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教育出版传媒集团——访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3
【 作 者】李可可
【作者简介】李可可 本刊记者
【摘 要 题】社长访谈
【 正 文】
  长时期以来,中国的出版业一直徘徊在国际竞争之外,不仅没有多少图书走向国际市场,就连从国外引进书刊的比例也十分有限,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出版业还处在自给自足的阶段。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出版巨头进军中国的行动已经如箭在弦,小范围的渗透已经展开。而且中国政府对出版、发行业的政策保护也在逐渐放开,相比国际上大的出版集团,中国的出版社总体规模较小,即使新成立的中国出版集团,在管理上和销售额上与国际上大的出版集团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政策壁垒一旦消除,国内出版业与国际出版巨头进行直接交锋,后果将很难想像。在这种形势下,也迫使中国出版业的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最近,记者就出版国际化问题采访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
  记者:据了解,高等教育出版社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请谈谈您的实现国际化战略的具体思路。
  刘志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国出版集团必将凭借其资本、品牌、内容方面的资源及机制等优势与我们在教育出版、发行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抓住这段时间发展自己,形成具备同国外企业竞争的实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民族出版业要想在今后残酷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用国际化的眼光、国际化的管理、国际水平的产品来要求自己。面对严峻形势,国内各家出版社没有坐以待毙,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纷纷加入国际竞争行列,采取应对措施,引进版权,引进作者资源,在竞争中学习、壮大。高教社作为国内的大社,身上的担子也自然更重。为此,高教社将国际化目标提到战略的高度,并将“走向世界”写进了办社宗旨,并且制定了国际化战略三步走的具体部署:具体说,第一步是短边策略,即利用国际资源提升效率,多元化地利用资源,用全球资源做强做大本土市场,具体而言就是“三引进”——“引进作者、引进版权和引进出版社”,目前引进作者是重点;第二步是长边策略,即进行高教社的区域性市场拓展及品牌创建,以发挥本土优势做好国际市场;第三步是全球化策略,即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营销和品牌创建,以全球资源应对全球市场,以在全球范围内定市场和产品为目标。争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高教社建设成为国际教育出版传媒集团。
  记者:您谈到的想法,的确是深刻地反映了高教社迎击国际竞争的勇气和信心。那么在确立了总体战略目标后,在具体工作层面上是如何操作的呢?
  刘志鹏:我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版业必须把自己放到国际环境中去对比,否则只能是夜郎自大。如果说对国际化的提法大家还觉得很虚幻、很遥远的话,那么“三步走”的发展策略提出后,高教社人切实感受到了国际化战略的具体内涵。在总的发展步骤确立后,高教社又在具体工作层面上进行了尝试。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在管理上,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为了使高教社的管理能够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高教社在国内出版社中率先采用了德国SAP公司先进的ERP系统,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模式,用国际大企业通行的先进模式要求自己,谋求在管理上与国际接轨,迈出了管理国际化的一大步,经过四个月的运行,ERP系统已经在管理的各个方面显示出了优势,管理已经产生了效益。
  二是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人才的国际化。人才竞争,是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人才的国际化和高质化,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为此,高教社确立了“以人为本,挖掘吸纳国际国内高素质人才”的用人机制,近两年高教社从国内外引进了将近200名硕士以上学历的各学科人才,其中还包括不少学成归来的“海归”派。我们还特别重视以出国考察的方式培养人才,2002年高教社安排出国考察学习达70多人次,2003年安排高级策划与高级主管以上的干部轮流到英国的牛津出版中心和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进修。
  三是在业务上,创造国际化的品牌。一个世界性的出版社,它首先必须有国际化的品牌。海尔的总裁张瑞敏曾说过,国门之内无名牌。原因就是因为一般的品牌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只有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才能真正称为名牌。高教社要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国际教育传媒集团,就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高教社制定的引进作者、引进版权、引进出版社“三引进”的做法,对提升高教社的品牌价值有直接作用,而计划与国际大型出版社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筹备海外组稿以及建立海外分社,则更有利于打开高教社的国际知名度。
  四是在服务上,实现服务的国际化。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有国际化的服务。因此,高教社要用国际化的服务理念要求自身,将“追求用户对我们产品和服务的最大满意度”作为奋斗目标,并把“服务社会”写进高教社的办社宗旨,还将2004年确定为“服务年”,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高教社强调服务意识,尽可能与国际接轨的新思路。
  记者:前面您谈到高教社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即ERP系统,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刘志鹏:可以,说起ERP系统,相信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管理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不会陌生。ERP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于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支持和业务运行的管理平台。2003年3月,我去新加坡访问,对美国的汤姆森集团以及麦格劳—希尔出版集团的亚洲总部进行了考察,对我的震动很大,虽然他们都是跨国经营的出版集团,但在ERP系统的强力支撑下,在集团的任何一个全球分支机构都可以准确地得到集团的业务数据,了解到任何一种图书在全球的销售情况以及库存情况。通过这些数据的支撑,总部可以随时调整销售策略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并根据读者的反映调整其生产和销售。而这种将企业内生产与市场联动动作的管理模式,代表的正是如今第三次企业管理革命的要求,这场革命的核心就是流程再造。如今的市场争夺已经不再局限于效率和质量上,从根本上说是管理流程的竞争,谁能更好地理顺企业和市场的关系,谁就能在竞争上占先机。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的ERP正是第三次企业管理革命的智慧结晶。
  记者:据了解,如今国际企业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得很远,有统计,在全球500强中,80%的企业都采用了SAP系统(全球最高端的ERP系统),而世界上最大的10个出版集团中,实施了ERP的占80%。据美国相关部门的统计,使用一个这样的系统,平均可为企业带来如下巨大的经济效益: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降低12%;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力可提高10%-15%。那么这样好的、高效的系统在中国企业发展中处于什么状况呢?
