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性及其社会功能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2
/ 2
四、理性对于人类发展的功能
在上述理性含义陈述中,曾直接把“类似智能生物”与人类并列提出,后为了简捷行文而合并统称。其含义无疑是想表明这样一种观点:有一定智能的生物,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性——对待秩序、法则、公理、规范的品性。世界上很多民族的传统咒骂人的一种常用语“他连猪狗都不如”、“她比蛇蝎还毒”,可以说是人类丧失理性的表现较之动物尤为恶劣的直接揭露。如所周知,生物学研究结果业已表明,猴子、蜜蜂、狼等等动物群体所创立、遵守、认同的等级制度、行为规则,在某种程度上比人类的相应方式更有效、更精致。无怪乎英国哲学家休谟会在其著名的《人类理解研究》中单辟一章“动物的理性”来与“人类理解”相提并论。
也许要通过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综合探究,才可能深刻揭示理性对于人类发展的功能,而粗略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仍不难发现,人类有史以来给自身带来的各种惨烈灾难,无不始于人类自身相关的秩序、法则、公理、规范的直接践踏、违背、破坏。国家之间的侵略战争,是对国家平等秩序、规范直接践踏;民族之间的仇恨、纷争、歧视,是对民族平等秩序、规范的直接违背;个人谋财害命、贪赃枉法等违法犯罪,是对个人生存、财产法权制度、社会公共秩序的直接破坏;还有各色各样的邪恶宗教势力、专制独裁者们丧心病狂的兽行,这些行为莫不孳生于个人或组织——个人撮合体丧失理性地,公然对人类自身相关的秩序、法则、公理、规范的直接践踏、违背、破坏。而那些研制永动机的疯狂念头、滥砍乱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则表现为对宇宙、自然法则、公理的漠视、悖逆而严重缺乏理性意识。换言之,人类每一阶段的顺畅发展、巨大跃进无不来自对宇宙、自然及人类自身相关的秩序、法则、公理、规范的探求、发现、创设、认同、遵从以及批判性改进、优化选择。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类探求、发现、创设、认同、遵从以及批判性改进、优化选择的秩序、法则、公理、规范的升级,包括自然科学定律的发现以及运动、游戏规则的制定,正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标志。因此,与其象悉尼•胡克认为的“理性是人类行为和历史的推动力”,而难以摆放人类劳动创造的位置;毋宁说理性是人类发展的方向盘。

五、结语:局限性下的永恒主流

纵览一般词典普通意义上的涵义、各种文献中的涵义以及本文提出的理解,尽管理解各行其是,认识、使用侧重角度不同,偏颇难免;然而,“理性”作为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所含有的理智成分,也即包含认识、理解、比较、选择、推想和决断等能力,这一大方向似乎没有太大分歧;只是在人类对宇宙、自然及人类自身相关的秩序、法则、公理、规范的认同、创设、遵从以及批判性改进、优化选择方面,没有受到特别深层的关注。事实上,涉及人类社会化行为的一切活动,从交通规则、运动、游戏规则,到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交往,甚至国家间战争宣告,几乎无不渗透着对秩序、法则、公理、规范——秩范的认同、创设、遵从以及批判性改进、优化选择;甚至可以说,正是那些由素朴到精致逐步成型的秩范,维护、促进了人类社会整体进化的顺畅发展。
如果说理性所具有的这种别无替代的决定性功用,表征了人类思维、行为表现的主流,也仍难避免时常受到非难——尽管这种非难,主要是建立在对理性概念含混理解基础上的,然而无论这些值得深入考察的非难来自什么角度、出于什么原由,也只是说明理性并无例外地遵从“金无足赤”的万能铁则——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毕竟,从人类思维、行为的历史过程来看,秩序、法则、公理、规范的认同、创设、遵从,只存在相比较而言的因时、因地的优越性。换言之,按照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尽管理性也许会是人类思维、行为表现的永恒主流,也将始终处在不断发展、渐趋完善的进程之中。

1参见《康德哲学原著选读》,[加拿大]约翰.华特生编选,商务印书馆,1987年1月,14页。“当验前知识没有和什么经验的东西和它相混杂,就是纯粹的。”
由于资料搜集原因或本人外语水平所限,本文所有引文难以完全核对原著文本,欢迎批评指正。
2关于“科学”概念的阐释参见:袁方文、柯晓莉,“我们崇尚科学的什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世纪中国》,2003年11月号。
3胡敏中,《理性的彼岸——人的非理性因素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50页。
4冯.赖特(GerogHenrikvonWright),《知识之树》,陈波、胡泽洪、周祯祥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1月,27页。
5[美]J.P.蒂格,《哲学理论与实践》,古平、肖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221页。
6绍六著,《非理性》,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7页。
7[英]约翰•齐曼著,刘珺珺张平孟建伟译责任编辑:李思远,《元科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44页。
8[法]弗朗索瓦.夏特莱(FrançoisChâtelet),《理性史——与埃米尔.诺埃尔(ÉmileNoël)的谈话》,冀可平、钱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128页。

9*被引文本无括号内部分,为行文之便,本文作者加,下同。
10[英]约翰•科廷汉著江怡译,《理性主义者》,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8页。
11[英]约翰•科廷汉著江怡译,《理性主义者》,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74页。
12[德]E•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12月第1版,第161页。
13[英]约翰•科廷汉著江怡译,《理性主义者》,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10页。
14[英]约翰•科廷汉著江怡译,《理性主义者》,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1页。
15冯.赖特(GerogHenrikvonWright),《知识之树》,陈波、胡泽洪、周祯祥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1月,27页)
16[德]哈贝马斯(J.Habermas),《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5月,8页。
17[德]哈贝马斯(J.Habermas),《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5月,162页。
18[美]悉尼•胡克(SidneyHook),《西方学术译丛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金克、徐崇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10月第1版,第132页。
19[英]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Ryle),《心的概念》,刘建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3月第一版,第21页。
20为使行文流畅,本文作者根据原文含义补加。
21[美]大卫.雷.格里芬等著,《超越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鲍世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2页。
22[美]大卫.雷.格里芬等著,《超越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鲍世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229页。
23[英]卡尔.波普尔著,《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7页。
24[英]卡尔.波普尔著,《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169页、173页。
25[德]哈贝马斯(J.Habermas),《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5月,158页。
26参见袁方文“论概念及‘真’刍论”香港哲学人文学会《人文月刊》(2003年5月)。
27详见另文专述。
28[英]戴维.米勒编,《开放的思想和社会——波普‘尔思想精粹》,张之沧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13页。
29详见另文专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