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初探(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9
/ 1
。(2)风险管理政策体系。一是以银行的风险偏好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银行要在承担风险的水平和收益期望及对风险的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体现银行总体和各个业务单元承担风险的性质和水平。二是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所有的业务领域,每个业务部门和地区都必须执行。同时,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又要体现分类管理和因地制宜的差别化原则,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区别对待。(3)风险管理决策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公正和透明原则。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了客户评价、风险授权和授信、审贷分离、集体审贷等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效地防范了逆向选择风险。需要指出的是,科学的决策体系不可能杜绝所有的风险,但可以通过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杜绝“反程序”操作,实现决策水平的提升。(4)风险管理评价体系。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要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风险和收益的量化为基础。目前,要以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为主要内容,降低不良资产的比率,提高资本回报率。
  3.努力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是目前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的关键。(1)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是建立先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通过收集大量和连续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对客户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预警,合理确定风险防范的措施。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包括基本信息库和后备信息数据库。基本信息数据库可全面反映风险的类型、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影响范围等风险管理所需的基本信息。后备信息数据库,提供宏观经济数据、行业和企业数据、银行管理规定和内控指标、其他相关数据等。(2)掌握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主要包括内部评级、资产组合管理及授权管理等。利用资产组合模型度量整个银行资产的预期损失,利用地区、行业、产品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风险分散,通过证券化、衍生工具等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应当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采取差别授权的方式。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和操作人员的水平实行“因人授权”;可以在客户评级准确性的基础上采用“因客授权”;对优质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对于特殊的银行服务,可以采用“总量授权”;通过资产负债业务的组合达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4.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从资本配置的角度有效地对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风险进行管理,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建立三道防线。(1)采取科学方法计提呆账准备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应该同时抵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所以,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既要考虑防范贷款信用风险的预期损失,又要考虑防范贷款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预期损失。世界上通行的做法是按贷款的五级分类,分别提取不同比例的呆账准备金。而我国商业银行(初上市公司外)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没有考虑贷款的风险状况,没有将呆账准备金的提取与贷款风险状况挂钩,而是统一按贷款余额的1%提取。(2)运用科学的方法确定资本充足率。现行资本充足率的确定方法,在计算资本充足率规定的资本额度中实际上包含了呆账准备金,在资本充足率规定的资本额度中超过呆账准备金部分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资本。风险资本是用来抵御超过预期损失部分的经营风险的,显然,将呆账准备金和风险资本合起来规定一个8%的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是粗糙的,对风险资本要求的计量是不精确的。商业银行应该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开发更加精确和实用的风险管理模型,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计量与管理水平。(3)加快建立科学的存款保险体系。目前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隐含存款保险体系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从本质上讲,我国目前存在的也是隐含的存款保险体系。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善,我国也应该建立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中,存款保险费率应该按照被保险银行的风险来制定,即存款保险费率的高低,应该与银行的破产风险相匹配。

  参考文献:
  [1]江其务.论银行信贷管理若干问题[J].金融研究,2003,7:78-81.
  [2]丁伯平.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激励一约束机制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3,2:52-54.
  [3]匡海燕.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新型信贷关系的渐进式构造[J].金融研究,2003,2:72-76.
  [4]万泽源.银行信贷经营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279-28.
  [5]王立军.商业银行授信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