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成果的创新与艺术符号的和谐化(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26
/ 2
创造成果必须具有独创性和实用性,实用性主要表现在符合市场规律。由于艺术创造成果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而人不同于动物,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成果的,所以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主要体现在成果的审美功能上。审美功能主要是指:(1)艺术创造成果的形式语言要发挥符号的认知功能,使人获得成果类型、品牌特性、使用方法和质量状况等一系列相关信息;(2)形式语言也是成果审美形态的直接构成物,包括对审美功能目的的表现、唤起公众的一定情感体验、创造出产品特有的情调和氛围、指向一定的审美理想等。也就是说,艺术创造成果通过形式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意图要使公众能够理解和接受,即利用市场规律来平衡和丰富形式与情感,由此建立艺术创造成果向艺术创新成果转换的桥梁。近年来出现的新学科——艺术语义学及设计形态语义学为探索艺术创造成果的创新转换提供了理论基础,由符号学延伸出来的语义学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去创造艺术的新成果。
利用市场规律平衡、丰富“表达”和“意义”,不是简单地从强调形式又回归到强调情感,也不完全支持艺术家毕生追求形式理念隐含的价值观;与时俱进的形式功能的实用化,既可以避免回到功能主义的老路,也均衡了艺术家和公众的需要而有利于社会和谐。艺术创造成果审美功能的实用化是其转换为艺术创新成果的必要条件之一。

3.成果目标的市场化
当代艺术文化,尤其是大众艺术符号,不可避免地为市场经济下的文化氛围所调节。艺术创造成果的价值体系,同样为文化市场的内在规律所制约。“孤立的、与生活不再发生关系的艺术作品,不管它如何迷人,总要成为一件无用的玩具,注定会失去它的人文价值 。”艺术创造成果的价值特性,不仅取决于自身,更取决于社会交流,即社会环境,经济、文化、政治、道德等均要介入它的价值定位。没有社会交流就无法赋予艺术创造成果以活力,而市场则是社会交流的中间体制与渠道。
艺术创造成果与市场的结缘很早就有,只是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强化。换句话说,艺术创造成果的最终目标是市场,只是在今天目标更清晰、商业化的欲望更强烈罢了。为了适应这种社会变革,市场化模式比重的重整是必然的。艺术创造成果的市场化模式有三种:(1)科技美的市场化。科技创造力所带来的大量复制和批量生产技术,实现了艺术创新成果的“公共化”,并以这种特有的方式实现公众认识世界的愿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与艺术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层面。市场化使艺术家成了艺术生产劳动者,艺术创新成果不是生产以后才会变得流行,而是为了流行才生产,为了赢得公众、获得市场效应和商业利益才生产的。市场经济使科技美的市场化模式比重大幅提高,不过要注意的是,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市场原则下,花样不断翻新的时尚总是时时伴随着物质欲的驱动。(2)社会美的市场化。应该说,创新的艺术创造成果都具有社会美,特别是信息化助长了社会美的市场化,使社会美的社会功效强化,以外在表现形式、内部构成和联系给人以视觉和空间感受,从而成为一种审美符号。其中,借助现代传媒技术物化的艺术创新成果更是如此,如电影、电视、DVD等,它们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创新成果的社会文化意识,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个人对其的私人占有欲,并在不斤斤计较市场利益的公众传播中获得共同的快感。此类艺术创新成果也是科技创造力的最大受益者,在市场化模式中的比重也相当高。(3)艺术美的市场化。艺术美的市场化主要是满足公众的审美经验和审美需求进而收到高级精神感受的功效,收藏市场是它的目标。由于流通会受到诸多限制,追求收藏的艺术创造成果风险最大,其价值与数量及公众的经济能力和想象力关系极大。事实上,将它们存放在博物馆展示,让公众共有、共享,要比收藏在家中束之高阁更有价值。艺术创造成果目标的市场化也是其创新的充分体现。当艺术创造成果的符号特征内涵实现了物质化、实用化和市场化,就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创新转换,这个阶段与科技创造力关系密切,但这种“和谐化”不够的艺术创新成果,其灵性与精神的社会主要角色无法清晰确定。

