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中国动画——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4
/ 2
人类追求自身尽善尽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更不能丢掉几千年文明的成果,保持我们的文化生态关系。在动画创作中我们所借鉴的东西可以说不胜枚举,那些曾在中国人心理上崇拜的精神文化,那些衣食住行直接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其宝贵的人文资源都可以运用动画创作之中。因为它是一种文化,我们决不能重复要科学就忽视人文,要现代化就要丢掉传统文化的愚昧做法。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动画似乎一夜之间被技术所取而代之,动画的手工时代需要技术,现代进入电脑时代仍需要技术来不断完善动画艺术,但动画的文化原创、艺术原创仍是动画的生命和灵魂。我们认为对文化生态的认识与保护,应借鉴国际社会对自然生态保护的经验,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立起尊重文化的时代风尚,认识现代化建设与文化生态的关系。如果我们依然没有意识到文化会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那么弘扬民族文化就成了一句空话。传统艺术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一种文化遗存,是工业现代化的前身,在信息社会仍会有它生存的空间。21世纪世界经济将更加趋向一体化,但文化恰恰需要民族化,需要个性化发展。如果我们把动画定为一种文化产业,从中可以开发一些有益的创作理念,把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符号转化为现代动画原创的基因,以此引导市场,引导观众,就能构建传统与现代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文化生态观的定位方面,笔者主张为了保护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利用宝贵而丰富的本土艺术资源发展动画事业,同时业内人士有必要从根本上改变视传统文化为“封建迷信”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纠正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观念。我们的创作与研究要站在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里去体味动画语言的亲情和温暖,否则面对本土文化,我们当代人就无法接近它、理解它、认识它,就会用片面的现代化的价值观去丢弃它。如果认识不到位,我们不但不能拯救一个文化产业,反而会加剧破坏已经濒临灭绝的文化生态。

由于动画市场的日趋繁荣,近些年来,中国的动画产业也在不断地发展,相关动画专业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也相继红火起来,但目前投放市场的优秀作品还不多,尤其是原创性较强、艺术生命力感人的动画作品非常少。虽然有动画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但从根本上来看,仍是动画造型方面存在着问题。我们关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保护的目的,就是解决如何利用这些有益的东西丰富我们的文化产业开发,以此充实包括动画创作在内的文化产业,否则传统文化的精神就无法传承给当代人和后人。就我国动画造型艺术创作而言,社会各界和业内人士仍缺乏认真的研究和探索,说到底缺乏一种文化责任感,无论是对动画剧本的解读,形象的塑造,造型语言的探索研究,还是对动画艺术的认知程度,大都浮在表面,艺术水准还不高,造型形式模仿意味较重,创作的主动性不突出,一些单调而重复的造型语言充满荧屏,无论是动画片还是卡通动画形象,因缺乏原创而总觉缺乏艺术生命力。近些年来动画创作的原创性的确存在问题,对本土文化的造型形式认识不够,运用起来总有模仿之感,对外来动画形象借鉴更是简单模仿,让观众接受起来缺乏认同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优秀的文化人做后盾,同时又需要有志于文化产业的开拓者。中国动画队伍的现状是老一辈的动画师相继退役,而年轻一代刚刚进入角色,面对动画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如何在动画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确不容易。动画产业的一线人员,大多是近几年从艺术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掌握了美术或相关学科的知识,但专门从事动画行业的知识和经验严重不足,还有一批是从计算机、绘画、影视等专业转行从事动画行业的新兵。因国内目前还缺少该行业的职业培训,所以动画行业的主力军业余人员较多。对新兴的现代意义上的动画行业来说,人才短缺是个严峻的实际问题,人才结构的非专业化也存在潜在的问题。从动画艺术设计人员来分析,他们接受国外动画艺术样式的影响较大,对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缺乏感情,而对美国、日本等国外的动画却情有独钟,这种情况也是单一时尚文化传播的结果。如果让他们接触中国本土文化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的确存在一些文化认同问题,而目前正在就读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的学生,大多只注重艺术表现和技术的开发,所学的动画创作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专业模式,中国本土艺术形象内容的课程在动画教育中没有占应有的位置。从课程设置上看,中国动画形象的内容太少,缺少真正意义的动画专业课程,实务性课程和项目设计课程较薄弱,把传统艺术的课程运用于动画之中缺乏针对性。针对中国动画产业的人才需求,其本科教育结构有待调整,而大批的职业教育人才更显短缺,应作为重点来发展。所以说,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作为动画艺术方面专业人才更需要加快培训的速度,提高培训质量,调整专业结构,营造动画专业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认同和感情,并致力于创造具有中国本土文化风格的优秀动画作品。

