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改革对国家开发银行资金来源影响分析(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9
/ 1
  三、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
  
  对于上面提到的解决方案,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国家信用的隐性担保问题;二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度”的问题。首先,对于国家担保问题,其实在1999年之后国家就不再明确对国家开发银行进行担保了,只是国家开发银行给市场留下具有国家信用的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如果国家开发银行没有进行商业化改革,则可以延续政策性银行在市场上有国家信用印象的现实,但全面的商业化运作及国家开发银行性质的转变使得国家信用问题变得越来越敏感,由此带来的国家开发银行今年第一期金融债券险些流标且发债利率比市场预期的3.1%足足高出40个基点,充分体现出市场及其它机构集体对国家开发银行债券的顾虑,这种顾虑本质上是对商业化改革后国家开发银行国家信用的怀疑。因此,有必要明确国家信用的隐性担保,同时也要明确这种隐性担保具有过渡期的性质,而过渡期的长短将取决于国家开发银行自身机构信用的建设情况。
  其次,在明确国家信用隐性担保的情况下,相应提高国家开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根据国家开发银行2006年年报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国家开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仅为8.05%,仅比商业银行8%的最低监管要求高出不到一个百分点,而国外的主要从事中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般都在15%以上,因此,商业化改革后的国家开发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合理空间应为8%~15%。下限为8%可视为警戒线,上限15%取自国外同行的平均值,之所以没取最高值,一方面在于明确了国家信用的隐性担保,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国家开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另一方面则在于较高资本充足率带来的国家开发银行巨大的资本金缺口,缺口越大就越难弥补。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据国家开发银行对自身发展规模的测算,从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间,风险加权资产将分别达到19768、23871、28979、35341、43422亿元,如单靠国开行自身积累,国家不补充资本金,国开行的资本充足率将分别下降为8.44%、7.43%、6.36%、5.50%和4.76%。为维持8%的资本充足率标准,2007年至2010年分别需补充资本金136、474、882、1409亿元;如按15%的资本充足率计算,五年间分别需要补充资本金1300、1800、2500、3300、4400亿元。显然前文强调的国家信用的隐性担保就是为了减轻补充资本金的压力,因此,8%~15%将是综合各项成本收益后的最优范围。
  
  【参考文献】
  [1]张涛、卜永祥:关于中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若干问题,经济学动态,2006(5).
  [2]郭茹:国开行商业化转型国开债下周发行发行利率成焦点[N],第一财经日报,2007.
  [3]何欣:商业化运营对国开债的影响分析[N],招商证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