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中国戏剧资料之类型与特点(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0
/ 2
中国京剧音配像是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倡导并亲自主持完成的一项跨世纪工程。音配像就是选择著名京剧老艺术家当年演唱录音,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中的优秀中青年演员(有些是目前健在的老艺术家本人),在熟悉这些演出的老艺术家具体指导帮助下进行配像,力求达到和近似当年的演出形象。1985年提出并在1988年试录了第一批,1994年7月开始正式系统录制。到2002年8月胜利完成任务,历经17个年头,先后有40多个单位、两万多人次参与其中,共录制京剧355部,制作光盘总计582张,时间总长度达500多个小时。为42位京剧艺术家的录音资料进行了音配像。其中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及周信芳、李少春、张君秋、裘盛戎12位已故京剧名家作为录制重点。最早的声音资料是1907年谭鑫培的作品。京剧音配像的剧目大部分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京剧舞台上的艺术珍品,有的还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涉及京剧各个行当、各个流派,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剧黄金时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 此外,还录制了中国评剧音配像22部,北方鼓曲名家曲目音配像124目。

2005年初,旨在以影像方式记录中国戏曲剧种表演形态、抢救保存戏曲文化的“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启动建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全国各地艺术研究机构启动创建的“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艺术研究院已有资料中“京剧等大剧种多、民间小戏和少数民族剧种音像资料少”的缺陷,中国戏曲剧种的艺术全貌将得以更完整展现。“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计划用一年半的时间建成。届时,中国现有剧种的重要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的代表性剧目及代表性艺术家的代表作,以及已消亡但有可能搜集到遗存资料的剧种等,均将被一一搜集其中。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经过多方努力,已收到4万多张戏曲唱片、1.5万多小时的戏曲录音、2000多小时的戏曲录像,为建立“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摄像机运用的普及,也使“中国戏曲音像资料库”的建立具备了技术条件。

戏剧口述资料亦可称非物质遗产,包括现存古老剧种、各地戏曲民俗、各种口头传说、老艺人回忆等。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戏曲活动在很长时间内是大众最普遍的文化活动,戏剧文化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戏剧意识渗透在大众的传统观念中。所以,口述资料是一座非常丰富的戏剧研究宝库。现存古老剧种如福建莆仙戏、昆曲、目连戏、各地傩戏等本身就是戏曲的活化石,除了昆曲、目连戏外,其它剧种虽然历史久远,但留下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它们主要靠师徒甚至父子相传而得以流传至今,有不少剧种正在消亡之中。其它地方戏虽然历史不长,但情况也大体如此。它们的历史就留存于其传承者的行为与口头中。戏曲民俗包括行业规范、演出习俗、信仰与禁忌、戏曲在大众生活中的地位等。这些内容除了少数被一些方志、民俗志、笔记小说等记录外,大多未被整理记录。至于口头传说、老艺人回忆等更是以前无人问津的领域。这就需要戏剧、民俗研究者以人类学的方法进行调查、记录并进行整理,形成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事实上,前述地方戏剧本的整理刊印就是将口述资料转化为文献资料的一种工作。近几十年来出版的各地方剧种史、戏曲志、戏曲民俗丛书等,主要是靠田野调查的方式,大量采用口述资料而编撰完成的。如果没有口述资料,这些研究课题是无法完成的。这里需要特别介绍两项成果。其一是《中国戏曲志》。它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由政府主持编纂、全面反映中国各地各民族戏曲历史和现状的大型戏曲专业志书,每省一卷。项目从1983年开始启动,历时十几年,经过约50000人的努力,到1999年30卷本全部出齐。全书30卷,共3000万字,15000张彩色和黑白图片,记述了戏曲起源至1982年两千多年中华戏曲文化的发展历史。其中记述的各地各民族的戏曲剧种有394个;并在数万个剧目中选择了5218个各具特色的代表性剧目开条,记述了它们的作者、创作年代、故事情节、题材来源、首演单位、导演、音乐设计、舞台美术设计、主要演员、艺术特色、版本情况等。对各地戏曲的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及特点也都进行了详实的记述,开条记述的戏曲演出场所有1832个,戏曲文物古迹有730个,戏曲报刊专著1584种,戏曲轶闻传说979条,戏曲编剧、音乐设计、乐师、舞台美术设计、演员、理论家、活动家等的传记4220条。每一卷还有大事年表、剧种表、机构,演出习俗、谚语口诀等。各卷都有附录,收录了各地有关戏曲的历史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次戏曲汇演、调演得奖名单等。为了给读者查找有关资料提供方便,每卷后面还附有条目汉字笔画索引、条目汉语拼音索引。它是学习戏曲知识、提高戏曲理论、探索戏曲规律、总结戏曲经验的戏曲百科全书[27]。另一项是台湾《民俗曲艺丛书》。丛书是由台湾著名学者王秋桂先生主编的。项目由台湾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从1991年开始运作,由海峡两岸以及英、美、法等国的学者共同努力完成的。丛书所收主要为中国各地民间傩戏、目连戏以及其它宗教祭祀戏剧资料。各书内容上大体分为五类:调查报告、资料汇编、剧本或科仪本、专书和研究论文集,并附有大量图片。到2004年底,已出版82种。上述两大成果,都是利用戏剧口述资料进行学术研究的成功范例。

总之,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留存的戏据资料非常丰富,以上只是择其要者做为一般性介绍,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 参见宁宗一等《元杂剧研究概述》 “元杂剧现存剧本目录索引”, 第393页,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2] 参见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第二章“明杂剧作家作品基本材料”,第21-44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由于统计标准不一,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计为209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3] 林侑莳《全明传奇》收录247种,台湾天一出版社1985年。《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列199种。

[4] 参见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5] 参见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6] 《元代杂剧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7] 《明代杂剧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年。

[8] 《明代传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

[9] 《清代杂剧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10] 参见刘效民《记傅惜华〈清代传奇全目〉手稿残页》,《文献》2002年第1期。

[11]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2] 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3] 曾白融主编《京剧剧目辞典》,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14] 《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15] 《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1963年。

[16] 《蒲州梆子传统剧本汇编》,临汾地区三晋文化研究会编印,1992-1998年。

[17]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秦腔剧目初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18] 艺生、文灿、李斌编《豫剧传统剧目汇释》,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年。

[19] 杜波、行乐贤、李恩泽编《蒲州梆子剧目辞典》,北京:宝文堂书店1989年。

[20]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等编《川剧剧目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年。

[21] 赵山林《历代咏剧诗歌选注》,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22] 《中国戏曲志·山东卷》第627页,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年。

[23] 车文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24] 拙著收录196条。

[25] 纱阁戏人为纸扎彩绘戏剧人物,高约0.5米,置于木制橱窗箱内。箱子呈舞台形状,每箱一个戏曲场面。旧时每逢元霄节陈列供游人观赏。现存平遥县清虚观内。平遥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

[26] 参见罗亮《戏曲唱片史话》,载《上海戏曲史料荟萃》第一集,上海艺术研究所1986年;吴小如《罗亮先生遗作〈戏曲唱片史话〉订补》系列文章,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中华戏曲》第3、5、9、10、11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988、1990、1991年。

[27] 参见刘文峰《〈中国戏曲志〉的资料价值、学术成就和对学科建设的影响》,《中华戏曲》第28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