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银行的信贷退出(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9
/ 1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业正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出 现了一些新的发展状况。如:对外、对内开放的金融环境使国有银行面对客户的流失和 市场占有率的下降;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越来越多地借助于资本市场;居民资产组合意 识的提高诱发了“提前还贷”和储蓄存款下降的现象;在激烈的竞争下商业银行的业务 创新出现了与证券、保险融合的趋势;银行资产证券化也已提到议事日程上等。所有这 些现象都与信贷退出有关。因此,要理解和研究商业银行面对的新问题,必须建立与以 往的信贷管理不同的、以信贷退出为理论的分析框架。

一、信贷退出的内涵与实质

信贷退出包括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信贷主动退出包含有三个层次:银行根据信贷合 约的规定,按时回收贷款,不再贷款给客户;运用信贷风险的识别机制发现问题,及时 采取退出行动,避免信贷损失;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的平台,发挥商业银行自身的人力资 本与专业化优势,灵活地根据市场变化在信贷产品的基础上设计衍生金融产品,实现服 务价值或资金价值的最大化。第一个层次是现有信贷管理通常做法,而第三层次突破了 银行传统的业务范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盘活信贷资产,发挥银行全方位的服务功能。信贷被动退出是指企业和居民在金融环境变化以后,金融需求发生了改变,选择其它的银行或非银行的金融产品。信贷的被动退出可以归结为两大原因:一是银行业自身竞争力出现问题,如客户战略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二是银行产品与其它金融产品相比不具有比较优势,客户从其它选择下可以降低机会成本。
无论是主动退出还是被动退出,从本质上看,信贷退出是要解决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 性问题,是对信贷合约的期限修正和风险机制的补充。现代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 通信技术的发展,使金融交易成本越来越小,资产流动性越来越高,银行只有通过建立 退出机制才能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信贷退出的问题是银行流动性问题的直接反映,在一 定程度上是由信贷产品自身的缺陷造成的。银行贷款的特点是:高度专业化和信息不透 明。高度专业化决定其高成本,信息不透明决定了不可观察的转让难度,最终决定了一 个统一的信贷市场很难形成。正因如此,在参与成本日渐降低的现代金融体系中,只有 通过完善信贷退出机制,增加信贷资产的事后流动性,促进银行投资的多元化,才能保 证银行的生命力。
从历史上看,信贷管理思想大体上是按照银行取得流动性的方向演进的。最早出现的 是亚当·斯密提出来的“真实票据论”,其社会背景是金融产品稀缺,流动性不足,银 行发放的贷款是短期的“自偿性”贷款,而且必须以商业票据(真实票据)作为贷款的担 保依据。以后出现了“可转换理论”,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在国家财政主义盛行的条 件下,出现了大量的债券特别是短期国债,不仅提供了金融产品的流动性,也提供了贷 款的替代品,银行可以通过债券的交易来取得资产的流动性,银行信贷业务也相应地从 只从事短期贷款扩大到债券与长期投资。“预期收入理论”是信贷管理思想演进的第三 个阶段,以弗里德曼和莫迪利安尼提出的“持久性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假说”为基 础,把银行信贷产品的回收纳入一个生命周期过程,为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与不动产投资 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这之后,商业银行的资产管 理理论由于信贷资产流动性的限制而止步不前,流动性的取得向负债方向发掘,这样信 贷管理逐步转向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出现了资产与负债相匹配的以期限原则为核心的流 动性管理思想。而信贷退出是信贷管理思想的又一个阶段。它是以Merton(1995年)提出 的“金融功能观”为基础,是在金融市场发达,参与成本与交易成本下降的前提下,促 使银行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的产品和创新,发挥混业专长化和人力资本优势,主动进行信 贷退出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信贷资产流动性问题。

二、信贷退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200871211103096877801.jpg

2008712111031077802.jpg

影响银行信贷退出的主要因素有:作为金融竞争主体与参与主体的银行与金融市场; 作为信贷客户的企业与消费者;作为进行宏观调控掌握价格信号与信贷政策导向的政府 与中央银行。
银行与金融市场主要是通过竞争的方式产生作用的,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优胜劣 汰的退出机制是竞争的结果。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地位,是银行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 ,其融资能力也会从其资本结构中加以反映,表现为从资本市场融资对银行信贷的替代 。另外,企业抵押资产的质量和价格也是影响信贷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作为生产资料和 抵押品的地产价格的变化,往往是形成风险导致信贷退出的原因。对于提供银行资金来 源的居民来说,其收入与消费水平,以及其投资渠道也是影响银行业务的重要因素,居 民财富的积累,能促进金融体系的分化,产生更多的金融需求,促进银行与金融市场的 发展,起到了对金融产品创新的催化作用,并间接影响企业融资的成本与形式。最后, 政府与中央银行的行政干预和宏观调控也形成对银行业务的指导和制约,特别是在银行 走向市场化之后,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变化,都会导致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 ,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对国家产业政策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预期,以保持一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