在动画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多年来,一提到民族化、本土化、中国风格,许多人总认为是落后的、陈旧的,是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观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然而这种认识在当今动画艺术创作领域又是极具普遍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专门的研究,尤其关注诸如剪纸、年画、刺绣、皮影之类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类,研究的思路也是从造型艺术语言的角度切入的,但是真正把这些审美因素导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创新就太少了。以动画创作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造型语言的塑造创作动画片都比较优秀,但没有沿着此路走下去,更没有创新,所以今天重新提出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大量深入的调研中,我们开始逐步感受到本土艺术具有较强的审美意义,其造型形象有待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中国本土艺术造型语言非常丰富,但如何能化为动画造型形象,使之把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倍受当代人所喜爱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创新的动画语言。应该说这一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一个时期以来,艺术界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不是“拿来主义”,就是“虚无主义”,对于艺术创作更是如此,缺乏深入的研讨和现实的分析。动画借鉴传统造型形象有利条件较多,因为几千年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比较恒定,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从文化传承的血脉上是无法割断的,尤其是艺术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包容性,承传着文化脉络的基因,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重因素。如何把这些无形的资源开发利用好,适用于动画造型之中,应该说上是振兴中国当代动画产业的一大命题。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并非是空洞的概念,的确需要有识之士从研究入手,从创作开启,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传统的形式重新解读,并融入市场之中,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注重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动画产业,借鉴传统也是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在继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语言并非是照搬照抄,如果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的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画片上,或许永远找不到与时代的对接点,也就无法找到动画的本土文化基因。如果照搬敦煌壁画、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玩具等的具体形象,将无法脱离它自身的功能特点,或许又走入模仿抄袭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在造型的形态、制作工艺、技术加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不能形成动画的一个整体,那么动画造型艺术再美也无生存的价值。动画是一个形象化较强文化产业整体,动画形象是其灵魂,动画技术是血脉,是连接艺术与技术因素,创造完美动画的必备条件。所以说,在动画造型形象选择的同时又不可忽视相关因素的制约。我们所主张在本土文化中寻找的动画形象,应该是那些文化品位较高,民族风格鲜明,造型型制独特,而又适应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作为新生代的动画设计者,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传统的木版年画、木雕、砖雕、石雕、刺绣、皮影、剪纸等都有动画所需求的造型因素,但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仍需要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既需要文化上的整合,更需要符合动画技术的规律,动画艺术形象转化的过程即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应该说中国本土文化中包容着深厚的创作理念、创作过程和创作形式,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也是很完整的参照,对于动画形象的创作也是如此,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动画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影视艺术形象,它通过一系列后续产品的开发会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动画创作人员就更应该思考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所应该向社会承担的责任,我们有责任保护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有益的本土文化,让它通过动画的艺术形式找寻到自己新的家园,丰富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要想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形象,并非只是动画从业人员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文化事业。而这项事业的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理性的动画教育体系和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来实现。动画教育是解决动画形象与民族本土文化结合的关键所在,其目的是树立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又是给动画本土文化特色定位和扩大影响的主要环节。如果我们能够从民族本土文化生态体系中挖掘动画资源,借助良好的动画教育体系和市场运作机制,把动画艺术看作是一项文化系统工程,可以说,美哉,中国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