4.社会角色的责任化
创新作为助推社会发展的引擎,现已被广泛设定安置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于那些仍跟不上时代脚步的领域,人们只能增添更多的“能源”——科技创造力,科技力量在其中的主导角色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环境下,艺术创新成果确实能够借助“表达创新”夺回一些领地,以花样百出、琳琅满目占领市场。但当市场流通与科技手段用普遍的、直观的方式,将大量不同的或雷同的艺术创新成果以各种形式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并成为公众诸多消费品之一的时候,“表达”的矫枉过正就使“意义”的深度在累加的审美疲劳中逐渐消失,艺术符号在一片失语的惶惑与茫然中逐渐丧失了艺术文化的意味。这种“意义”失语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过度市场化使功能消费情感的膨胀进一步侵吞正在缩小的“意义”空间,消费至上使占有欲和控制欲成为人们畸形的精神快餐,并由于贪婪而不计后果。(2)科技创造力的肆虐和垄断,使大众文化都笼罩在科技文化的框架结构之下。科技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的合流是无可厚非的,但前提是“融合”而非“取代”,特别是艺术创新成果的人文精神是无法由其他东西取代的。(3)现代工业的辉煌为物质化提供了有力手段,但它排斥个性与反叛、缺少选择与对话,所追求的是标准化、系列化、同一化,这些都会抑制人们的主观创造力。(4)某些拥有强大科技力量的集团,在将一切尝试着纳入市场轨道的同时,对某些弱势的民族或族群渗透其所谓“主流”的意识形态。


以上艺术创造成果的市场化表现对应了W.本杰明的观点:“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现时现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当代艺术的衰微命运主要是遭遇了“机械复制时代”。科技为“机械复制时代”提供了推广媒介和复制手段,市场为此提供了需求动机和流通渠道。艺术要逃避这个时代显然是不现实的,“表达”和“意义”的发展失衡是艺术衰微的根本原因所在。提出艺术创新成果社会角色的责任化,就是希望找到机械复制与人类情感的平衡点,正确规范艺术创造成果的“和谐化”创新转换。这种规范借助于中国和谐思想并将其视为指导原则,其作用是对物质化、实用化和市场化过程中的指导性和评判性进行沟通,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艺术家与公众的思想沟通,包括:(1)精神文化层面的和谐,即规范艺术创新成果的任务和目标的和谐与先进性,或曰“做什么”的和谐与先进性。主要是解决好创新成果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的和谐关系,实现精神文化系统内各个领域的发展及相互之间的和谐。(2)具体文化层面的和谐,也就是常说的“做法”和谐。在这个层面的规范主要是评判性的,即评判实现艺术创新成果功能的具体方式即“做法”是否和谐与先进。“做法”是一种具体操作意义上的文化,它比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做什么”更能代表一种文化的性质和面貌。

第二个层面是艺术创新成果的“和谐化”过程沟通,包括:(1)以“和谐”作为艺术创新成果精神文化层面的任务和目标,即指导“做什么”。主要是指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通过整合和运用不同的创意、原理、材料和生产,以适应生存发展所遭遇的问题,其宗旨是以和谐的原则来创造出新的生存方式。(2)以民主、法治、诚信、秩序、绿色作为艺术创新成果具体文化层面的内涵,即评判“做法”。由思想沟通要求和指导“做什么”提出的规范,是评判物质化、实用化和市场化这些“做法”的具体指标。“民主”带来活力,主要涉及创作民主和活力产品两个方面;“法治”是指遵纪守法,包括维护法治和社会公德;“诚信”的意思是将诚实守信、平等友爱的信念融入创新中,并通过成果表达出来;“秩序”不仅只是一种审美需要,还要体现在保证良好社会秩序上,要做到公平竞争、互助互利、合作双蠃;“绿色”是指创新过程使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并以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

借助于这种符号语言对艺术创造成果进行创新转换研究,是为了从符号的“表达”和“意义”特征来阐述转换的思想和过程,以实现艺术创造成果与人和社会更加贴近、更富情感的和谐对话。“和谐化”的艺术符号是艺术创新成果的子集。艺术创造成果分为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而艺术创新成果分为四种类型:(1)实物,如产品;(2)现实状态,如工艺;(3)具有物质外壳的精神成果,如画作;(4)精神成果的物质载体,如艺术家 。
总之,艺术创新成果是艺术创造成果的“市场化”。只有创新,艺术创造成果才可以拓展至从精神到物质的整个社会体系,以及延伸至科技与经济的各个角落。和谐的艺术创新成果是艺术符号的“和谐化”,即通过与科技融合、市场流通来物化“表达”,并以和谐思想规范艺术创造力的“意义”。这种创新转换过程说明,艺术创新成果一定要注重社会价值,任何一种艺术创新成果都要对社会、对历史负责。强调和谐,是以积极的时代性赋予艺术创新成果以生命与意义并最终促进社会和谐,而注重均衡、宜人、传达和功能则是它的和谐符号语义。确实,当人们置身于一个和谐的艺术创新成果面前,读出的不会仅仅是科技原理、市场法则、现代工业文明和商业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