  刘志鹏:ERP系统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应用,但总的来看,还更像是“苦口良药”——虽然大家都知道它的好处,但真正实施,则要经历痛苦的过程。联想控股公司董事长柳传志曾有一句被引为经典的话:“不上ERP是等死,上ERP则是找死”,就充分表达出了目前国内企业在ERP抉择上的两难处境。虽然联想、海尔、中石化这样成功实施ERP的企业有之,但上ERP项目夭折的企业也不少。“ERP实施难”、“水土不服”等抱怨也经常见诸报端,导致很多有志于通过ERP系统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企业都采取了观望态度,不敢轻易试水。所以高教社是冒着比制造业更大的风险毅然决定实施ERP项目的。
  记者:吴邦国同志曾在全国的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上马ERP系统这么大的工程,您要冒着风险、顶着压力确实需要气魄和胸怀,那么决心是如何下的呢?
  刘志鹏:可以说,如果没有目前政策上的壁垒,以国内出版行业现有的经验式管理水平去与采用ERP现代管理手段的国际同行进行直接交锋,不啻于长矛与大炮的较量。而采用ERP系统便是缩小差距最有效的做法。另一方面,实施ERP也是高教社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高教社规模的日益壮大和内部结构的调整,高教社已经逐渐从一个国有事业单位转变为一个国有企业,并且将要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集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采用最先进、最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来经营高教社,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层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下属企业进行科学管理。从长远来看,要实现建立国际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的最终目标,如果没有国际化的管理手段,更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因此,ERP系统非上不可,但如何规避风险是我重点考虑的问题。ERP系统只是一个工具,要发挥它的作用,关键在于使用系统的人。实施ERP项目实际上是对企业流程进行再造,ERP系统上线后,员工的工作方式、企业的机构组成都会有很大的变革。而且ERP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管理,它对信息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ERP系统上线后,部分员工的信息录入工作量要增加、上万条业务数据要清理和转换,大量客户化的程序要研发,系统权限要设计,要开展全员培训。所以,要启动实施ERP项目,必须全社上下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发扬众志成城、勇创难关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责任心,才能最终实现这一重大目标。
  高教社ERP项目自2002年10月14日启动,2003年5月ERP系统正式上线,时间用了7个月,而且一期就上了7个模块,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目的是为了赶在2003年秋季教材销售高峰到来之前用ERP系统取代已经无法承受业务量高速发展的老系统。到目前,ERP系统已经开始魅力初显,各种经营数据对各级管理人员决策的支持作用开始体现,对业务和财务的控制得到加强,管理已经产生了效益。
  记者:中国正向一个学习型社会转化,教育正在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这些都为高教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那么高教社目前首要的任务是什么呢?
  刘志鹏:抓住机会,谋求发展是高教社目前的首要任务。为此高教社确立了“集团化、信息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集团化战略是整合国内的教育出版资源,把高教社做强做大,为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基础;信息化是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管理方法为我所用,通过修炼内功,理顺生产与市场流程,为打造国际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提供软件支持;精品化战略更是高教社“走出去,请进来”、提升高教社品牌价值、树立高教社国际国内形象的表现,也是高教社最终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当然,走向世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道路是曲折的,要实现国际化的目标,离不开高教人脚踏实地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但同时,前途也是光明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高教社卓越的团队和优秀的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人心思上的氛围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定会在国际化战略的实践中越走越坚定。