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景观·情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01
/ 2
内容摘要: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是人类的栖居地,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它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因此,景观设计需要把握人的情感规律, 激发起人的某种心理感受, 使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完美结合。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注重情感原则, 打造“令居之者忘老, 寓之者忘归, 游之者忘倦”的意境。
  关 键 词:景观 景观设计 情感美学
  
  
  关于景观的含义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可以产生财富的资源;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作为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等。而一个更加人文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英文Mining是指“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是人类的栖居地,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它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
  
  景观主体情感
  
  一个城市的规划和景观设计、一个住宅区的景观设计、甚至一个居室内部的景观装饰设计等等,一般都会呈现出一个主体的情感基调。它的空间功能需要服务于人的精神面貌。 例如, 在中国传统的景观设计思维中,景观打造的是与大自然相安默契、悠然相处的一个空间范畴。恰如贺陈词先生所说的:“我们的所思所行,无不基于这种观念, 从日常生活到文哲思想都以大自然为归趋……”在这个与天同寿的审美价值观之下,产生了逸趣横生的庭园,并凝聚成我们的生活方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园林和传统的许多绿化景观都是顺应大自然的感情归宿,有一种“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的东方情结和含蓄的感情基调。
  近些年来, 特别是在住宅区内的景观设计中, 由于经济的发展, 观念的变化, 还参与了伦理价值、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思维的构建。如“足下文化”,就是回到平常:尊重平常的人、平常的事和平常中国人的生活、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从平常和当代生活中找回属于当代中华民族自己的身份,“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以界他时而自立于当代。那些强调形式主义和纪念性的、无病呻吟的城市化妆,是平常景观的敌人。“野草之美”,就是回归到土地,尊重、善待、适应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及人文过程,回归到完全意义上的土地而不是片面的经济或其他意义上的土地的意识。而重建人地关系的和谐也是当代景观设计的主流。
  
  景观小品情感
  
  景观小品是环境艺术的补充和必要装饰。它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处处渗透着文化的气息。它不仅表现了设计者的修养, 也反映出观赏者渴望去体会景观情感的需要。从表面上看, 景观小品仅仅是树林、水体、山石建筑、雕塑等的经营,或者仅仅是一个素材而已。但经过设计师精心布置过的山、石、树木、水等要素, 被赋予一定的形式和情感后,则会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情怀或者一种内涵,给人的感觉便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美感, 能唤起人美好的联想,还能使人产生亲切的感受或者具有某种共鸣、需要。例如,在体现休闲或体育运动的主题园林里,用有氧跑道、太极广场、绿色广场、攀岩等设施和建筑内部设计的保龄球、高尔夫球、台球、乒乓球等室内活动元素和功能性小品,去满足居民对强身健体的实际要求和心理需求。景观氛围情感
  
  在一定的环境中, 景观设计师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塑造和渲染场景空间的情感氛围,以达到增强景观设计的效果和目的。一般来讲, 营造景观氛围要有助于感受者的情绪状态, 要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使之产生共鸣、受到感化和陶冶情操。良好的景观设计氛围有助于打开或提升人的心绪,例如在“巴塞罗那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庭园正中央有一棵金色苹果树, 环树边有三座美丽的女神像,朝曦东现,树下会有许多老人在锻炼;夕阳西下, 便会有父母带小孩来此玩耍;待到月上柳梢, 花前月下便有成双成对的恋人;平时也常有主人带客人、朋友来参观这棵独具魅力的金苹果树;周末会有一些青年人来此拍婚纱照留念。当孩子问及这棵树有什么故事时,人们便可以告诉孩子: 金苹果只属于勇敢的人, 有位海克力斯的大力神, 由于他的勇敢、坚强、完成了许多卓越的功勋, 终得到象征不死的金苹果树并由凡人变成了神——正是这样的场景素材, 提供了一个情景舞台, 一系列美丽的景观背景, 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塑造出亦幻亦真、随心所欲的情感氛围。我国传统园林理论非常重视意境创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方寸之间,意境无穷,这实际上正是利用兴奋点创造的一种景观形式。例如,欲扬先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对比手法,为了表现空间的开阔,先营造一个压抑的预备空间,使游人在充分压抑之后豁然开朗。这种对比的强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兴奋点设计。如果没有预先的压抑,让游人直接进入开朗空间,美感层次处于一个平台上,虽然也会给人以开阔、舒畅之感,却不会令人产生兴奋感。而增加了一个预备空间,则能使游人的美感层次经过兴奋点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从而达到强化审美的效果。

  
  景观情感的亲和度
  
  国际景观建筑师联盟荣誉主席杰佛瑞·加里柯指出: 景观设计是各类艺术中一门最为综合的艺术。所以这其中一定包含景观设计在情感诉求中的亲和度。在亲和度上,不论是景观主体还是景观小品及景观氛围都要讲求对象性、职业性、地域性和时间性。不同地域、民族、阶层、性别、年龄的人群和生活环境与性格特征的差异, 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映。如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崇尚意境的渲染, 讲求天人合一, 追求自然, 不留人工痕迹。山水亭台, 花草树木, 浑然天成,体现出中国传统景观园林的亲和性。
  近年来,在风景园林设计及建设中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追求景观的新、奇,许多地方曾一哄而上各种微缩景观,如西游记宫、蜡像馆等。事实证明,这些为获得暂时经济效益而不顾实际、粗制滥造的兴奋点设计是不能长久的,其结果是不但不能使游人产生积极的美感,反而为社会带来了许多不良的负面效应。另一种倾向是过分追求所谓开放式的“时代要求”,不惜破坏原有的风景资源,对极富开发价值的兴奋点设计视而不见,一味地营造大草坪和低矮植物配置。诚然,向西方学习,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园林环境是对我国风景园林的有益补充和积极发展,但不能僵化成为一种千篇一律的模式。笔者见到有些地方为了营造这种“大环境”,不惜破坏历史遗迹,或者把本来别具特色的龙墙、亭台拆掉,这种重复建设的效果未必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丧失了个性就等于生命的终结。东方园林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依靠的正是东方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不是某一种或两种具体的模式。
  
  情感诉求美感
  
  景观情感的传达和表现还在于其艺术性,也就是一种情感美学。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人们由于心情等各种主观原因所造成的对于外界的看法会有很大的不同,在不同的状态下,一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不可能要求人们都能时时刻刻保持着对此地的环境景观拥有积极的态度;而优秀的景观作品所蕴含的那些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会磨灭的意蕴,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东西。作为人们的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其表现不是粗制滥造的陈词,也不是一种纯粹简单的对白,它需要不同的形式流露美感, 拉近观赏者的心灵, 使实际看到或实际活动于景观场所的人将自己生命潜在的可能性加以实现,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从我国传统的园林中可以看出, 院落的美化会因循地势, 随势赋形, 空间处理中常运用借景手法, 寻求建筑与景观、景观与人之间美感的突破。因此, 人行其中, 便有迂回幽曲悠悠不尽之意。这说明,在景观设计中, 好的情感加上美感, 方能情真而不俗、美丽而不矫。现实景观本身的美学价值更要契合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著《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
  [2]周干峙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7月
  [3]斯坦纳著《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