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展论”与当代文艺思潮(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8
/ 2
 【内容提要】人的发展包括人性的复归和人道主义的实现。文艺创作是描述人性的历史变化和发展的,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关系对立统一的人性,其内在精神一般呈现为人文情怀与社会理性对立统一的个性形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艺创作审美理想的内涵已经成为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关注的重要内容。歌颂人道主义美、人性美,鞭挞异化现象,在我国当代文艺中已经形成一种思潮。

  【英文摘要】Thecreationofliteratureandartistodescribethehistoricalchangesanddevelopmentofthehumanbeingnature.Thenatureofhumanbeingisanatureforceandsocialrelationshipunityofopposites.Itsinnerspiritpresentsaninpidualcharactershapeofhumanismfeelingsandthesocialreason,anunityofopposites.Itisanimportantcontenttodeveloptheinpidualsinanall-roundwaywhichregardedastheintension(connotation)oftheappreciativeidealofliteratureandartcreation,aswellastheattentionofthereaders.Ithasformedatrendofthoughttosingthepraisesofhumanitarianism,andthebeautifulofhumannature.Meanwhiletocastigatethealienationphenomena.
  【关键词】人的发展/人性/人道主义/异化/文艺思潮
  developmentofhumanbeing/natureofhumanbeing/humanitarianism/alienation/thetrendofthoughtoftheliteratureandart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场势不可挡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人的发展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人性论问题、人道主义问题和异化问题等,都被人们重新提了出来,并引起热烈的讨论。这些禁区被打破了,人们敢于向理论的纵深方面探索。与此同时,文艺创作也出现了新的面貌。当代文艺思潮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但是,至今仍有人抱着极左的态度,对人的发展问题、人性论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人道主义问题、异化问题的突破,不以为然,因此有必要对人的发展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繁荣和文艺学的创新。
  人的发展、人性、人道主义为人类进步人士所共识,成为维系全人类的纽带;人性、人道主义成为世界存在的基础、世界进步的动力。人的发展、人性和人道主义成为进步人士区别善恶、美丑的标准,也是我们批判反动落后势力的武器。邓小平建议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研究这样一个课题:从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谈发展。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是当今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核威胁、恐怖主义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不安;联合国规定的和平年、人口年、住房年、残疾人年,说明人们普遍关注这些全人类的发展和前途问题。异化是人的发展、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对立面,为了人类的前途和发展,就要不断扬弃异化。
  那么,对于文艺创作,对于文艺学,“个人的全面发展论”是否有意义呢?文艺创作是写人的,是描述人性的历史变化和发展的,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关系对立统一的人性,在其内在精神上又总是呈现为人文情怀与社会理性对立统一的个性形态。人的无限自由的欲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既驱动其转化为变革现实的实践,以发展个性,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还要求进行超越现实的精神实践,从而在自由的艺术创造与欣赏中,实现人的“天性的能动表现”,通过潜意识与自觉意识的相互作用,在反思意识形态对人的审美理想追求的历史局限中,进行审美意识的构建,视文艺创作活动为人的精神价值的生成方式,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营造精神家园。个人的自由欲望,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审美理想。文艺创作不仅是现实的反映,而且是审美理想的投射。虽然“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但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作为一盏明灯照耀作家艺术家前进的道路。“个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自由欲望”作为文艺创作审美理想的内涵成为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关注的重要内容。对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人来说,其人性的进一步觉醒、人道主义的高扬、自由的不断增多、个人的能力向深广的发展、审美自由的强化、审美理想的投射,只有同社会主义理想、价值的新建相结合、相适应,才是积极而健全的人的发展、人性的复归和人道主义的实现。

  歌颂人道主义美、人性美,鞭挞异化现象,在我国的当代文艺中已经形成一种思潮。从伤痕文艺、反思文艺到改革文艺,从忏悔文艺到寻根文艺以至于新写实主义文艺等等,人的发展、人性、人道主义思想都像红线一样贯穿其中。
  1.从伤痕文艺看人的发展论、人性论、人道主义论和异化论的影响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揭露了十年动乱给人们造成的创伤,特别是心灵上的创伤。这种创伤是一种人性异化,是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相背离的,是十年动乱长期摧残人性的后果。宗璞的《我是谁?》借鉴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了一个大学女教员韦弥在十年动乱中备受摧残,造成神经错乱。她叫嚷着“我是牛鬼蛇神”、“我是一条大毒虫!”要离开“在革命口号下变得发狂的人们”,“离开这扭曲了的世界,投入湖中”。这是对“文革”中兽性和兽道主义的强烈控诉,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无情揭露。刘心武的《如意》赞美了中学校工石义海的人性美,他对受“四人帮”迫害的人施以人道主义的援助,其人性属于无产阶级人性。
  2.从反思文学看人的发展论、人性论、人道主义论和异化论的影响
  人们由十年动乱反思我国建国以来走过的曲折道路,作家、艺术家追溯建国后的极“左”思潮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对人性的摧残,鞭笞了人性的异化,讴歌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表现出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同人民群众骨肉相连、患难与共的好干部老甘,是怎样在“大跃进”中变成不顾群众死活,“变着法儿让领导听着开心、看着高兴”的“甘书记”的。这也是一种人性的异化。王蒙的《蝴蝶》揭示出张思远这个老干部在三十几年的风云变幻中人性异化与复归的过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把读者带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个灾难的年代。李铜钟作为一个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在断粮七日、饥民无炊的特殊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甘冒坐牢的危险,向国库“借粮”,解饥民于倒悬。这种对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是党性和人性的高度统一。《天云山传奇》把“反右派”、“大跃进”、“反右倾”、“文化大革命”联系起来,探索“左”倾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挖掘了罗群的人道主义和人性美,表现了宋薇的人性的异化和觉醒,谴责了吴遥人性的丑恶。《芙蓉镇》也是一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颂歌,秦书田的人道主义,胡玉音的人性美,李国香的丑恶人性,王秋赦被异化、扭曲和变形的性格,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3.从改革文学看人的发展论、人性论、人道主义论和异化论的影响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闪现出人性美的光辉。乔光朴的性格棱角分明,雷厉风行,具有一种精神世界的美。他同童贞的恋情描写,从人性美的侧面丰富了他的性格。张炜的《古船》成功地塑造了赵炳的形象,他是个“穿着列宁装坐在太师椅上”的人物,在他身上混合着封建观念和极“左”思潮。贾平凹在《浮躁》里塑造了田中正、巩宝山等人的形象,他们形成带有封建色彩的关系网。赵炳、田中正、巩宝山当年都是贫苦农民,或是革命者,或是土改积极分子,在改革的年代,又是异化成阻碍改革的社会势力。《浮躁》主人公金狗同他的恋人小水都具有人性美,他们“雄心勃勃去买机动船,准备重进州河河运队大干一番”。《古船》和《浮躁》说明,人的异化阻碍改革,而具有人性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人才能推动改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