缓。
  (4)文化人格的病态。消费主义把文化发展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而娱乐、消遣追求的是感官刺激,是非理性的文化享受,这无疑会导致消费者人格的片面化,“跟着感觉走”、“潇洒走一回”、“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这样的社会心理流行起来,严肃的精神劳作变成了玩世不恭的游戏,文化生产的意义变成了排遣自我情绪,获得感官愉悦,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理性的迷失。而且,一旦把文字降到了闲谈甚至游戏的地步,人自身的退化也就开始了:反应敏捷但内容平乏,聪明机智但意境浅溥,表达欲强但无话可说,幽默风趣但虚假苍白。最后,人们不再是有生命力的人,而是终日沉浸在消费之中,文化人格的堕落势必发生。
3 反思青年文化的发展
  青年文化意识的世俗功利化、价值观念的混乱、理想信念的迷失、青年精神的失落、青年生活的消费主义倾向,这些青年文化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中为适应现实而发生的变异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文化精神的状况如何将决定未来国家的国民精神和主流精神。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理性,离不开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的参与,否则,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就失去理性的指引和人文精神,也将失去持久的道德理想作为动力。因此社会的发展客观要求青年“文化人”率先实现由传统 “精英型”人格向现代社会型人格的转变。
  在对青年文化消费的分析中,我们得出商业诱导和大众文化的渗透是青年文化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外在因素,而青年群体理性的缺失、情感的冲动、盲目的追随、趋同心理是其主要内在原因。反思青年文化的发展,应该引导青年真正地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判断力去认识复杂多元的社会,规划日常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不再将享乐主义观念发展为极端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重新拾回失落的青年精神。
参考文献
1 成伯清,李林艳.现代消费与青年文化的建构[J].青年研究,1998(7)
2 余开亮.从偶像崇拜透视青年文化消费[J].青年研究,2001(11)
3 陆玉林.我国青年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简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